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應用型本科院校工業工程專業建設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應用型本科院校工業工程專業的建設,應注重人才培養與地方需求相結合。本文從西昌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的師資建設、課程建設、實驗室建設、實踐教學等等方面入手,提出改善教學環境,改革教學模式,培養適應攀西地區企業發展需求的思路。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高校;工業工程;教學改革;西昌學院
一應用型本科高校工業工程專業建設現狀
現階段,中國的高等教育大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以科研理論研究為主的研究生教育,例如清華、北大等教育部直屬的高等院校的研究生及重點本科教育;二是以培養適合企業需要的技術型人才為主兼具科研理論的本科教育,大多數的省屬高校為這一層次。三是以職業教育為主科研理論為輔的??平逃?。應用型本科高校畢業生既要求有專業技術及動手能力,又要具備向更高層次教育方向發展的理論基礎。這種特殊的人才培養要求,一方面在于高校教育和地方企業要相結合,讓畢業生能為當地經濟發展出力。另一方面則是保證向第一層次院校持續的人才輸送。
(一)工業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
從近年來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來看,企業對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最初的定位一般是單一型的技術人員、研究人員或管理人員。而在日后將是集技術、研究、管理于一身的高級復合型人才。這要求工業工程專業必須培養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強的人才。工業工程廣泛應用于制造業,并著重于對系統的優化改進。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對于系統的優化改進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二)國內各大高校工業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情況
國內工業工程專業主要劃分為兩大發展方向,一是以機械工程為主干學科;二是以管理學為主干學科。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對課程設置的側重點有所差別。第一種人才培養方案的主干課程是系統工程、工程經濟學等;第二種人才培養方案的主干課程是管理學、人因工程等;前者以技術類學科為主,培養的是生產過程中所需的技術型人才,后者則側重培養管理方面的人才,在企業管理過程中發揮作用。
(三)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就業狀況
我國有20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工業工程專業。學生畢業后可在工業企業、金融銀行、咨詢服務或政府部門任職。就業可選擇崗位包括工業工程師、軟件工程師、項目經理等。從事系統規劃設計、生產管理、現場管理等方面工作。調查顯示工業工程專業已經呈高比例的快速發展趨勢,相反其專業人才還較少。畢業生數量滿足不了企業需求。有關調查顯示工業工程專業畢業生超過70%從事制造業方面的工作,由于專業限制等諸多因素從事冶金業僅占20%左右,5%從事服務業,從事其他行業的人數遠少于制造業、冶金業、服務業。由此可見,工業工程專業的畢業生非常受到制造企業的歡迎,市場需求很大。
二西昌學院工業工程專業建設現狀
(一)專業師資力量薄弱
西昌學院地處攀西地區,經濟發展比較緩慢,教學條件與沿海地區有很大差距。西昌學院專業教師引進困難,這是西昌學院師資力量薄弱的主要原因。西昌學院工業工程專業在師資方面主要依托管理學專業教師團隊,同時也有經濟學、工程學教師授課。缺乏工業工程的專業教師,這無疑嚴重制約了專業的建設發展。
(二)專業課程設置偏重文科
西昌學院工業工程專業屬文理生兼收,標準學制4年。畢業授予管理學學士學位。專業主干課程包括管理學、運籌學、統計學、經濟學、系統工程學、管理信息系統、基礎工業工程、物流工程、人因工程、生產管理、標準化工程、質量管理工程。因此,工業工程專業管理類課程占比大,忽略了技術課程的開設。
(三)實踐教學建設落后
西昌學院工業工程實踐教學又三方面組成。一是實訓課程方面:開設有基礎工業工程實訓、物流工程實訓、生產系統管理實訓、項目規劃設計實訓、企業綜合管理實訓五大實訓模塊。二是實驗室建設:在校內建設了工業工程綜合實訓中心,包括基礎工業工程實訓室、人因工程實訓室、質量管理與控制實驗室。三是企業實踐方面:在校外與省內外的企業建立了合作關系,成立了校外實訓、實習、就業基地。其不足之處在于,實訓項目缺乏創新,由于教學條件所限未完全落到實處。實驗室建設剛剛起步。校外企業中適合工業工程專業進行教學的企業數量少。學生在實訓過程中難以達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目的,學生通過這些訓練還遠達不到企業對人才要求。
三西昌學院工業工程專業的改進思路與方案
(一)改進目標
西昌學院工業工程專業應積極響應國家建設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政策,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改革自身,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將本校工業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與攀西地區的企業需求相結合,明確人才培養的方向,做到與地方行業相融、相長、相促、相親,形成共生共存的互利雙贏的辦學態勢。并著重提高學生面向社會的適應性,按照“社會需要、市場(就業)導向、德育為先、能力本位全面發展”來引導人才定位,以專業崗位或崗位群的需要,在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交流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指向上更加具體。在“本科學歷學位+職業技能培養”的前提下,在“應用型”“地方性”“民族性”的政策方針下完善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除了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以外,注重培養學生畢業再深造的意識,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有更高的目標。為學生畢業后的發展方向提供多項選擇。
(二)改進的依據
“應用型本科”是對新型的本科教育和新層次的高職教育相結合的教育模式的探索,培養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西昌學院作為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的試點高校積極貫徹國家建設應用型本科院校的政策,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
(三)改進內容
1.加強師資建設
強化師資力量是西昌學院工業工程專業改革的首要目標。具體方式有:(1)完善優惠政策,吸引高層次人才。充分利用我市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優惠政策,大力吸引具有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學位或高級職稱的人員來我院任教。(2)創新方式方法,大力引進“雙師”素質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爭取優惠政策,對于高學歷、高職稱的“雙師”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給予不占編制、不占崗位的引進政策,優先引進。對于企業行業一線技術骨干或能工巧匠,采用人事制的模式,實行合同聘用制。(3)重點面向社會,招考專業技術人才。繼續面向企業、行業一線招考具有中級以上職稱或技師以上資格的技術人才,壯大“雙師”骨干教師隊伍。深入重點高校,選拔招考優秀本科畢業生。(4)利用社會資源,聘用技能型兼職教師。不斷加大投入,從與專業設置相關行業或企業的工程、技術、管理人員中,選聘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教學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兼課。(5)對原有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進行提升。對技能型教師,要以業務理論進修為主進行培訓。對于高學歷教師,要以到企業實踐鍛煉為主進行培訓。
2.課程調整及教學方法改革
結合應用型本科高校建設的初衷,學校應該適當增加專業技術培養的課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能。同時改革課程結構,采取多種課程模式。在校內教學中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采用啟發式、討論式、討論參與式、探討式、科學研究式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獨立思考、綜合分析的能力,并更多地給學生以方法論、發散思維、多維思想等啟迪。最新科研成果及前沿知識采用活頁教材。尊重學生個性發展,開放設計性、創意型、虛擬現實型等實驗。在當今社會互聯網高速發展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網絡資源,增加網絡教學,尋找網絡上的相關課程融入到本校工業工程的教學中去,利用其他高校的課程資源,彌補本校工業工程教學剛剛起步的不足。開展案例教學,將生活中企事業單位的生產、管理案例記錄下來,帶到課堂當中,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積極討論研究,找出其中的優點與不足,培養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與其他高校進行合作,共同培養人才,資源共享,做到資源利用最大化。多邀請社會上相關企事業人才、工業工程領域專家到學校舉辦講座,使學生能夠多方面接受知識。
3.實踐教學
與校外專業相關的企業加強聯系,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訓機會,讓學生在周末,寒暑假等課余時間能夠到企業中去參與工作。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有效利用空余時間;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加強實驗室建設。工業工程的許多學科都是基于實驗的研究。西昌學院的工業工程專業自從2013年首次進行招生,錄取人數逐年上升,然而實驗室建設卻遲遲跟不上。2016年9月才建設了工業工程、質量工程、人因工程三個實驗室,可供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和實驗,為畢業設計提供了硬件條件。但相比之下,西昌學院的實驗室建設在同類院校中仍處于落后水平,學校應加大投入力度,重視工業工程專業的持續發展。
4.科研建設
科研成果是衡量一所大學辦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學校的科研實力強大,能第一時間讓學生掌握最先進的專業理念,了解到最先進的科研成果,而學生參與到科研當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學校應該讓學生學習發明創造學等相關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加強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素質的養成教育。成立工業工程專業科研興趣小組,配備一名專業教師擔任組長,讓學生可以自由探討、交流想法,教師及時給予參考意見收集學生的想法,好的創意鼓勵進行實踐探索。組織、參與相關科技創新比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興趣。充分利用學校的科研項目,給學生機會參與到國家級、州級、校級科研項目中去,在指導老師的帶領下完成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1]易樹平,郭伏.基礎工業工程[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8):16-26.
[2]付植桐,王秀時.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思考[J].實驗室科學,2007(5):23-25.
[3]鄭玉巧,楊平.基于應用型工業工程實驗教學方法研究[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2(11):72-74.
[4]馬金山.工業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研究[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5):96-98.
[5]范躍進.面向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大學教學,2006(9):24-26.
作者:劉宇翔 岳良 單位:西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