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高血壓論文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1資料與方法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高血壓患者98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隨機取樣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9例。入選標準:①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且均為原發性高血壓;②年齡≥18歲;③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④能夠正確表達自己意愿,進行書面交流。排除標準:①合并有腫瘤,呼吸道、泌尿道等急性炎癥;②繼發性高血壓;③伴精神系統疾病或精神病史;④嚴重腦出血、腦梗死、心血管疾病。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包括性別構成比、年齡、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家屬資料:在觀察組中配對選擇相應的家屬49例。年齡25~67歲,平均(46.3±20.5)歲。配偶27人,子女18人,其他4人。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16例,高中及中專27例,初中及以下6例。方法:對照組:實施常規社區健康教育。包括定期在社區門診進行義務健康咨詢,發放高血壓健康教育手冊,進行飲食、運動等指導;每月舉辦高血壓專題講座1次,每2個月編寫1期健康教育宣傳板報。觀察組: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具體步驟:①全面評估:社區醫生入戶與患者及家屬進行交談,全面了解其家庭狀況、對高血壓認識程度及心理狀況,通過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交流,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指導家屬根據患者的精神狀態、性格特點、焦慮抑郁程度等準確評估其心理狀態,找出負性情緒產生的原因,并進行疏導。②健康宣教:利用幻燈片、動畫、紀錄片等多媒體形式,詳細講解高血壓的發病誘因、治療方案、各種治療藥物的作用、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各項檢查及治療所需要的花費、高血壓并發癥的預防等;認真聽取患者及其家屬的詢問,并耐心解答,以形象、生動、科學、易懂的語言和方式教育指導家屬幫助患者養成堅持遵醫囑按時按量服藥的習慣,及時觀察用藥后的效果及不良反應,有特殊問題時要及時與社區醫生聯系。③個體化教育:根據家庭狀況、患者及家屬對高血壓認識程度、患者個人習慣等,與其家庭一起制訂詳細的健康教育內容,包括飲食計劃的制定、運動方式和強度的選擇、服用藥物選擇等,充分調動家庭的有效力量。④強化監測:血壓儀應作為高血壓患者家庭必備物品,指導患者和家屬掌握正確測量血壓方法,做好健康日記,而且囑咐患者每2個月做1次詳細的心、腦、腎、眼、血壓、血脂等檢查,并且定期對患者遵醫行為、服藥依從性等健康方式進行檢查。觀察指標:實施6個月后,運用自我效能量表,比較兩組患者自我效能改善情況。自我效能量表:包括遵醫囑用藥、血壓監測、飲食控制、規律運動4項;量表共11個問題,采用Likert5點記分法計分;分值最低0分,最高44分;評分越高,自我效能越好。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均以SPSS17.0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自我效能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觀察組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有顯著升高(P<0.05)。
2討論
高血壓是一組以動脈壓升高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長時間的血壓升高會誘發嚴重的并發癥。自我效能是患者對自己能否執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其由兩部分構成,一是人們在危險的情境中拒絕從事某種特殊行為的程度,另一是人們保持處理高危情境而不返回不健康行為情景的特異性信心。臨床實踐證明[5],其與患者的疾病控制狀況呈高度正相關。高血壓患者由于病程較長,需要長時間服藥,并且并發癥較多,容易處于低自我效能狀態,影響其康復,近年來,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教育通過加強對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幫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理、心理狀態和掌握相關疾病的健康常識,可以使其更好地適應和配合治療,改變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被逐漸應用于高血壓患者出院后的社區健康教育[6]。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教育前,兩組患者自我效能總分及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實施后,除血壓監測外,觀察組各項評分均較對照組有顯著升高(P<0.05),與文獻報道相一致[7],表明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教育能夠明顯提高高血壓患者的自我效能。考慮是由于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患者得到家庭鼓勵,樹立了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且能夠合理控制飲食,按時用藥,定期監測血壓,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度和履行康復行為的自制力,進而提高了自我效能。此外,有文獻報道[8],家屬參與到患者的治療和監測中,能夠加強對患者的飲食控制,提高其對藥物治療的依從性及對血壓的定時監測,使得血壓達標率幾乎達到100%,并且可以有效地避免其在照顧患者過程中出現不良情緒,預防家庭中另一個患者的出現,因此,對于以家庭為中心的健康教育的積極作用值得臨床上進一步研究。
作者:羅運飛 林楚 陳乃朝 黃杰 單位:廣州醫學院附屬深圳沙井醫院和一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1資料與方法
1.1評價指標
兩組患者出院后隨訪半年,半年后,對干預前后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服藥的依從性、臨床終點事件(急性腦梗死、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生率和患者生活質量相關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及評價。血壓控制良好標準:從入院治療開始,血壓監測連續1周控制在120~140/65~90mmHg,記錄患者從入院治療開始至達到上述血壓控制良好的時間。生活質量評分采用由浙江大學翻譯的中文版SF-36量表進行問卷調查,該量表包括36個條目分為8個維度,分別為生理功能(physicalfunctioning,PF)、生理職能(rolephysi-cal,RP)、軀體疼痛(bodilypain,BP)、一般健康狀況(generalhealth,GH)、精力(vitality,VT)、社會功能(so-cialfunctioning,SF)、情感職能(role-emotional,RE)和精神健康(mentalhealth,MH);其中前4個維度反映生理健康,后4個維度反映心理健康情況。
1.2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的血壓達標率及臨床終點事件發生率
1高血壓的流行病學研究進展
1.1高血壓危險因素
原發性高血壓發病機理至今尚未明確,但各種危險因素在高血壓發生中的作用已得到共識。高血壓是多基因、多環境因素影響的疾病,與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不利的物理及社會環境相關。目前在原發性高血壓危險因素的研究中,已有明確證據支持的危險因素主要有超重、食鹽攝入過多、過量飲酒、遺傳因素和年齡、性別、職業與教育水平等人口特征因素。
1.2高血壓與其他疾病的關系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壓升高為特征,可伴有心、腦、腎等靶器官的功能性或器質性改變的全身性疾病。大量研究證實,高血壓既是獨立的疾病又是腦卒中、冠心病、腎功能衰竭和眼底病變的危險因素。
1.2.1 高血壓與冠心病、腦卒中的關系
高血壓是心腦血管病最重要的、獨立的發病因素,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死亡率與高血壓的程度密切相關。《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指出,收縮壓每降低9mmHg和舒張壓每降低4mmHg,可以使腦卒中減少36%,冠心病減少3%,人群總的心血管病事件減少34%。于瑞英報道,在英國,14%的男性冠心病病人和12%的女性病人死亡與血壓升高有關。
1健康教育計劃的制訂
根據患者的文化程度一對一教育,小組教育及書面教育等方式進行宣教,鼓勵患者提問式討論。使患者真正掌握并理解健康教育的內容。同時通過觀看錄像、發放高血壓保健手冊及圖片等,使患者理解接受教育內容。
2實施步驟
2.1保持平和心態
過度的刺激可引起患者精神緊張、心率加快、呼吸緊促、血壓上升等非特異性生理、心理反應。而健康的心態是預防動脈硬化、高血壓、腦出血的重要因素。特別是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對身體上的任何變化心理都非常敏感,極易產生悲觀恐懼心理、并背上心理包袱、憂心忡忡。這種焦慮、恐懼的情緒可促使交感——腎上腺素能系統的活動明顯增加,使心排血量及外周阻力增加,導致血壓升高,甚至出現精神高度緊張、失眠等癥狀。但健康者面對問題時,不僅能做出有利于自己的積極解釋,而且能全力以赴,有效地解決問題。對引起不快的人和事采取回避的方法,患者家屬也應給與患者理解和支持。尤其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要妥善調節和控制情緒,不大悲大怒,保持平和的心態。
2.2心理支持
加強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給予關懷,耐心引導、提高患者身心疾病的認識,消除其恐懼心理及焦慮情緒、采用鼓勵、理解、支持等措施,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引導患者以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情緒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第一篇
1資料與方法
1.1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的社區管理模式,即醫生僅憑個人的專業知識和相關經驗對患者進行治療管理。治療組患者在社區管理中采用規范化管理制度進行干預,具體操作方法為:對參與本次研究的所有醫生和相關人員進行統一規范培訓,培訓內容為規范化管理制度在社區管理中的應用,相關標準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培訓完畢后,醫生要按照規范化管理制度對高血壓患者進行社區管理,在管理病歷上詳細記錄患者的基本信息、藥物和非藥物治療措施、治療效果以及對患者的隨訪內容,其中對高血壓患者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合理飲食、控制體重、戒煙戒酒以及康復訓練。最后將管理病歷上記錄的信息統一上報到項目中心。
1.2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經社區管理滿一年后,對兩組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進行評估,以收縮壓不超過140mmHg,舒張壓不超過90mmHg為控制;以收縮壓超過140mmHg,舒張壓超過90mmHg為無效。
1.3統計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