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應用學具為高效數學課堂導航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數學被人們稱為“冰冷的皇后”,其向學生傳遞數學知識,是學生獲得能力的重要載體。但數學知識抽象、復雜,學生難以內化和理解,學習起來具有很大的難度。為了促進學生內化新知,建構良好的知識體系,教師可以應用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透過知識的表層掌握知識的內涵,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得到又快又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具操作;高效課堂;教學
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教師往往是“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打天下,弱化學具的運用,教學模式單一,灌輸、講解占據著課堂的絕大部分時間,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被忽視,學習效果差。因此,教師應扭轉以往的做法,在課堂中適時地應用學具,喚醒學生的求知熱情,讓學生在操作學具中學習數學、掌握數學和應用數學。
一、在引入處操作學具,誘發興趣
在數學課堂中,教師應潛心研究教材內容,溝通前后知識間的聯系,在知識銜接處應用學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新知產生期待,無形之中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注入了原動力。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一張正方形紙。新課伊始,教師讓學生折出這張紙的,可以橫著折,也可以豎著折,然后涂色表示。這樣的操作簡單,學生很快完成,露出了微笑。緊接著,教師又讓學生分別折這張紙的看看有什么發現。這樣的操作也不復雜,學生通過涂色區域,很快得出:因為這幾個分數都和相等,所以可以寫出等式。在此基礎上,教師讓學生從左往右看,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上述案例中,教師在教學新知時,充分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形成鮮活的教學資源,然后讓學生圍繞生成的資源進行探索,提升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具趣味性和有效。
二、在疑難處操作學具,促進理解
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認知經驗不足,難以在課堂有限的40分鐘內理解和掌握所學的知識,尤其是對知識的重難點,如何進行化解是教師一直關注的問題。實際上,教師可以運用學具,讓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突破學習難點,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知識鏈、思維鏈,降低學習的難度,更好地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從而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倍數關系”是小學數學課本中重要的數量關系,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教師讓學生在課前準備了小棒,課堂開始時,以同桌兩人為一個小組,一個學生拿出9根小棒,另一個學生拿出3根小棒,然后進行比較,讓學生說出想法。學生從“多”和“少”的角度進行比較,認為9根小棒比3根小棒多,多了6根,3根小棒比9根小棒少,少了6根。基于此,教師順勢問道:“拿出的兩堆小棒除了從多和少的角度描述它們的關系,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描述它們的關系?”問題提出后,課堂陷入了短暫的沉默。教師繼續說:“如果拿出3根小棒,看成1份,那么拿出的9根小棒,有這樣的幾份呢?”“3份。”教師順勢引出“倍”:“如果將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9根小棒有這樣的3份,可以說9根小棒是3根小棒的3倍。”在此基礎上,教師向學生提問:“1.如果從9根小棒里面取走1根,剩下的根數還是3根小棒的3倍嗎?為什么?2.讓一個學生拿出10根小棒,另一個學生拿出2根小棒,這時它們之間有怎樣的倍數關系?3.你用小棒,還可以算出怎樣的倍數關系?”通過這樣幾個問題,不斷強化學生對“倍”的認識。“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內容,學生學習起來不好理解。上述案例中教師另辟蹊徑,將學生經常見到的小棒引入課堂,將抽象的概念直觀化,以形象化的方式進行呈現,輕松地幫助學生突破了學習難點,讓學生自主地完成知識建構,觸摸數學知識的本質。
三、在錯誤處操作學具,掌握本質
學生出現錯誤,是他們認知能力的真實反映,是他們出現了思維障礙。如果對學生的錯誤置之不理,或者冷處理,學生在后續學習的過程中,還會出現相類似的錯誤,這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和勇氣。作為數學教師,應放慢授課的腳步,讓學生在操作學具中進行自省和頓悟,剖析錯因,主動地糾正錯誤,掌握知識的本質。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后,教師出示這樣的問題:“一張長15厘米、寬10厘米的長方形紙,剪去一個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圖形的周長是多少厘米?”教師在巡視中發現絕大多數學生是這樣算的:15+10=25(厘米),25×2=50(厘米),10×4=40(厘米),50-40=10(厘米)。學生的解題思路非常明確,用長方形的周長減去正方形的周長,但這是不對的。為了讓學生找出錯誤,教師讓學生拿出正方形紙自己剪一剪,看看有什么發現。通過操作,學生發現原先的解答方式是不對的,剩下圖形的長是10厘米,寬是5厘米,周長是30厘米。要計算剩下圖形的周長,要先判斷出它的長和寬,然后才能進行計算。上述案例中,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沒有簡單地告知,然后講解,而是讓學生操作學具。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探尋出錯因,就形成了正確的解答方式。這比教師直接告知效果好得多,也避免了學生再次出現類似的錯誤。
四、在升華處操作學具,拓展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操作學具是建構高效數學課堂的有效策略之一。但如果一直讓學生停留在操作學具學習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階段,這顯然是不夠的。因為數學是抽象的,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要幫助學生跳出具體的操作,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經歷“感性—表象—理性”的過程,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讓學生在操作學具的過程中,跳出思維束縛,培養學生的推理水平,使學生的學習過程變得深入淺出。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相關知識后,教師拋出這樣的問題:“如果用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大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正方體?”課堂陷入了沉默,學生們不知怎樣解答。有學生提議可以用正方體擺一擺,其他學生也表示同意,都想一探究竟。學生們很快投入到動手操作中,發現至少需要8個正方體。可見,如果單純讓學生思考,很難得出結論,但學具的引入,就自然降低了難度,學生很快得出了結論。似乎這道題目可以畫上句號了,但教師并沒有滿足于此,因為學生后續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還只能依靠擺小正方體才能解決,這樣的學習很顯然是淺層次的。于是教師因勢利導,向學生追問:“為什么會是8個正方體呢?是不是背后有什么奧秘呢?”教師的話給了學生啟發,學生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上述案例,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操作學具得出結果后,并沒有滿足于此,而是讓學生及時地跳出直觀的操作,促進思維的拔節,實現認知的升華,建構解答這類問題的模型。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相應的結論,還積累了相應的經驗,提升了思維的創造性和深刻性。總之,學具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視,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小助手”。因此,在以后的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應改變以往“一講到底”的情況,適時地引入學具,為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在操作中獲取知識,學會數學思考,更好地提升數學能力和數學綜合素養。
作者:杜繼白 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承德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