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才培養模式與教育管理創新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新型人才培養方式,現已成為中職教育管理的重要研究內容,能夠幫助學生提高技能水平、全面發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筆者結合實踐研究,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中職教育管理創新方法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工學結合人才培養中職教育管理
一、工學結合與創新教育管理思路
1.把工學結合融入教育管理
為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學校不僅要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還要關注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根據現階段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素質要求分析,學生應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高超的技術水平以及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因此,學校在進行專業教育時,要與企業合作,融入崗位工作技能與特定崗位素質要求,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該種教育理念不謀而合。
2.以工學結合的形式展開教育管理
將工學結合融入教學管理有助于將學校教育轉向職業教育,為社會輸送更多人才。工學結合模式將企業應用、市場要素和學校教學要素有效融合,推動各要素全面發展,讓教育管理更加貼近市場及崗位要求,學生能夠達到企業要求,能夠更快適應工作崗位。
二、中職院校教育管理與工學結合培養模式現狀
1.政府干預影響
現如今,人才競爭越來越激烈,就業形勢越來越緊張,中職學校人才培養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政府出臺了相關政策制度,提倡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提出工學結合模式的應用。相對于發達國家,我國在政策制度保護、監督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2.中職學校辦學模式死板
傳統辦學理念為學科本位,伴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中職學校深刻意識到教育改革的緊迫性與重要性,進而致力于教學改革。但改革效果不理想,仍然存在諸多不足。(1)教材內容落后。中職學校專業教材內容以概念、理論為主,與學生實踐技能培養脫節,連接度不夠。(2)課程設置滯后。中職教育和學科教育的不同,在于學生除了要掌握理論知識,還要具備實踐經驗。而實質上中職院校改革后的課程體系學科特征顯著,課程開發人員沒有結合崗位需求設計教學內容,甚至與崗位需求脫節,而且教學工作缺少配合,造成改革效果不理想。(3)實訓基地建設滯后。實訓基地作為學生技能培訓的重要場所,對專業技能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很多中職學校開始建設實驗室、擴大實訓基地面積,但在實際教學應用中并未達到理想的效果。
3.人才培養方法不當
眾所周知,企業經營發展的根本目的是經濟效益最大化,重視生產規模的擴大、成本節約。而目前我國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職業教育過于重視學科本位,雖然一些制度政策對企業的責任有明確的規定,但企業仍然無法轉變傳統的經營理念。
三、工學結合與中職教育管理機制創新
1.創新專業設置、課程開發機制
中職學校應結合市場人才需求設置專業課程。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課程調整秉承社會經濟增長點在哪,專業就辦到哪,強調教育和社會需求的融合,將崗位需求和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融合,由學科本位轉向能力本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茖W分配課程比例,積極響應教育教學改革,推動課程內容模塊化、綜合化,為學生今后就業奠定基礎。
2.創建實訓基地,實現資源共享
實訓基地是學生學以致用的主要場所,有助于提高其專業技能,培養初級人才。因此,學校要創建實訓基地并與教學相適應。物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融合不僅要重視硬件系統的提高,還要彰顯育人功能與社會屬性,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不過,實訓基地建設周期長、經濟投入高,僅憑借政府幫扶是不夠的。需要學校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基地功能多樣化特點與企業合作,實現合作共贏,資源分享,創建校內、校外實訓基地,以工學結合的形式保證校內外基地的緊密結合。
3.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
教師是人才培養的引導者,創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對人才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學校要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組建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與骨干教師隊伍,創建校企互動、動態合作的兼職教師隊伍。以正式引進、柔性引進、事業共引共享的形式邀請企業技術骨干與兼職人員到學校進行講座。實現師資來源多元化、結構多樣化,形成職教師資隊伍良好的培養、選拔制度,以及科學的管理制度。
四、工學結合與教學創新教育管理融合方法
1.創新教學方法
學校結合各專業特點與學生學習現狀進行教材內容設計,秉承低起點、精專業、分層次的理念,促進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改革,實現專業理論基礎課教學和專業課程教學的連接。明確教學目標、選擇適合的教學內容、完善課程評價體系,以高效教學為目標,對文化理論課展開分層教學,發展班級分層、專業分層,采取單元化、項目化的教學模式,通過職業活動情景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重視學生綜合素養和技能培養。此外,重視教師之間的交流,分享先進的教育理念,交換教學經驗,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2.優化審核管理,提高技能水平
中職學校審核應以多元化為主,創建科學、系統的評價指標,實施全過程評價,打破以成績分數為主的評價形式。轉變評價機制,即教學評價轉為社會評價、考試評價轉為日常學習表現評價、技能評價轉為全面發展評價。將教學審核重點由成績轉到能力培養,重視審核方式的多元化,考評人員可以是教師、企業,考評目標可以是試卷、社會實踐、實習作品。尤其重視學生創新意識、技能、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3.工學交替,深入企業
第一、二學年采取工學交替模式,第三學年實行頂崗實習模式。頂崗實習創建管理機制,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道德培養,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學校與企業進行理論與技能培養,協調“工”與“學”的關系,確保實習崗位和專業面向崗位群相同。中職學校結合企業需求妥善安排實習時間、制定考核表,校企雙方綜合考核結果,為學生提供實習證明,實現實訓實習管理和質量監督,達到理想的人才培養目標。
4.營造和諧環境,重視實訓培訓
工學結合的根本目標是培養技能型人才,企業環境對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較大影響。營造良好的實訓基地有助于企業經營發展。同時,學校與企業簽訂就業協議,創建教學基地或讓學生深入企業實訓,感受企業文化與崗位環境,重視學生實訓過程中理論知識的應用及能力的提升。學生在畢業前一年深入企業,可以適應職業狀況,為今后工作奠定基礎。在實訓過程中,學校與企業重視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還可以設置考核制度以增強學生抗壓能力。
5.健全制度規范,政府發揮職能作用
(1)健全法律制度,讓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有據可依,對政府、中職院校、企業承擔的責任做出明確規定,確定職業教育政策制定、行業職業技能標準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制定、課程體系制定的責任主體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保證企業與中職院校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創建“雙師型”教師隊伍、創建實訓基地等義務,推動行業協會發揮促進作用。(2)創建校企合作的組織單位。深化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政府實施分級管理,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制度。創建由省政府舉辦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建立組織機構確保責任到崗、責任落實到個人。(3)監督評價制度。結合監督管理不足,伴隨著法律制度的完善制定監督評價制度。校企合作辦公室根據法律制度全面落實責任、保障權利。監督所轄區域內中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的進行情況,監督企業是否主動配合。
五、小結
工學結合教育管理順應了社會人才發展需求,滿足了學生與企業需求,創新了教育管理模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作為中職教育教學重要任務目標,對學生專業技能、理論知識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努力、學習創建新的教育管理模式,學校要加強與企業合作,實現校企聯合,為學生提供更多發展機會,為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瑩,張軍政.企業技能型人才需求分析及技工學校教育發展對策研究——以新疆巴州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9(6).
[2]湯國虎.“一核心、二標準、三融合”的應用化工技術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廣東化工,2019(3).
[3]范皓.基于工學結合模式下的高職學分制構建[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2).
[4]鄭皓月.工程造價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西部皮革,2019(2).
作者:王清亮 單位:天津市機電工藝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