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跨區域多校區高校管理的有效途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跨區域多校區高校管理需要遵循整體原則、人本原則、系統原則、權變原則、效益原則等原則,采取凝練辦學理念、弘揚大學精神、優化管理體制、注重文化立校、構建智慧校園等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多校區管理;基本原則;有效途徑
一、跨區域多校區高校管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整體原則
所謂整體原則,特指不同的校區盡管跨越了不同的行政區域,然而依然屬于一所大學這個整體不可分割、不可懈怠的一部分,無論主校區還是分校區,都具有不可替代性,都共享學校品牌,不可離開這一整體單獨存在,雖異地辦學,但它們具有一所大學最為基本的辦學理念和育人思想、大學精神和價值追求、行為規范和治理結構。高??绲赜蚨嘈^異地辦學,廣大師生員工首先面對一所大學時,因為各自身處跨越不同地域的校區,由于以前各自學校的體制機制和歷史淵源、文化積淀和辦學實力、師資力量和生源構成等各有不同,最初大家對組織、情感以及身份認同度比較低,這就會對高校的科學管理、高效運行帶來一定程度上的沖擊。融合與重構之后,必須遵循一所大學的整體原則,并且要統一思想、凝聚共識、科學定位、精心規劃,一切工作要服從于一所大學的科學定位、服務于一所大學的建設與發展,只有遵循一所大學這個整體原則,才能確保“全校一個令和上下一盤棋”,只有這樣才不會出現各自為政、各吹各號的校區辦學局面,不同的校區之間唯有互相依存與互相作用,才能有機整合、高度凝聚跨區域多校區之間的優勢,形成合力,有機構成一個結構完整、功能完備的整體的大學體系、大學格局、大學特色、大學底蘊和大學氣質。
(二)人本原則
所謂人本原則,特指在高等教育競爭日趨激烈、日益殘酷的新形勢和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的新要求下,從內外部厘清高校自身的發展邏輯,不斷優化內外部治理結構,各項決策、各項管理、各項活動都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充分調動師生員工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激發師生員工創造活力,追求師生員工的全面發展。一所高校要想發展壯大,必須具有自身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這種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來自于教職工對高校自身的認同和熱愛,來自于學生和校友對高校自身的擁戴和摯愛,也來自于高校自身對師生員工和校友根本利益的維護與實現?;诟咝6嘈^的構成源于多重因素,人員組織頗為復雜,教職工其人際關系壓力感亦頗為沉重,這時決策者、管理者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深入、及時了解教職工的需求,尊重教職工個人的追求。不論哪個校區、哪個層次的教職工都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對于主校區和其他校區的教職工、高職稱和低職稱的教職工、高職位和低職位的教職工、高學歷和低學歷的教職工,一律把握好公平性規則,讓教職工感受到生存與發展機會平等,同時,機會實現過程之中規則平等。還有尤其要注意在基本建設、經費分配、資源配置、招生計劃和人事安排諸方面,充分考慮校區之間的公平分配,努力為多校區構建公平、融洽、和諧的有利環境,切實減少內耗,大力促進高校自身的穩定與發展。
(三)系統原則
所謂系統原則,特指積極運用系統理論蘊含的整體性原則、層次性原則、相關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思考高校定位[1],并對管理活動作深入的系統分析,進而推行系統化的科學管理,以實現優化目標之目的。高等教育是一個大的系統,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五大職能各是一個子系統,涉及到管理的方方面面,都有著特有的規律和一定的途徑。高校在管理與運行過程中,一定要從實際出發,要根據自身辦學水平和辦學資源以及內部各要素予以科學定位,要按照特有的規律、一定的途徑和系統的原則,充分考慮校情,予以科學的規劃和設計。從系統層面來講,高校多校區必須一體化,必須大力實施要素整合,必須從有利于自身事業發展出發,緊緊圍繞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目標、辦學特色、建設基礎、相對優勢、發展潛力諸方面,制定高校的發展規劃、管理目標、工作任務、實施周期。高校要從自身整體戰略規劃和學科布局,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國際化戰略諸方面,對內部各校區予以統一規劃,各校區作為一個子系統,要服從和服務于高校自身的規劃與管理目標,校區之間互相補充、互相支撐、互相促進,積極構建新型管理關系,以確保高等教育管理目標的實現。
(四)權變原則
所謂權變原則,特指組織活動、實施管理、推進工作時,在環境和條件經常發生變化的前提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決策、管理要因人、事、時、地而權宜應變,正確處理集權和分權的關系,積極采取同具體實際情況與之相適應的管理對策,慎重抉擇適合高校自身特點的管理模式,以達成組織目標。當前,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的深入推進,高校的生存與發展,既面臨著高校間的千帆競發、百舸爭流,又面臨高校內部之間的不同學科、不同校區、不同學院發展的逆水行舟,這時不僅要考慮高校的行為對外界或外部環境的重要作用,同時,要充分考慮外界或外部各種環境對高校的辦學理念、內部結構、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和行為選擇的影響。外界或外部環境經常發生變化,而要素之間關系又在不斷調整,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與組織架構要符合權變原理特性,堅持多樣性,具有相對的適應性、可變性和靈活性,在相對統一、符合實際的前提下,根據發展規劃、管理目標、工作任務予以及時調整,構建充滿活力、高效有序的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形成促進高校科學發展不斷調整和優化的動力、合力和支點,進而充分地融入到市場和社會的競爭之中,著力打造自身的競爭優勢與強勢。
(五)效益原則
所謂效益原則,特指高校的各項決策、各項管理、各項活動都要遵循效益優先,都要把實現有效性和追求高效益作為目標,努力形成強化全面質量管理和重視辦學效益的新理念。當前,質量才是高校發展的生命線,高校的發展,必須堅持走以內涵式發展為主的道路,不斷提高辦學效益。辦學效益是高校管理與運行過程中的根本指標,注重辦學效益是高??茖W管理的要求,因此,著力提高管理效益,努力提升管理水平,這是高校高度關注自身教育品質和良好的辦學聲譽,更好地提升畢業生市場競爭力,更好地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出路。多校區高校亟須考慮自身的實際情況,亟須找準自身的發展定位,面對國家宏觀政策與環境變化的影響,亟須與自身辦學定位、所處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社會環境以及生源變化情況等有機聯系起來,堅持以內涵為主、外延為輔,積極轉換自身管理機制,切實優化組織結構,努力提高多校區的現有教育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在師資隊伍、文獻資源、實驗設備諸方面,實現科學合理的配置與共享,大力促進資源節約與高效使用,盡最大限度充分發揮其人、財、物功能,努力構建規模、結構、質量、效益方面協調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科學發展的格局,確保高校自身可持續發展。
二、切實探索跨區域多校區高校管理的有效途徑
(一)凝練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一所高校的價值追求和發展定位,是對高校辦學行為富有理性的哲學思考與頂層設計,是對高校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的正確把握,是高校在辦學實踐中的一種行為規范。凝練富有個性化、科學性和時代特征、學校特點的辦學理念,是決策者必須考量的問題。面對所處的武陵山片區跨湘、鄂、渝、黔四省市,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于一體,是國家連片特困地區,國土總面積17.1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00多萬人;這一區域生態脆弱、經濟落后、貧困程度深,人均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公共支出低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在高等教育資源供給方面尤顯不足,高端人才極其匱缺,科技對經濟的貢獻度偏低,多種因素疊加,制約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作為武陵山片區唯一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怎樣立足區域實際充分發揮好服務功能,怎樣才能促進自身的發展?吉首大學不斷強化使命意識,科學定位,認真分析在自身的發展問題上,不可盲目地模仿“985”高校這些名牌大學,必須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立足學校和區域實際,全面、綜合、系統權衡學校的歷史和現狀、責任與使命、服務區位與地域環境等因素,尋求契合自身實際的科學發展、特色發展、和諧發展之路。20世紀90年代末,學校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得出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要解決的是衛星如何上天問題,而吉首大學要解決的則是湘西老百姓如何脫貧致富問題這一基本認識,提出把吉首大學辦成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所平民大學。進入21世紀后,學校根據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客觀要求,主動適應新常態,在辦學實踐中進一步凝練出富有自身特色的平民大學辦學理念,即把吉首大學辦成一所貼近普通民眾、造福平民百姓、直接為武陵山片區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大學。學校緊緊圍繞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這一國家戰略,大力推進各項事業發展,使學校努力成為支撐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人才培養搖籃、科學研究基地、社會服務智庫和文化傳承與創新高地,在區域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中發揮了不可替代、不可復制的重要作用,社會各界給予高度評價。
(二)弘揚大學精神
高校跨越行政區域異地多校區辦學,既要堅持學科建設為基、社會貢獻為本、守正創新為徑,又要依靠制度建設來立規矩、依靠大學精神來提士氣。倘若一所高校其大學精神缺失,那么這所學校是辦不好的。何謂大學精神,特指一所高校在建設與發展中形成的具有自身獨特氣質和底蘊的內在價值觀和責任感、使命感,這是高校軟實力的生動彰顯。1940年,國學大師湯用彤致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的信中談到:“大學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學精神之于大學,猶如人之靈魂之于身體。”記得弗萊克斯納在其批判性著作《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談到:“在保障大學的高水準方面,大學精神比任何設施、任何組織都更有效。”大學精神乃高校之魂,是形成高校的力量源泉,直接影響著廣大師生員工和校友的主觀意識、內生動力、價值觀念、職業操守、行為規范。吉首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過程中積淀、凝練而成“鳳飛千仞、薪傳八方”的大學精神,這對學校的發展方向、歷史定位有著深遠的影響。新形勢下,如何凝心聚力、增強動力、激發活力,促進學校的創新與發展,關鍵是要切實弘揚“鳳飛千仞、薪傳八方”的吉首大學精神,在各個校區深化大學精神教育、繁榮學術文化活動,持之以恒優化校園文化環境,大力完善治理結構,著力提高學校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具有吉首大學特色的管理模式,實現有序治理、科學管理、依法治校。第一,堅持以《吉首大學章程》為基本法,建立以各專項配套制度作為支撐,實施細則作為輔助的全方位、系統化、立體式的內部規章制度體系。第二,堅持和完善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充分彰顯學術委員會在學科與專業建設、學術評價與學術發展、教學指導與學位評定、學術道德與學風建設諸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探索教授治學、專家治校的有效途徑。多措并舉,群策群力,把大學精神貫穿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和管理工作的各個環節。
(三)優化管理體制
高??缭叫姓^域異地多校區辦學,構建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是關鍵。只有構建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優化管理手段,著力提升資源整合效率,建立健全科學管理的控制系統,理順高校多校區管理上的復雜關系,切實發揮好各級各層次各方面的管理作用,才能強化其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促進其最大限度發揮好創造性。吉首大學堅持治理與管理協同推進,構建符合自身實情的科學合理的現代管理制度和科學、高效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管理的效率和執行力顯著提升。第一,堅持做好學校頂層設計,構建以吉首大學使命和目標為依據、以學校整體設計與組織結構的優化為邏輯、以實施民主管理為手段和制度規范為保障的管理框架,堅定不移統一主體、統一目標、統一制度、統一規劃、統一決策、統一機構、統一建設的“七個統一”,同時,在實踐中始終堅持學校規劃、校區協同、錯位發展、各有特色、學院實施、優勢互補、加強溝通、科學調控、和諧發展。第二,優化治理結構,在管理體制上始終堅守集權與分權的統一,與時俱進,一方面學校層面總攬全局、宏觀調控,體現戰略的全局性,另一方面激勵跨地域的不同校區、學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宏觀原則下合理利用學校資源,相對自主地開展工作,同時理清權責關系,給予不同校區、學院一定范圍的自主管理權,這樣重心下移、因地制宜,既注重公平性,又遵循整體性,構建和實踐與之相適應的不同校區、學院科學發展的管理機制。第三,在管理模式上,學校堅持“垂直管理(條管)與屬地管理(塊管)相統一”[2]的多校區管理模式,一方面遵循一切業務統一、資源共享的原則,學校立足于戰略層面、宏觀層面上的全局部署和總體規劃、立足于抓重要項目和關鍵項目、立足于抓隊伍建設,其重點搭建工作交流平臺、建立健全檢查評估與評價體系;另一方面校區和每個學院具體負責工作推進、活動組織、日常教育、常規管理、自身評價,尤其是涉及單純的校區和學院工作,下放管理權限,積極提倡屬地管理。通過設計并運行“垂直管理(條管)與屬地管理(塊管)有機結合、相對各有側重”的管理模式,學校與各個校區、學院之間的權利與責任分工、隸屬關系更趨清晰、更為明確,從而最大限度地充分發揮好人、財、物等諸項功能,確保各項工作的高效運行[2]。
(四)注重文化立校
大學文化是指一所高校的歷史積淀和傳承,是一所高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靈魂,是由廣大師生員工長期創造所形成的產物,這包括傳統習慣、行為規范、生活方式、服務區域、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等。文化環境是社會中無處不在的軟環境,對人的生存和發展產生著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內驅力,持久地影響著人們的價值選擇、思維方式和行為趨向[3]。一所文化底蘊缺失、特質不明顯和文化環境不濃郁的高校,談不上是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立足自身的辦學實踐,注重文化立校,堅持以富有特色的大學文化育人,營造濃郁的文化環境,切實增強文化競爭力,積極推動自身特色發展,已成為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顯著標志。吉首大學繼承和發揚自身的人文積淀和文化傳統,牢牢把握時代脈搏,大力強化文化建設,實施文化立校戰略,營造濃郁的文化環境,讓學生在文化傳承和創新中著力提高修養。首先,堅持凸顯學校自身特色、區域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創建湘西文化博覽園。博覽園轄有六館:吉首大學校史館、沈從文紀念館、黃永玉藝術博物館、湘西民族文化博物館、武陵山生物科學館和生態民族學博物館。步入園內,不僅能領略吉首大學人數十載扎根湘西艱苦辦學的奮進史,又能膜拜文壇巨匠沈從文、畫壇怪杰黃永玉,還能觀覽神秘湘西各民族的文化魅寶,亦能欣賞魅力武陵民族生態奇絕如畫美景,甚至還能觸摸美麗武陵山絢麗多姿的自然生命。其次,在砂子坳校區圖書館前設立沈從文塑像,并修建了全球第一個從文廣場,期望從文先生既崇高又偉大的“精神燈塔”照亮廣大學子求索之路。第三,通過富有學校個性和特色的校徽、校訓、校歌和大學精神,通過別具一格的校園環境和景觀的建設,通過具有學校辦學特色、區域特點、地域特征、時代特質的文化資源開發,進而從不同角度、各個方面彰顯學校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價值和底蘊、魅力和傳統,充分凸顯其文化特色,努力營造、維護獨特的育人環境以及學習和工作氛圍,使學校的核心價值、學校的精神、學校的傳統、學校的底蘊和長期以來形成的優良校風、教風和學風,這些都在潛移默化之中成為師生們的自覺行動,正所謂以文養德、以文養才、以文養能,促使學校文化的影響力、穿透力、感染力更為生動、更為自覺。
(五)構建智慧校園
在信息化時代,高校信息化的目標在于順應時代潮流,大力促進學校的教育內容和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現代化,大力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堅持立德樹人,與時俱進,深化改革,積極推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諸方面模式的創新,不斷推進文化傳承創新,以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高校跨越行政區域異地多校區辦學,其難點在于空間的阻隔造成資源的分散和辦學成本的增加,積極運用信息化手段,把校園管理與網絡化、信息化、現代化有機結合,能切實改變對實物資源和空間阻隔的有形管理,大大提高多校區管理的深度與廣度和組織效能,從而促進校園管理模式的創新與改革。吉首大學在大力推進數字校園建設即校園網絡化、辦公自動化、教育信息化、資源數字化建設基礎上,開拓創新,著力加強智慧校園建設,涵蓋校園網絡建設、數字資源建設、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諸方面,以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大數據技術為基礎,把各種辦學要素及時轉化為數據,根據相應的授權在學校內部實現傳遞和共享,無疑,這是對管理體制、管理模式、運行機制、交互方式等予以全新建構以后形成的數字化自主、互動、迅速管理工作環境,無論是校區與校本部之間、各職能部門和學院之間,還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等各方面,都建立起交互式信息通道,使學校的各項決策、各種信息能及時轉化為溫馨、細致且富有人文關懷的管理與服務,進而控制、推動學校各項工作、事務的有序、高效運轉。目前,學校智慧校園建設以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維度化、人文化、統籌化的“六化”建設模式,深入、全面、系統感知不同校區校園的物理環境,堅持決策分析智能化、數據管理科學化、服務需求知識化的導向,在校內外各類人、物和業務、流程方面實現深度智能融合。大力推動智慧校園創新應用,現擁有統一的教學、科研、財務、后勤、資產、學生等方面的管理系統,具有一體化的OA辦公系統、一卡通系統、監控系統、門禁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等,構建了集服務、溝通、創新、管理等功能于一體的大數據智能服務管理平臺,為廣大師生員工的學習、教學、科研、管理、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智能化、個性化和便捷化的服務,有力地突破了跨地域多校區時間與空間的障礙,縮小心理距離,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管理效率大大提升,同時,也有效地增強不同校區的師生員工對學校的歸宿感、整體認同感和主人翁意識。諸如,2018年10月12日,為了讓廣大校友、師生員工和社會同仁能在第一時間共享“吉首大學建校60周年紀念大會暨教學匯報演出”校慶盛況,學校在砂子坳校區從文廣場、張家界校區第一教學樓前廣場設置大屏幕,同時通過“吉首大學先鋒”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予以同步直播,深受各方高度好評。目前,經過辦學資源的整合,學校辦學層次和服務功能大大增強,辦學能力、辦學水平顯著提高,特別是在轉變教育觀念、創新辦學理念和實現內涵發展、協同發展等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全校(吉首校區、張家界校區)20個二級教學學院都可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2016年,學校成為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普通高校;2017年,學校成為國家民委與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學校獲批為國家博士學位授權單位,湖南省按一本批次錄取高校;2019年,正式面向全國招收博士研究生。黨和國家領導人朱镕基、曾慶紅、尉健行、賈慶林、劉云山等先后來校視察指導工作。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高度稱贊“吉首大學是湖南的驕傲”,原國家副主席曾慶紅肯定“吉首大學具有特殊價值”,原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視察學校時高興地說“看到了吉首大學,就看到了武陵山區脫貧致富的希望”。
參考文獻:
[1]丁亞金.高等學校定位的系統視野[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06(11):6.
[2]尚道文.跨區域多校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踐路徑探析———以吉首大學為例[J].高教論壇,2018(5):9-13.
[3]蔣艷,張長立.文化環境視域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8(4):134-138.
作者:尚道文 黃昕 帥敏 單位:吉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