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探思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的改革,中高職銜接辦學快速發展起來,如何使中職和高職辦學真正融合并體現其優勢,是高職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根據新要求,確定中高職一體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技術+管理”的培養目標,從中高職融會貫通、課程體系重構、工學結合教學、選拔評價創新等層面改革實踐是有效路徑。
[關鍵詞]中高職一體;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
中高職銜接作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環,經歷了“對口招生”“3+2”,發展到現階段的“五年一貫制”。現有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五年一貫制”人才培養,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浙江建筑業發展和現代化職業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時也滿足了建管專業中職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但總體上來說,“五年一貫制”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實踐中遇到了一些窘境。首先是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中高職辦學的定位區分度不大,中職高職都定位為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導致“中職不中,高職不高”;其次,從中職到高職學生年齡階段不同,身心發展和認知能力有明顯區別,兩個培養階段對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需求有本質變化,可目前中高職課程體系有的文化課程脫節、專業課程僅是簡單疊加;再者,中高職對學生職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要求是遞進的,高職要求中職為遷移學習準備條件,形成兩階段知識、能力培養正遷移,現有教學模式效果不明顯甚至產生負遷移。怎么更好地理解建設工程管理專業的特征,聚焦“五年一貫制”,體現中高職一體人才培養優勢,是值得思考的問題。當前在工程項目日益大型化、復雜化的趨勢下,工程管理正朝著多階段、全過程管理方向發展。這種新發展對建設工程管理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但“五年一貫制”的學生理論基礎比較薄弱、學習能力相對不強。這就需要厘清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中高職相銜接人才培養目標:中職階段打好文化知識基礎,掌握土木工程技術專業知識,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型人才;高職階段培養具備管理學、經濟學、信息工程學的基本知識,并對中高職所學知識進行貫通,使工程技術+經濟+管理知識進行有效融合,培養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復合技能型人才。根據中、高職銜接的明確培養目標,實現3+2>5。
一、中高職融會貫通
建設工程管理專業中高職銜接模式從原有的“3+2”分段制培養模式變更為當前的“五年一貫制”,不是中職、高職現有人才培養模式的數式簡單換算,而是要求中高職培養能夠一體貫通。從專業一體化培養的角度,中高職共同規劃和制定一體化人才培養方案,統籌安排教學計劃、課程選擇、實踐實習、考試評價、質量監控等環節,銜接中職、高職階段素質教學課、專業教學課、專業拓展課、素質拓展課和建設工程管理綜合實訓實習。在中職階段側重學生技術知識學習,打好堅實的技術基礎;在高職階段側重增強學生的經濟知識、管理知識學習,并通過融會貫通的課程體系使中職技術知識體系和高職管理知識體系深度融合,解決中高職脫節、中高職不分的弊端。當然亦要發揮中高職的辦學自主性、特色以及區域性職校特點,在掌握中高職需求的文化、技術知識要求的基礎上,開設適合區域性學生個體發展的自主課程,例如杭州建校建管專業開設裝配式施工技術及抹灰與鑲貼等,金華建校施工專業開設砌筑工操作及鋼筋翻樣與綁扎等特色課程。
二、課程體系重構
在專業課程體系的教改實踐中,把握職教“行動性知識的學習”特征,對專業課程進行整合、重組、優化,構建中高職有機銜接課程體系。(1)在中職所學工程技術知識基礎上充分發揮專業在施工階段項目管理教學的傳統優勢,立足項目全過程管理,創新設立建設前期管理、工程總承包管理實務等課程,突出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設計管理、施工管理等項目多階段管理融合。(2)基于前置課程對全過程管理的銜接及融合,開設裝配式建筑設計、生產與施工、BIM在項目管理中應用等課程。在工程全過程管理模擬中,使工程管理數據在項建、可研、土地取得、設計、施工、運營的項目各階段傳遞與應用,基于估算、概算、預算、結算、決算的對比與控制,結合項目質量、進度、安全管理,實現項目效益最大化,讓學生在模擬中融合中職的技術知識和高職的管理知識,成為既具備較強的技術管理能力又掌握經濟及管理等知識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實踐證明,通過課程體系的重構,可以使技術知識和經濟、管理知識融合,更好地實現中高職銜接。
三、工學結合教學
中高職統籌規劃實踐教學環節,以“整體設計、分段遞進”的工學結合教學思路完成職業技能培養。中職的“工學一體”主要在校內實訓室與實訓基地進行,在模擬實踐中學習,既方便學生的管理,也能滿足學生安全學習的需要。高職的“工學一體”應更多地在企業環境中進行,技能訓練要體現中高職承接與延續的關系,體現更多的崗位真實性與身份真實性。中職“工學一體”采用現代學徒制模式。中職校、高職校、企業三方根據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企業用人需求,商定人才培養方案、構建課程體系、建立師徒關系、開展教學改革、實現技能傳承等。(1)校企共同主導人才培養,設立規范化的企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考核方案等,做到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考核評價與工作完成情況對接。(2)形成現代師徒關系,企業選拔優秀高技能人才擔任師傅,確定師傅的責權利,政、校、企三方結合對師帶徒工作量授予相應的經濟補貼;校企共定中職學徒管理辦法,保證徒弟責權利。把良好的師徒關系建立在人才培養標準之上,是提升現代學徒制效果的保障。(3)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標準,使教育與生產結合、工作與學習結合。學校教師側重傳授文化和專業知識;企業師傅通過“口口相傳、手把手陪練”帶徒做中學,做到技藝傳承,達成校企共同育材。高職“工學一體”采用“場中校”模式。專業與項目全過程管理企業開展合作,雙方聯合在工程項目現場舉辦“場中校”,按照企業崗位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商定人才培養方案、建設教學資源庫,進行工作與學習交替。(1)課程內容:以真實工作項目為載體;(2)教學方式:以真實施工現場為課堂;(3)教學團隊:以專兼職教師隊伍為主體;(4)教學評價:以現場操作技能為標準;(5)技術研發:以解決企業實際問題為宗旨等校企合作工學一體教學改革,實現培養標準與產業需求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讓學生通過“場中校”的勤學真做,使學生“學中做、做中悟,悟中煉”,在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過程中,實現建管專業中高職技術、經濟、管理知識的融合并遞進遷移。
四、選拔評價創新
根據五年一貫制采取的“三二分段”方式,學生在中職學校期間,允許合作中職學校進行適當甄別,對于不適合或不愿意繼續在五年一貫制班學習的學生,可轉入其他相同、相近專業進行學習,或者中職畢業后就業,達到中職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型人才的目的。待學生中職學習期滿后,經參加高職和中職學校共同制訂的考核辦法適當考核,選拔相關文化、工程技術基礎知識合格的學生進入高職繼續學習。堅持“公開、公平、擇優”的原則,依據高職命題的統考成績,組合綜合素質評價,擇優選拔。在高職階段,在教學評價上秉持用人單位說了算的原則,依據校企共同制定人才綜合素質評價標準,進行“操作即考試”“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企業評價相結合”“后續發展能力評價”等評價方式改革,做到進不寬,出亦嚴,合企求,把住中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關。
五、結語
推進中高職銜接、加強中高職貫通培養是加快建設工程管理人才培養、適應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建管專業中高職一體人才培養改革要以建設行業、企業崗位需求為導向,以系統培養人才為主線,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為核心,推動中高職緊密合作,建立中高職相銜接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統籌培養兼具較高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的專門人才,著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沈劍光.提質培優、增值賦能,職教成就出彩人生[J].職教通訊,2021(1):7-8.
[2]梁俗慶.高等職業教育藝術設計專業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探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9(7):206-208.
[3]張云高,肖榮.現代學徒制:構建以學生為圓心的“命運共同體”: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J].高等職業教育探索,2020(1):55-61.
[4]賀文錦.凸顯五年制辦學特征,打造高等職業教育新樣板[J].職教通訊,2021(2):1-7.
[5]何輝.場中校打通課堂與職場[J].中國教育報,2015(4).
作者:濮陽炯 濮陽焯 單位:浙江建設職業技術學院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