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物質性工業元素下舊工業建筑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過去幾十年里中國工業的飛速發展,“中國制造”深刻影響著世界,發展所遺留下的舊工業建筑也成為城市記憶中的重要物質遺產。習近平主席曾經提到,“應該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因為它們承載著區域發展的歷史文化。面對我國巨大數量的就工業建筑資源,探索其再利用策略并將其拓展應用到其他舊建筑再利用項目中是目前的熱點問題。本文首先通過工業發展的歷程,分析中國大量舊工業建筑再利用的驅動力;其次,提出“物質性工業元素”的新概念,以探索舊工業建筑功能置換的思考策略;最后,針對建筑改造的可持續研究提出關于“遺產循環”的新理念,為相關領域的長遠發展提供契機。
關鍵詞:城市更新;工業遺產;工業文化;物質性工業元素;遺產循環;混合文化
1引言
“一五”計劃(1953—1957年)時期,中國開始大力推動工業發展,興建工業基地。20世紀70年代,西方工業體系的暫時領先,使歐美率先進入了后工業社會。由于逆工業化發展對經濟全球化的推動,西方的部分生產工廠開始向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的發展中國家擴散[1]。這為當時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提供了機會,并使中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工廠”,“中國制造”享譽世界。21世紀,在我國工業體系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下,“中國制造”逐漸轉變為“中國創造”,并在“工業4.0”時代以《中國制造2025》證明了中國已經處于世界工業的領先地位。在此飛速發展的進程中,城市中部分工業建筑由于各種因素無法應和社會發展的節奏,喪失其原本的生產功能而逐漸被淘汰,從而產生了大量亟待轉型的城市舊工業用地。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2013—2022年)》中指出:我國從2013至2022年將計劃對全國120個老工業城市進行調整改造,涉及總面積達140km2,人口規模3.9億。舊工業用地中蘊藏著人文、歷史、社會和經濟等重要價值,它們作為歷史的記錄者,見證了人類的工業發展歷程。因此,城市中廢棄工業用地的轉型不容忽視。如何處理舊工業用地與城市發展的關系,是目前甚至是未來城市更新領域的重要課題。
2物質性工業元素:工業文化的載體
舊工業用地上的建筑、設備設施、工業活動所留下的工業景觀,甚至當地居民在工業活動影響下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是城市更新的寶貴資源,一些特定的建筑元素可以被理解為該地區發展演變的重要符號[2]。工業用地中的內容往往為特定的生產工藝所設計,有著獨特的定制化特征。因此在設計風格、造型和空間等方面與普通民用建筑及設施形成鮮明對比。工業建筑的牢固結構、適應性強的大空間和用地的良好的區位優勢,可以為未來的建筑改造與再利用提供基礎。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是一個將原有的工業文化與城市的新功能互相融合的過程。此外,我國眾多舊工業建筑地處城市黃金地段,相比較新建筑,舊工業建筑的租金更低,這也吸引了大量小型企業的入駐,更好地推動了城市經濟的多樣化發展[3]。這種再利用的處理方式既傳承了地區特定的工業文化,又能夠滿足當代城市發展的需求。提及工業用地中的工業文化,不禁會問:它有什么文化價值?這一價值又從哪里體現?想要回答此類問題,則需要將抽象的文化概念拆解,在整個工業建筑項目中搜尋并提煉出文化的載體。簡單來說,所提及的工業文化,應該在遺留的舊工業建筑中找到相對應的實體證明物。本研究將此載體統稱為“物質性工業元素”(materialindustrialelements),即在舊工業用地中,能夠承載工業文化的建筑構件、空間、形式、景觀及設施設備等實體。相對于整個工業用地,物質性工業元素可以被視為一個更具體的單元,它們存在的形式多樣多種。物質性工業元素可以說是工業元素的一個分支[4],是建筑及建筑環境的物質組成部分,并區別于生產技藝及企業文化等非物質性工業元素。物質性工業元素本身可以分為兩層含義:第一是它們存在的直接功能意義;第二是其表達的象征含義。工業文化價值往往在第二層含義中被展現,比如舊工廠的關閉,使曾經工廠所創造的工業文化被封印在遺留的物質性工業元素之中,這些工業元素就成了識別區域歷史的關鍵,也成了未來人們確定該區域歷史文脈的證據。因此,在工業用地的改造進程中,發現與表達物質性工業元素的含義尤為重要。物質性工業元素概念的提出將抽象的文化價值等概念落到了實體上,其作為媒介與載體可以更好地通過建筑設計的方式表達城市個性,并有助于從巨大的工業場地中提煉和鎖定特定工業文化的位置,從而幫助建筑師在實際項目中更好地找到設計的突破點以便提出高效的改造方案。
3現階段工業建筑改造的不足
經過了40年的發展,中國早已從“大拆大建,推倒重來”中走出來[5]。我國擁有多元化實踐項目和高速攀升的綜合國力,讓起步較晚的中國在短期內獲得了一定數量廣受歡迎的改造項目及成果。但是,歷經時間考驗,一些昔日引人注意的改造案例往往因為功能單一和經營管理等問題逐漸變得冷清。而成功的舊建筑改造應該順應和適應時代的發展,具有持續的吸引力。雖然我國相關學者已經逐漸認識到保護與發展并進的重要性[6],但是,在明確舊工業建筑中重要物質性工業元素后,對于如何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還沒有形成系統的策略。一些舊工業改造單純側重于保護,采取“修舊如舊”原則,雖然可以很好地保留工業建筑的時代特色,但功能定位模糊;雖能讓人眼前一亮,卻因功能空洞從而缺乏持續的吸引力。一些改造項目側重新功能的建設,為了迎合新功能而往往忽略舊元素與新功能的融合,以及如何將新舊融合的改造文化在改造后的項目中體現。總結來說,舊工業建筑改造,不單純是保留舊物或者是全新創作,對于城市的有機更新來說,更多是建筑文化傳承與創新并進[7],做到“舊中有新,新中有舊”。
4工業建筑改造的研究策略
工業建筑改造的意義在于滿足以人為本和可持續性發展的城市更新需求。隨著對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重視度的不斷提升,工業建筑改造開始強調從社會、經濟、物質和環境多維度綜合治理城市問題,以及重視社區角色的共同參與。盡管多方因素都會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方向產生影響,但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去考慮,把遺存在工業建筑中的物質性工業元素優勢發揮到最大是目前城市更新的主要任務。舊工業建筑改造的本質在于對建筑元素的“選擇性保留與策略性添加”。在處理建筑元素時,不再是“新比舊好”和“舊比新好”的問題,而是不僅需要展示歷史工業文化的價值,還需體現新舊文化的交融與創新。因而,提煉有歷史文化價值元素,并將其與改造后為實現新功能所添加的新元素融合,呈現出一種“新舊相依托”的概念。這樣既可以在新環境中保留、展示并傳播過去的舊工業文化,又使得一個建筑項目富含識別性和標志性。
4.1提煉歷史元素
物質性工業元素概念的提出幫助建筑師分析和拆解了整個項目,明確了“哪里需拆,哪里需留”。工業文化是推動工業建筑復活的核心,這使其區別于其他舊建筑改造項目。面對用地改造項目,工業文化的價值評估理所當然成為改造的第一步。評估文化價值是一項跨學科的操作,需要建筑師、測量學家、考古學家、經濟學家、材料學家、機電工程師、歷史藝術學者、手工業者、建筑承包商,甚至是業主等多領域人才的共同研究[8]。在交叉學科的研究過程中,建筑師應該高度參與評估過程,綜合各方面專家意見,將重要的工業文化具體匹配到物質性工業元素上,為以后的工業改造再利用提供清晰的設計條件。建筑師評估文化價值的過程也是人為選擇的過程,或者說是人們選擇記憶和選擇遺忘的過程。建筑師通過篩選物質性工業元素決定著什么需要留給后代,什么可以被剔除。因此,建筑師應該謹慎對待這些包含工業文化的物質性工業元素。
4.2新舊元素融合
在明確改造方向和需保留的重要物質性工業元素后,如何添加新元素、新舊元素如何融合等問題需在工業建筑改造的設計中被具體討論。建筑融合的本質在于“尊重”,其呈現的結果可以分為兩層意義:一是襯托,二是互利[7-9]。通常,物質性工業元素被新添加的元素襯托并在改造項目中被重點突出。通過烘托與強調物質性工業元素自身所獨有的“舊”來區別于其他建筑,以吸引未來更多參與者的注意力,激發其好奇心來傳遞其中的工業文化,即所說的用新元素來襯托。同時值得注意的是,物質性工業元素作為改造后建筑的組成部分,應與新元素產生互利關系,不應該過分將其作為一件展示品而盲目地推崇、夸大其功能價值。新舊元素的融合賦予了工業用地新生命,并將產生一種全新的文化。在物質性工業元素的引領下,打破人們對舊工業建筑的固有認知,新鮮感和好奇心會激發人們對新建筑環境的向往。例如,由工業建筑改造而來的Loft公寓,高高的天花板和復式結構打破了人們對傳統住宅的印象。這種“非常規”的居住空間在世界各地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建筑文化。其保持了自身的變革和文化發展能力,能夠在與過去建立聯系的情況下,適應當下并迎接未來。
4.3案例
位于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的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Modern),曾經是倫敦電力公司(LondonElectricity)于1963年建立的一座分電廠,并在1981年完全關閉。2000年由著名建筑師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Herzog)和皮埃爾·德·梅隆(PierredeMeuron)將其改造成現代藝術畫廊。其中渦輪大廳(turbinehall)的巨大空間被設計師作為重要物質性工業元素保留。這個高35m、長152m的巨大空間毫無疑問地造就了建筑的核心區域(見圖1)。設計保留了原有大廳的巨大空間以及建筑的部分鋼架,并用黑色涂裝區分現代裝飾的白色中密度纖維板(MDF),從而使得能夠代表工業廠房建筑的大跨度結構體系被強調。通過保留一段連通兩側的平臺,在進一步擴充了原本巨大的大廳空間的同時,其作為橋梁很好地連接了被巨大建筑所分割的南北廣場,從而強調了渦輪大廳在城市維度上的公共性(見圖2)。物質性工業元素的保留與新功能的加入使得渦輪大廳成為世界少有的大空間臨時展覽廳,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最為經典的展覽是2003年冬天由奧拉維爾·埃利亞松(StudioOlafurEliasson)工作室設計的“天氣計劃”(theWeatherProject),一個巨大的“太陽”懸掛在半空中,為游客創造了一特別的冥想空間(見圖3)。
5工業改造的未來:遺產循環
《下塔吉爾憲章》明確了工業遺產的概念:由工業文化的遺留物組成,并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者科學上的價值,包括工業用地及其相關的物質資源。對于工業遺產再利用的研究已經不在少數,但是清華大學工業遺產學家劉伯英曾經在“2012年中國工業建筑遺產學術研討會”上說過,目前的遺產建筑研究總是“向后看”。當下社會高速發展,新建工業建筑已經和人們傳統認知中有著堅固厚重的混凝結構的工業遺產大不相同。輕質鋼架和裝配式建筑已經成為未來工業建筑的發展方向。由于這些工業建筑具有建造成本低、易于組裝拆卸等特點,其在未來很難成為遺產建筑所留下。換句話說,在改造完現有的工業建筑遺產后,關于工業建筑的改造研究似乎會失去意義。針對這一問題,“遺產循環”的概念應運而生,即讓如今的改造項目在未來再一次變成建筑遺產,迎接再次的改造和功能置換,以達到工業文化和改造文化的永久延續。如今所改造的工業遺產作為一種淘汰品,是城市更新的必然產物。由于社會的不斷發展,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后,今天新潮的改造項目也將成為時間的淘汰品。但到那時它們仍然可以被稱為遺產,屆時可能會被稱為“改造遺產”,即成為遺產循環再利用的物質基礎。現在工業遺產所蘊含的是過去某一時段的工業文化,而未來的“改造遺產”所代表的是現階段工業遺產改造項目的工業文化與新文化的疊加——混合文化(hybridculture)。同樣以泰特現代美術館為例,假設50年后2070年,美術館已經不再適合城市發展,需要改為他用。2000年前的功能置換,設計師專注于所承載1963—1981年電廠工業文化的物質性工業元素;而2070年的功能置換,設計師所探索的工業文化不僅包括1963—1981年間的工業文化,還有2000—2070年泰特現代美術館所創造的展覽文化。因此,在遺產循環這一多次利用的概念下,相對于單次的工業遺產改造,它可以儲存更長久且更多元的城市發展文化。
6結語
本文建立了物質性工業元素概念,通過分析提煉歷史元素及新舊元素融合,初步探索了舊工業再利用策略;并針對改造研究的長遠發展提出了遺產循環概念。物質性工業元素的本質是將工業遺產進行拆解并更新組件,是一種模塊化思維,用來面對我國舊工業建筑數量大和形式多等特征。學者需不斷完善適用于各種類型和各個地方的工業遺產的改造策略。同時,本研究思想不單純局限于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今后可以拓展應用于各類舊建筑改造中去。
作者:鄭學森 郭斯凡 蒂姆·希斯 單位:英國諾丁漢大學建筑與建造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