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麗江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基本情況
根據2008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628820hm2,占全市總面積的78.95%;非林業用地面積為434180hm2,占全市總面積的21.05%;其中有林地1261600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77.46%;疏林地51080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3.13%;灌木林地162813.33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10%;宜林地82240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5.05%。全市森林覆蓋率66.15%,林木綠化率72.73%。全市活立木總蓄積量為10111.69萬m3,其中:有林地蓄積量8764.81萬m3,占活立木總蓄積量的86.67%;疏林地蓄積量122.6萬m3,占活立木總蓄積量的1.21%;散生木蓄積量1183.83萬m3,占活立木總蓄積量的11.72%;四旁樹蓄積量40.45萬m3,占活立木總蓄積量的0.40%。
2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現狀
自2000年啟動退耕還林工程以來,麗江始終按照“結合實際、發展產業、注重生態、兼顧效益”的總體要求,不斷完善政策措施,狠抓工程建設質量,強化項目管理,圓滿完成了各項目標任務。截止2013年,麗江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任務46133.33hm2(退耕地還林15600hm2、荒山荒地造林26866.67hm2、封山育林3666.67hm2)。工程覆蓋全市1區、4縣、63個鄉(鎮)、5.67萬農戶,受益人口26.17萬人,戶均受益11870元,人均受益2572元。至2007年,退耕還林第一輪政策補助到期面積全市15600hm2(其中:14633.33hm2生態林,893.33hm2經濟林和73.33hm2草)順利通過國家的重點核查。麗江抓住國家實施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有利機遇,因地制宜地引導和帶動廣大農戶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通過1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古城區重點發展核桃、青梅、中藥材;玉龍縣重點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永勝縣重點發展花椒、核桃;華坪縣重點發展茶葉、核桃、芒果、花椒;寧蒗縣重點發展核桃、花椒、中藥材的產業發展格局。以產業促發展、以規模促效益的新型林業產業發展模式,給廣大退耕農戶帶來了更多經濟效益,使退耕還林政策更加深入人心。
3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建設
為確保退耕還林工程達到“退得下、還得上、穩得住、不返彈、能致富”的總目標,在退耕還林工程政策補助陸續到期時,國務院于2007年8月9日下發《國務院關于完善退耕還林政策的通知》,決定延長補助期限,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補助,著力從加強基本口糧田、農村能源、后續產業、技術技能培訓、補植補造5個方面的建設來達到鞏固退耕成果的目的。至2013年,麗江市完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林業項目種植業面積16203.87hm2,其中:新增特色經濟林13667.45hm2、林下種植1494.28hm2、優化樹種1042.13hm2;完成技術技能培訓19751人、補植補造2033.33hm2;完成農村能源建設沼氣池19100口、節柴灶3853眼、太陽能11479臺;完成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國家專項資金9605.83萬元,其中林業項目資金4842.65萬元。
4主要做法及經驗
4.1健全組織機構,明確職能職責
自退耕還林工程啟動以來,麗江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分管副市長為副組長,相關部門一把手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各工程縣(區)相應的成立了以行政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的組織領導機構。同時,市、縣(區)、鄉鎮、村、農戶層層簽訂目標責任狀。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將目標和責任落實到人、落實到山頭地塊,為退耕還林工程的順利開展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
4.2強化管理措施,提高退耕還林質量
4.2.1作業設計關
在科學研究和外業實地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實際,合理確定項目布局范圍和建設重點來編制作業設計書。
4.2.2苗木質量關
對造林種苗的監督管理,嚴格“一簽兩證”制度,堅決杜絕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4.2.3嚴格整地種植關。在項目建設過程中,嚴格按照技術標準和作業設計要求進行項目建設,同時組織工程技術人員深入造林地塊進行現場指導,對坑塘、種苗、種植等每個環節質量進行嚴格把關。
4.2.4撫育管護關
為落實退耕還林地的管護責任,加強對退耕還林地的管理,各工程縣(區)與麗江市人民政府簽訂了《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目標責任狀》。同時,為有效督促和指導農戶對退耕還林地的日常管護,各級林業主管部門積極為退耕農戶開展技術技能培訓,指導退耕農戶開展科學的松土、施肥、除草、嫁接和病蟲害防治工作。
4.2.5檢查驗收關
嚴格按照退耕還林工程的檢查驗收標準對造林地塊進行驗收,凡撫育管護責任不落實、檢查驗收不合格的地塊,一律暫緩兌現政策補助并要求限期整改,直至驗收合格后才進行政策兌現。通過采取多種舉措,強化管理措施,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建設質量。
4.3加強宣傳培訓,提高工程能力建設
為提高廣大群眾對工程建設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工程建設期間,各級部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通過召開群眾大會、貼標語、出簡報、發材料、入戶宣傳等多種形式來宣傳退耕還林的政策和意義,做到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在廣泛宣傳的同時,通過技術技能培訓使廣大農戶對退耕還林政策有更深入的理解,有效提高農戶參與退耕還林的意識,同時傳授給廣大農民科技知識,提高勞動技能,為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和科學管理退耕還林地打下堅實基礎。
4.4立足實際,創新機制,推動產業發展
各工程縣(區)充分利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的契機,結合本地實際和市場發展的前景,選擇既有生態效益又有經濟收入的樹種,實行林草、林藥、林果間種等多種造林模式來提高造林成效。在工程建設過程中,鼓勵公司、集體、大戶等社會各界參與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同時加大扶持力度,落實各項政策,培育一批有著良好市場發展前景和具備一定實力和規模的龍頭企業,為退耕還林注入新的活力,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發展和退耕還林后續產業的建設步伐,形成“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良性發展模式,有效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企業發展,真正達到“國家要生態、地方求發展、農民實現增收”的建設目的。
5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后取得的成效
5.1森林資源得到保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麗江市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首先,有林地面積從天然林停伐前的92.02萬hm2增加到102.91萬hm2;森林蓄積量從1.044億m3增加到1.269億m3;森林覆蓋率由40.3%增加到52.5%;活立木蓄積由10440萬m3增加到12688萬m3;林分質量、生物多樣性得到改善,林地郁閉加速,林相逐步好轉。其次,森林涵養水源、保護水土的綜合生態功能不斷增強,不少干枯多年的地方又變得山清水秀,溪水長流。據2006年省水利廳土壤侵蝕現狀遙感調查報告顯示,麗江市土壤侵蝕面積由1999年的5478.53km2減到5441.89km2。再次,野生動物種類和數量明顯增加,就麗江市玉龍縣境內而言,據相關資料記載,拉市海濕地保護區的鳥類由原來的70多種增加到200多種,滇金絲猴的數量由原來的160多只增加到240多只,其它野生動物數量也在不斷增加。最后,山體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得到增強。
5.2促進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以來,國家投入麗江市退耕還林工程建設資金共計15.35億元。天然林禁伐后,林區群眾失去了長期賴以生存的木材采運勞務收入來源,經濟收入劇減,日常生活受到影響,給林區社會穩定帶來了隱患,退耕還林的實施,恰好彌補了天然林禁伐給林區群眾造成的減收因素,對麗江經濟的發展和維護林區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麗江的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促進了旅游業的持續快速發展。2008年,全年接待海內外游客530萬人次,實現旅游業綜合收入58.24億元,其中旅游外匯收入11900萬美元,地方經濟實力不斷加強。
5.3農村產業結構得到調整
在實施退耕還林工程中,各地結合自己的優勢產業選擇造林樹種,為培育支柱產業打下良好的基礎。解決了當地部分剩余勞動力,提高就業機會和經濟收入,提高森林覆蓋率,豐富農產品市場,促進地方文化,帶動林區林果產業開發和防護林體系建設。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開展農村能源建設,實行封山禁牧,舍飼養,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減少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不斷培植后續產業。
6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6.1基礎設施落后
絕大多數退耕還林工程區山高坡陡,林區公路、排灌系統、通訊等基礎設施落后,已不能滿足現行退耕還林工作的整體需要。
6.2工程管理水平粗放,產業優勢不明顯
雖然各地都根據各自優勢培育、發展了一批具有當地特色的產業,但能產生經濟收益的還很少。目前,全市林產業的發展主體尚未從依賴森林資源改變為有效利用林區多樣性資源發展上來。另外,當前參與后續產業發展的人員多為當地農民,受農戶技術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制約,在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廣大退耕農戶的管理水平仍處于粗放式經營和管理階段,加之目前全市能夠進行大規模收購和“精、深、細”加工的龍頭企業較少,導致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產業優勢不明顯。
6.3投資補助標準低
麗江退耕還林工程自2000年實施,各種投資、補助標準的參考定價都源于當年的經濟運行情況。如今,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投資補助標準仍然按10年前的標準實行,已遠遠不能適應現時的需求。
6.4自然災害頻繁,影響工程建設成果的鞏固
近年來,麗江市的退耕還林工程造林地塊頻繁受到干旱、冰凍、蟲害、火災等自然災害的影響,特別是近3年的持續干旱,影響了造林地塊的保存率和苗木成活率,面對嚴峻的干旱形勢,雖然全市各級林業部門都抽調了技術骨干、投入了大量的抗旱資金,深入到各個造林地塊進行抗旱保苗,但由于退耕還林涉及工程面較廣、單靠林業部門的力量很難全面有效減少災害帶來的損失,各區縣的補植補造工作仍然十分艱巨。
6.5工作經費缺乏
隨著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不斷深入,工程建設和管理任務越來越繁重,經費開支越來越大,資金需求也越來越多,而每年計劃任務的實施具體靠各工程縣(區)林業局及鄉鎮林業站來完成,由于國家沒有配套相應的工作經費,加上麗江市的大部分工程縣(區)尚處于經濟欠發達地區,地方財政有限,很難再拿出更多的專項經費來支持退耕還林建設,因此,工作經費不足嚴重制約了麗江市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及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項目的順利實施。
7退耕還林工程可持續發展
7.1加強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管理力度
緊緊圍繞國家在“十二五”期間對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提出的“鞏固成果,穩步推進,健康、持續發展”的總體要求,認真總結10多年來在工程建設、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效和經驗,查找存在的問題和差距,切實提高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管理水平。按照麗江市退耕還林“十二五”規劃目標,鞏固已取得的建設成果,積極為麗江市社會經濟的全面、健康、穩步發展,發揮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積極作用。
7.2制定有效措施、加強退耕還林地撫育管護
根據各區縣的自然環境、立地條件、民風民俗等實際情況來制定相應的撫育管護措施,對撫育管護責任不落實、合格面積保存率和造林成活率達不到要求的,將采取相應的措施來進行管理,以確保退耕還林工程的建設質量及第一輪政策補助到期面積的退耕還林地得到有效管護,切實鞏固多年來退耕還林所取得的成果。
7.3加強資金管理、確保資金運行安全
在今后的工作中,加大退耕還林政策的宣傳和資金監管力度,按時足額地將退耕還林政策補助兌現給退耕林戶,同時進一步擴大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充分發揮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經濟、生態作用,使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充分認識退耕還林工程建設在麗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7.4加大投資補助標準、增設專項工作經費
國家應根據當前市場物價、用工價格等綜合因素,適當提高退耕還林的政策補助標準,確保退耕還林政策補助更加貼近實際,切實提高退耕農戶的經濟收入,真正實現農民實施退耕還林不返貧,從而達到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另外,希望國家能夠給予配套退耕還林每667m2每年一定數額的工作經費,以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工作經費保障問題,確保工程建設的穩步、健康發展。
7.5退耕還林工程可持續發展
金沙江流經麗江市615km,全市金沙江水系面積占總面積的98%,受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強烈侵蝕而形成山高谷深,河流交錯的地貌。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前據相關部門搖感測定,全市土壤侵蝕面積達5478.5km2,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26.6%,每年平均侵蝕量2001萬t,水土流失日趨嚴重,生態惡化明顯加劇,自然災害不斷發生。退耕還林工程實施以來,侵蝕情況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還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鞏固退耕還林工程成果和治理生態的目標任重而道遠。退耕還林工程是國家的重點工程,生態環境建設,水土保持是國土治理的根本,鑒于麗江市地處長江中上游,其治理關系到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發展和生態建設的實際,為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進程,保護生態平衡,守住長江上游的這塊綠色堡壘。
作者:彭丹 單位:麗江市林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