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轉鐵貨物運輸結構調整鐵路的機遇挑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公轉鐵”是鐵路運輸的一次巨大的機遇和挑戰,是我國當前交通發展的重要戰略。高質量實施這一戰略需要解決一系列復雜的交通組織優化問題。首先,論文分析了公路和鐵路貨流轉移與鐵路交通流組織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機制。在此基礎上,以最小化公路和鐵路網合流成本為目標,構建了公路鐵路貨流換乘與鐵路車輛流道聯合優化模型。在政策的引導下,由外而內促進鐵路貨運自身機構調整,從而形成高效、環保、超大規模的運輸體制,再由內而外拉動國內大宗貨物運輸與城市物流集散,減少成本,形成綠色環保的鐵路供應鏈體系。
【關鍵詞】貨物運輸結構優化;公轉鐵;信息技術;移動倉庫
1研究背景
1.1公路、鐵路貨運市場現狀
長期以來,鐵路運輸以其運量大、覆蓋范圍廣、受氣候因素影響小等特點一度占據大宗貨物運輸的主導地位,但是其靈活性較公路運輸低,公路物流的信息化程度、方便程度、整體服務等方面都要比鐵路有優勢。鐵路1000km以上的長途集裝箱班列運輸[1]本應是鐵路運輸的優勢所在,但是由于跨距運輸等導致價格不低、空車周轉不及時等現象,造成公路占據“上風”,公路汽運配貨靈活,捎腳運輸等可以減少空車走行,提高公路運輸的競價能力。因此,一部分大宗貨物的運輸市場被公路占據,并且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海公”聯運明顯高于“海鐵”聯運。
1.2關于《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
2018年10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的《推進運輸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通知》中提到:優化全國貨物運輸結構,到2020年使全國鐵路大宗貨物的運量比2017年增加11億噸,增長30%,將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打造成為全國運輸結構調整示范區。由此,正式拉開了“公轉鐵”的序幕。由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公路運輸占據大部分貨運市場,由此產生的各種弊端不斷顯現,如道路交通事故、違法行車、對環境的影響等。因此,進行貨物運輸結構調整的正面意義重大,旨在充分利用五大運輸方式各自的優勢,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國家的大力支持對于鐵路運輸企業來說既是機遇同時也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對此,各界人士眾說紛紜,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抓住機遇建立節點信息系統
2.1綜合交通信息系統模型
公轉鐵的一個難點在于公路與鐵路不同運輸方式銜接的節點上,以前不同運輸方式之間的信息統計方式不同導致節點信息交換不暢,但是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與全面覆蓋,可以參考已有的智慧城市各個系統之間的信息統計交換方式,解決公轉鐵節點信息問題。以廣州智慧城市交通綜合體為例,采用各類傳感器、無線定位系統、條碼識別等技術采集和識別[2],建立智能綜合交通模型,對交通GIS系統的要素進行智能感應、數據自動采集,覆蓋城市綜合交通當中的公交調度系統、長途客車系統、地鐵綜合系統、沿海口岸系統、私家車、出租車、高速公路系統、公安交警系統、視頻監控系統、停車場、維修管理系統、急救車等方方面面,將采集的數據規范化和可視化處理,讓使用者能進行可視化城市綜合交通管理與應用。其根本在于統一數據格式、統一網絡傳輸,建設規范化數據中心、共享平臺,從根本上使各個部門的數據信息互聯互通,并對整個管轄區的車流、人流、物流實現全面的感知。
2.2建立鐵路信息系統
鐵路運輸節點站建設規范化數據中心,建立統一的貨物編碼、采集與傳輸手段,盡量采用集裝箱轉運方式,減少裝卸作業量。結合鐵路運輸的特點建立信息系統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規范化,規范物流信息網絡中的相關內容是實現信息傳輸與利用的前提條件,物流網絡中應該進行規范化的信息有:一是運輸物資的分類以及編碼,對全國主要物資應該設定統一的分類和編碼;二是統一物流所用的專業詞匯;三是流通過程中所使用的主要貨票、賬票、卡票的標準化;四是對傳遞信息的方式進行規范化,包括各個應用軟件的統一,信息傳遞方式的統一等。②數據庫的建立,物流信息數據的選擇、積累應為絕大部分都可以采用標準算法。③工作方式的建立,即確定信息數據傳遞的過程及信息數據的處理權限,如果采用實物文件的方式傳遞,應該確定手工匯總及信息整理的方式;如果采用計算機方式傳遞,應該設計相應的軟件。④確定信息的方式及基礎設施的建立,運輸物流信息量大,因此,收集、整合、存儲、分析、處理、輸出信息之間必須有合適的方法。由于收集到的物流信息絕大部分都可以轉換成為數據,所以可以便利地利用計算機設備,在建立局域網和廣域網的基礎上進行上述工作。為規范崗位人員作業流程,還可以采取相同的方法對作業人員進行編碼,在已有的對機構編碼的基礎上,在機構編碼的后面加上崗位編碼,然后再加上職工編號,作為人員的唯一編碼。
3抓住機遇形成移動倉庫
3.1鐵路運輸組織形式變革
公轉鐵還會帶來相應的短駁運輸費用比例增大,因為大宗貨物的公路運輸要繞過城市中心部分,而企業自修專用線可能規格等方面不符合標準,因此可以考慮通過環境評價選取合適的地點建立鐵路公轉鐵大宗貨物轉運站,鐵路運輸業應努力將鐵路線路引入物流中心,重點關注鐵路的貨物集散問題,加大與其他運輸方式的聯系與信息互通,充分發揮多式聯運的優勢,實現互利共贏。同時解決貨運量增大、已有貨場容量不夠的問題。利用物聯網技術使鐵路運輸成為移動倉庫,解決倉庫不足的問題。對于鐵路貨運組織方式也需要進行改革,鐵路運輸的特點是組織性、紀律性強,都有計劃規劃,按計劃執行辦理,要想發揮移動倉庫的作用,就要適當改變這種運輸模式,根據信息及時更改裝卸車站裝卸貨物,在保證直達運輸的同時,重新重視零星貨物的運輸組織。例如,大宗直達貨物采用整列重載列車運輸,其他貨物采用專用列車和集裝箱專列運輸的運輸形式。列車牽引定數和牽引機車臺數不固定、不統一,根據車流條件和列車編輛數安排機車配置。貨物列車運行線根據貨源條件和客戶需求靈活調整,并保證準時性。
3.2鐵路貨運物聯網構建
鐵路物聯網的信息網部分由線路、車輛、站點等數據庫、計算機與互聯網、云計算組成,把由現場采集來的各方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計算,搭建電子商務平臺,制定出最優的運輸方案,通過及時準確的信息傳遞,實現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實現鐵路從貨物運輸到貨物集散的轉變,利用鐵路運量大的特點,使鐵路運輸相當于一個移動的倉庫,實現其增值服務。
4挑戰與機遇并存
貨物運輸結構優化調整,帶給鐵路運輸業機遇的同時,挑戰也是不可避免的,鐵路建設發展物聯網系統,所需的傳感設備,嵌入式專用計算機設備,云計算、大數據、顯示終端、操縱終端、自動化設備等除了需要大量資金投入購買設備、購買技術外,還需要有專門人士負責技術指導,由于鐵路運輸組織方式有其自己的特點,而技術研發人員大多不具備專門的鐵路知識基礎。鐵路物聯網的核心,智能調度中心的建設,需要能夠根據收集到的信息,自動上傳、整理、分析,得出最優方案,想要完全脫離人員的參與,就要求云計算,大數據部分的技術人員擁有鐵路調度員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路并且符合鐵路技規的要求。鐵路運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多種多樣,而且各種突發應急情況,處理方法也不是單一的,因此,這是鐵路物聯網建設的一個重點。這對鐵路職工的技能素質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鐵路專業知識,也要有物聯網計算機系統以及簡單的軟件故障處理知識。此外,長久以來形成已有運輸模式想要在短時間內改變勢必會帶來眾多弊端,以及一些社會波動,這些是需要國家社會各界共同理解維護的。盡量使影響降低,平衡各界利益,避免產生較大的波動,也是在公轉鐵貨運改革中需要國家及各個企業需要協商權衡的地方。
【參考文獻】
【1】丁永民.我國鐵路物流園區經營熔煉發展策略研究[J].鐵道運輸與經濟,2019(5):3-4.
【2】龔貝毅.智慧城市建設信息化規劃要點研究[J].信息通信,2019(6):22-23.
作者:常小倩 單位:包頭鐵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