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交易成本經濟學管理會計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首先,理論層面的研究,主要研究交易成本經濟學與管理會計的理論相似處,尋找二者的理論契合點。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學者與主要觀點為:李心合(2002)教授認為,正統財務學是依據“理性選擇范式”來進行理論研究的,這種范式認為財務分析框架不包括制度框架,由此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缺陷。企業財務行為的制度性和社會性,為交易成本經濟學與管理會計進行理論融合提供了基礎;饒曉秋(2004)認為,二者的理論在某些方面存在相似之處,這些相似之處包括:責任會計、成本管理、質量成本管理和作業成本等幾個方面。交易成本經濟學的某些理論對于企業成本管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即在優化企業成本管理系統的基礎上減少企業成本支出,這將是一種全新的優化成本管理的方法,為成本管理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賀穎奇、陳佳俊(2006)認為,在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中,管理會計應該作為一種控制范式進行研究,而且它也是組織控制的一部分,應該發揮其應有的控制作用。其次,計量層面的研究,由于企業交易種類繁多,要準確計量所有交易成本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很多企業都試圖將管理會計理論運用于交易成本的計量中,以期能夠找到一些對成本計量具有建設性作用的實施建議。Miller和Cooper等人將交易成本運用與“作業成本”核算之中,得到的結論是,企業交易容易產生間接費用,所以,控制間接費用的一個有效方法是減少交易的發生。黃鵬、陳鋼(2000)認為,交易成本會計系統對企業的成本控制非常重要,因此,現代企業應該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建立合適的交易成本會計系統,對交易成本進行進一步控制和管理。段秀芝、黃曉波(2009)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計量交易成本,第一種是改進企業日常的會計活動進行直接計量,另一種是利用企業的成本會計系統以及會計核算資料進行間接計量。最后,應用層面的研究,具體做法是先找出管理會計某些操作方法與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的聯系,然后將交易成本經濟學中的這些理論運用到具體的管理會計問題的解決中,這些問題包括:企業重組、企業并購、轉移定價和預算管理等。對于企業重組,魏亞平(2000)認為交易成本也存在于其中,并對其具體表現形式進行了歸納,而且提出了一些有利于減少企業交易成本的建設性措施;對于企業并購,陳玉罡、李善民(2007)認為企業并購中的交易成本可以分為隱性的和顯性的兩種,并證明了企業并購就是為了節約這兩種成本;對于轉移定價,潘飛等人(2007)論述了交易的特征對內部定價的影響和轉移定價系統應該實現的目標;對于預算管理,王煒瀚(2010)認為,企業可以通過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和建立有關的激勵機制來減少交易成本的產生。
二、企業的交易本質:從不完全契約到層級結構
市場讓很多交易者明白:交易的本質實際上就是減少犯錯。由于市場的復雜性,常常需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交易計劃,隨著社會的發展,交易的本質也經歷了從不完全契
(一)交易的本質與不完全契約
一個完整的交易涉及到多方利益,這些利益可能互不相關也可能相互沖突,因此,在交易發生之前,需要以契約的形式將涉及的各方利益及可能發生的問題和應對方法確定下來,所以,契約的本質就是協調各方利益沖突,契約的簽訂過程也就是交易的實現過程。因此,對交易本質的研究離不開對契約的研究。交易契約一般包括兩種形式,即正式的交易契約和非正式的交易契約,其中:正式契約是指那些以具體的文本形式表現出來的契約,它們一般都具有法律的強制性,受法律的保護;非正式契約則是指那些沒有用具體的文本形式表現出來而是由組織中絕大部分人默認而得到的一種契約形式,這種默認包括風俗習慣、管理行規等非文本形式。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多種原因,導致完全契約不可能存在,這些原因具體包括:交易雙方的疏忽、契約條款語義的模棱兩可、信息不對稱和契約條款的成本較高等。所以,交易的本質是由于不完全契約的存在而存在的。
(二)交易的本質與層級結構
隨著現代企業的發展,層級結構越來越受到重視:如果層級結構設計得當將會提高組織效率,節約交易成本,反之,則會降低組織效率,增加交易成本。從交易成本經濟學的視角來看,企業中存在著一系列的交易契約,這些交易契約大都是由委托人與人簽訂的,其表現形式可以用層級結構來概括:企業股東大會作為公司的最高部門機構,其權利下放一般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下放管理權給董事會,使其有權對公司的日常管理和重大事項做出決策,另一方面是下放監督權給監事會,使其有權監督董事會和總經理的日常工作;董事會又將管理權及一部分決策權下放給總經理,以此類推,總經理與部門經理之間、部門經理與部門主管之間、部門主管與下屬員工之間都存在這種權利下放的關系,這樣在企業中就形成了一層管理一層的層級結構,這種層級結構不僅可以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帶來的問題,而且有利于組織不同層級之間的信息交流,從而提高組織的整體效率。這種至上而下式的層級結構能夠對企業內部交易進行有效控制,具體可以用圖1表示:
三、管理會計:企業交易治理的制度安排
交易成本經濟學認為,各種簽訂合同的行為都是重要的經濟制度,一旦簽訂合同,企業就成了一個由外部交易和內部交易綜合而成的綜合體,如果出現交易行為,必然會帶來交易成本,可以從管理會計的視角對交易行為進行有效治理,從而節約交易成本。
(一)企業是交易的綜合體
從上文的論述中可以知道,一旦簽訂契約,就表明交易已經實現,現實生活中,交易總是無處不在的,它會以不同的形式展現,這些形式包括勞動合同、產品購銷合同等,甚至連企業的出庫單、驗收單和考勤表等一系列簡單的文本形式也屬于交易契約的范疇。簽訂交易契約后,企業就成了外部交易與內部交易的綜合體。企業的外部交易主要反映企業與外部交易對手之間的競爭。顯然,外部交易涉及到交易對手,其發展形式并非完全由企業單方面決定。因此,為了協調雙方利益,使外部交易能夠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就有必要在雙方協商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外部的法律法規、行業規范和社會輿論等規范因素,然后再簽訂合理有效的交易契約。在理想的交易環境中,交易的最終結果并不是可以事先預見的,也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雙方的談判能力、資源豐度、經營戰略等因素對其產生重要影響,甚至是政府的行政權威都會對其產生一些微妙的影響。企業的內部交易時刻在企業中發生,而且這種發生是井然有序的,即沿著企業的層級結構來運行。內部交易存在三大特點:一是其交易主題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如今,企業內部交易的主題是“市場”,而在19世紀中期以前,其主題則是“生產”;二是其實現方式多種多樣,如以實物形式存在的資源入庫和設備更新等,以非實物形式存在的業績評價和管理條例的落實等;三是其交易類型各不相同,主要包括網絡型交易、上下級部門之間的交易和同級不同部門之間的交易三種形式。這兩種交易對企業的運行都有著重要作用,外部交易可以促進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內部交易可以實現內部資源的有效流動,相互分工,各司其職,又共同推動企業的發展。
(二)管理會計對企業交易的治理
企業是交易的綜合體,企業的存在必然會有交易的發生,而交易的發生又必然會產生交易成本,因此,企業在關注事先既定目標的同時,也要考慮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會計便是企業交易治理的產物。首先,管理會計對企業外部交易的治理。隨著企業交易范圍、性質和主題的變化,管理會計也隨之變化,從早期的傳統管理會計發展到現在的戰略管理會計。對于企業內部交易的治理,傳統管理會計與戰略管理會計的關注點是不同的:其中,傳統管理會計主要關注契約中的交易雙方,為交易雙方簽訂契約提供相關信息,并跟蹤契約的履行情況,價,從而降低簽約成本;而戰略管理不僅僅只關注契約中的交易雙方,還將關注點投向了顧客和競爭者,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減少簽約成本的目的,還可以從戰略的高度審視企業經營的宏觀環境,為企業的重大決策提供科學的依據。其次,管理會計對企業內部交易的治理。上文已經論述了企業構建合理的層級結構對企業運行的重要意義,它可以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來治理企業的內部交易,不僅可以解決一些由團隊生產所帶來的失靈問題,還可以有效減少成本的發生。管理會計能夠將企業運營中的各種情況反饋給企業的管理層,使管理層時刻掌握公司的運營動態,為其提供適時的決策信息,加強對環境不確定性的敏感度,降低決策失敗的風險;管理會計還能對層級結構中的委托行為進行有效監督,也就是上一級能根據所掌握的管理會計信息來監督下一級的工作,使每一層級的工作都能按照企業的規章制度合理運行;管理會計還可以依據事先制定的管理模式,建立適當的激勵機制和業績評價機制,對人的合規行為進行正強化,對違規行為進行負強化,減少委托人與人之間的利益沖突和摩擦從而節約交易成本。
(三)管理會計的制度化
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認為,管理會計是很多企業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制度現象,所謂制度,其實就是眾多習慣、規則和慣例的有機結合體,但是制度對員工的影響比這些習慣、規則和制度的影響要更廣、更深遠,它要求所有成員在行為上和心理上都要認同并嚴格遵守。因此,制度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制度一經確立,就不容易改變。在組織的實際運行中,組織會要求其成員嚴格遵守這些制度,管理會計在此是就會發揮應用的控制性作用,通過其行政權威和層級制度,使組織成員嚴格遵守慣例和規則,并通過長時間的強化練習,使他們從心里認可這些慣例和規則,從而實現制度化:從表面上看,管理會計的制度化是通過管理會計實踐,將其規定的流程、制度等付諸實踐來完成的,這個過程強調的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從實質上看,管理會計將抽象化為組織的慣例和規則,管理和規則的制度化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經歷一個從應然到實然的轉化過程,就是這一過程,使企業的文本上的規范變成了企業成員行動上的價值觀,也就是使抽象的行為模式變成具體的行為模式。
四、管理會計的歸宿:交易成本最小化
契約簽訂的過程就是交易產生的過程,一旦交易產生,必然出現交易成本,管理會計是治理交易成本的一項重要制度,但是由于契約的不完全性、市場的不確定性和一些人為因素的存在,管理會計也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發展不斷變化的。
(一)生產領域
企業對成本控制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18世紀工業革命后,企業主敏感的認識到規模經濟的優勢,將手工作坊型的生產方式轉變成了大規模的生產方式,并雇傭一些固定的長期工人,與這些長期工人簽訂長期雇傭合同,也就避免了頻繁簽訂短期合同所帶來的交易成本。到了20世紀50年代,很多企業都主張“生產第一性”目標,推動式生產系統應運而生,這一時期屬于企業的賣方市場,企業生產出的產品能夠被很快的銷售出去并獲得可觀的利潤;后來,這種傳統的生產方式又被機器制造所取代,企業開始集中力量進行批量生產,這就減少了交易發生的次數,節約了交易成本。企業對成本的控制經歷了從標準成本到目標成本的轉變,標準成本有其自身的優勢:第一,它滲透到了企業管理層級的各個方面,具有很強的計劃性和組織性,它的制定也是采用相對民主的協商式方法,既吸納了企業不同主管部門的代表參與協商,也盡量吸收企業底層員工參與討論,這一民主式討論過程,既降低了決策失敗而帶來的損失,又避免了由于員工與領導之間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員工實施過程中交易成本的產生;第二,標準成本為企業內部交易提供了一個依據,每個企業成員在進行內部交易時都必須嚴格按照這個依據進行,比如員工領取材料要填領料單,材料入庫要填入庫單等等,這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節約交易成本。但隨著買方市場的形成,市場競爭的加劇,再加上標準成本本身存在的預測偏差和隨機偏差等問題,它已經不能滿足企業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目標了。此時,為了最小化交易成本,目標成本為企業提供了一條新思路,它的關注點已經擴展到企業的外部市場而不是僅僅拘泥于內部市場,根據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價格來確定目標成本,再激勵企業員工通過改進生產和提高效率等方法來達到目標成本,從而使企業在生產領域的交易成本最小化。
(二)業績評價領域
員工獲取工作機會,也可以看作是一種交易行為,企業會通過勞動合同將企業與員工之間的交易行為確定下來,為了避免勞動糾紛和交易成本的產生,勞動合同會對一些必要的量化指標和非量化指標進行詳細規定,其中,量化指標包括基本工資、津貼補助和工作時間等,非量化指標包括工作能力和晉升機會等。其實,每份勞動合同都相當于一份交易契約,由于契約不完全性、市場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存在,簽訂交易契約就會存在一定的交易風險和交易成本,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控制。管理會計對業績評價領域的控制所采取的方法也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起初對企業業績進行評價一般都是只進行全面的財務業績衡量,比較著名的方法就是綜合比率評價體系,它的具體操作方法就是通過線性關系把一些財務比率結合起來評價企業的整體財務狀況,但是由于其衡量指標相對單一,它所得出的結果缺乏足夠的靈活性、科學性和說服力;后來又出現了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和經濟附加值評價法等評價體系,前者綜合考察企業的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和營運能力,以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為核心,后者為解決問題提供了較為先進的方法。1993年平衡計分卡出7現,它是市場環境變化的產物,最大的優點是能夠多維度、多視角的對企業業績進行衡量,能夠全方位的節約交易成本,是企業追求交易成本最小化的重大實踐,其衡量路徑就是按照四個維度對企業的業績進行客觀評價,這四個維度分別是:財務維度、流程維度、學習與成長維度和客戶與市場維度,它們的側重點各有不同。其中:財務維度強調企業整體職能范圍的績效;流程維度強調生產流程管理和供應商管理的優化;學習與成長維度強調員工不斷學習的重要性;客戶與市場維度強調客戶滿意度的重要性。平衡計分卡與以前的評價體系的區別在于:首先,它強調人的重要性,注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它所強調的學習與成長維度正是體現了這一點,它不僅激發員工的學習熱情,而且在企業中營造自覺學習的企業文化,使學習成為企業員工的一種內化行為,從而節約企業內部交易成本;其次,它強調顧客滿意度的重要性,它要求企業及時根據顧客需求的變化來調節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向,提供顧客滿意和喜歡的產品,減少不必要的交易成本浪費;最后,它強調變革的重要性,企業的生產流程、銷售流程等環節都不是一層不變的,應該根據市場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變革和改善,節約交易成本。
(三)戰略管理會計領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企業所處的內外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使企業面臨的風險越來越多,傳統的管理會計方法已經不再適應這樣的環境,戰略管理會計便應運而生,它從戰略的高度來關注企業發展,既對企業內部經營進行戰略審視,又關注企業外部顧客和競爭對手的情況,內外兼顧,通過聚焦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構建“價值鏈”來節約交易成本。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是二十世紀末興起的一種全新的戰略管理理論,該理論認為核心競爭力是企業所具有的、最重要的、且競爭對手無法超越和取代的一種能力,對于不同的企業,其核心競爭力的聚焦點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企業以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為其核心競爭力,有的企業則以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為其核心競爭力,還有的企業則以無與倫比的售后服務為其核心競爭力,等等。雖然不同的企業有著不同的核心競爭力,但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都已經構建或在努力構建本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因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核心競爭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企業只有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才可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奪取交易的主動權,才可以有效的維護正常的交易秩序,保障交易的順利進行,從而減少企業的交易成本,反之,如果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不僅會使交易成本顯著增加,而且很快會被其他企業打垮,被市場淘汰。對企業價值鏈的構建,其實質就是以價值鏈為基礎對交易鏈進行優化,從戰略管理的高度看,這種優化不僅要在企業內部進行,還要擴展到企業外部去。首先,是對企業內部交易鏈的優化。為了更好的節約交易成本和創造價值,必須對企業內部的交易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可以將其區分為“可增加價值的交易”和“不增加價值的交易”,前者包括企業產品的加工制作、銷售、營銷等活動,后者包括企業原材料的儲存、對不合格產品進行的加工和檢驗等行為,為了節約交易成本,就需要提高前者的運行效率,減少資源消耗和占用,對后者應努力消除一些不必要的交易,力求將這些不必要的交易成本降為零;其次,對于企業外部交易鏈的優化,一方面,企業要積極主動與外部供應商進行合作,通過持續改善與供應商的交易行為,如相互之間建立伙伴或者同盟關系以及加強彼此的信任,使雙方的交易鏈都得到優化,從而達到節約交易成本的目的;另一方面,企業也要積極尋求與顧客協作的有效方法,如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提高配送貨的效率和加強售后服務等方法,使企業與顧客之間的交易鏈得以優化,既能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又能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從而實現企業與顧客的雙贏。管理會計從傳統會計發展到戰略管理會計,這一歷程表明,管理會計作為一項重要的企業制度,在減少企業交易成本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企業要想節約交易成本,必須認識到企業是內部交易和外部交易的綜合體,對于內部交易的治理來說,應將管理會計運用到企業的各個方面,優化企業的層級結構,使管理會計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對于外部交易成本的治理,企業應該積極與外部供應商和顧客合作,政府也應該營造良好的交易環境,達到減少交易成本的目的。本文關于交易成本經濟學與管理會計融合的研究,主要是將管理會計的某些理論運用到交易成本經濟學中,從生產領域、業績評價領域和戰略管理領域來論述管理會計的最終歸宿,即交易成本最小化。
作者:郭勇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