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數字經濟物流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面對經濟環境日益復雜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情況,需要對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設計。本文通過分析數字經濟對人才培養的新需求,研究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如何創新性地培養人才,有效地通過模式設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并給高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作出有價值的指導。
[關鍵詞]數字經濟;物流管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消費模式的服務化、銷售市場的分散化與智慧物流的普及化帶來了復雜結構的物流需求,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成熟,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物流各項指標隨著大數據產業發展呈現翻倍增長態勢,同時,對于“大數據”技術的充分應用,物流路線、選址及倉儲等,都有望得到進一步優化,從而達到即時服務的終極目標。數字經濟作為經濟的一個新業態,已經成為新舊動能轉換中非常重要的驅動力,也是全球新一輪產業競爭的制高點。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同時改變著工作和職業的性質,2018年,中國數字經濟領域提供的就業崗位為1.91億個,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數字技術在提高勞動效率的同時,也會減少對于勞動力的需求,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估計,到2030年,可能有多達2.2億中國工人需要換工作,占中國總勞動力的30%,而物流一直被視為勞動密集型行業,面臨這樣的沖擊,勢必需要快速的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由此可見,傳統的教學空間布局、教學組織模式、教學方法與技術等已經無法適應工業4.0背景下物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1.物流管理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1.1物流管理專業教育模式創新體系缺乏系統性
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總體思想要求突出培養相應專業能力和實踐應用能力,新文科建設要求通過跨專業、跨學科、跨界甚至跨域整合突破界限壁壘,運用“新”(新經濟、新技術)、“融”(嵌入式、交融感)、“通”(跨學科、跨領域)、“特”(有特色、很特別)的新文科思維,創新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產學合作協同優化、創新設計新時代文科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內容體系、教育教學方法、科教融合模式和教學評價機制等,推動跨學科深入交叉互滲、跨領域深度融合貫通。這與物流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不謀而合,因此融合新文科建設思路是深化物流管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物流觀看了創新教育需要將改革策略及具體舉措集成在一個系統的、立體的、全面的適應性體系建設上,只是通過增加課程的實踐環節無法形成一體化的課程計劃;單純運用一些類似翻轉課堂、課堂APP等授課技巧也只是舊有教學模式的完善。
1.2物流管理人才培養目標設置與社會發展趨勢沒有保持一致
需求的刺激、市場結構優化和技術變革等改變促進了中國物流業的快速增長,“互聯網+”促進了傳統物流產業的變革升級,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的結合,正在讓物流行業發生一場效率革命,這些都帶來了復合型專業人才的緊缺,從而制約了物流產業鏈的迭代更新。而物流管理教學的目標更多是舊有知識的輸出,在這一背景下,需要更加關注課程的設置與質量,培養物流管理人才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競爭力、領導力、新技術開發能力及社會責任等素養。
1.3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對課程研究較多,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較少
從中國知網CNKI數據分析結果可知,物流管理教改研究中“物流課程”的中心性最高,圍繞該關鍵詞,出現了“物流課程”,“國際物流”,“教學質量”,“教學改革”等高頻詞,也有結合行業發展背景進行物流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例如徐龍閃,肖紅波(2021),呂雪(2020),潘鵬(2021)等學者主要研究了在互聯網背景下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體系,但教改領域中針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物流管理創新人才培養相關研究較少。
1.4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的應用不夠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以及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持續深入,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等層出不窮,日益創新,發展迅速。其中典型的成果是北美地區高校教學技能培訓機構CaffarellaRS(2002)提出的BOPPPS教學模型,因強調激發授課對象的主動性,被全球超過100所大學和產業培訓機構所推崇。因為物流同時根植于工程和管理實踐的,既體現了工程與管理門類學術研究主題的綜合,也體現了物流實踐中工程技術與管理方法的交叉融合,因此麻省理工大學創立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為物流管理教育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也為我國的物流管理新文科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CDIO的核心思想在于鼓勵學生以主動的、理論聯系實踐的、課程之間相互交融和有機聯系的方式進行學習。CDIO理念與教育模式的創新在很大程度上逐漸成為中國高等工程教育界重要且具有巨大影響力的改革行動之一,迄今為止,CDIO在中國的發展已逾十年,但CDIO模式多數仍局限于機械、電氣、化工、土木、農業類專業,因此結合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現狀,我們認為“BOPPPS-CDIO”教育模式更能夠有助于復合型、多元化創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養。
1.5提高管理管理課程群教學效果的需要
物流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占據重要的位置,物流行業的應用型人才需求和教學效果并不匹配。目前整個教學環節與實踐中存在著重傳授理論知識、缺乏系統化的學生能力培養,理論實踐相互脫節、學生興趣不濃的現象,教學模式難以匹配學生數學素養參差不齊等問題。
2.數字經濟時代對物流管理創新人才的新需求
2.1數字經濟時代對物流就業的影響
數字經濟的概念最早是由DonTapscoti在20世紀末提出,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20年)》中對數字經濟的概念進行定義:“數字經濟是以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技術為核心驅動力,以現代信息網絡為重要載體,通過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不斷提高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加速重構經濟發展與治理模式的新型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發展造成了物流管理勞動力市場兩極分化。一方面,數字經濟催生了很多新模式和新業態,例如尤其在消費市場創造了大量物流新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的特點,物流業中重復性、機械性勞動更容易被機器和軟件替代,此類崗位大幅減少,一線工人的工作日也將因自動化而重新配置。
2.2數字經濟時代對物流管理專業人才的要求
我國非常重視物流產業人才培育,截至2018年,全國開設物流管理專業的高校就達396所,而物流智能化,物流平臺,物流資本化,物流新零售等創新經濟所需要的物流人才培養規模過小。從物流行業細分領域人才需求表(見表1)不難看出,數字經濟時代對創新型物流專業人才的要求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邏輯思維能力強、具備數字化思維和能力。二是熟悉物流服務行業的業務模式及流程。三是能通過數字的牽引,具備整合管理、業務和技術的能力。
3.數字經濟時代物流管理創新人才培養路徑
3.1基于數字經濟背景建立物流管理創新人才分層教學模式
3.1.1融合數字經濟設定層次化培養目標通過對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的調研走訪,研究數字經濟背景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對物流管理就業狀況的數據收集分析整理,同時整理物流領域需要的數字技能,建立通用的數字技能分類,例如物流數字化開發類,物流數字化運營類等,根據技能分類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指導,制定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培養計劃。在教學目標上,融合數字經濟設定層次化培養目標,促進知識、能力、素養的有機結合,按照培養目標和社會需求建立分層次教學體系,確定培養目標和知識能力體系,對學生進行基礎層、應用層、創新層分層次分階段教學的培養。通過層次化培養目標解決學生基礎差異,教學與實際脫節的問題,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將課程理論內容相互銜接與融合,形成較完整的解決問題的理論體系與思路。教學計劃上,擬定培養高水平管理人才的教學計劃,使課程的教學計劃能夠與宏觀經濟、產業發展、企業實際需求實現良好的對接。
3.1.2提升教師數字經濟和專業知識水平當今的物流業很難避免數字化競爭,現代物聯網,人工智能,云技術,區塊鏈,流程自動化RPA等數字技術的加速創新迫切需要提升高校教師的數字經濟相關知識和技能,因此,通過讓教師參加數字經濟及相關技術的培訓、學習、講座和研討等方式,并通過校企合作項目,讓教師進入相關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提升教師的數字經濟素養。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雙導師制度,引進企業教師,充分發揮豐富實踐經驗的優勢,企業教師不限于物流行業,互聯網、新零售、電子支付等高科技行業,這些導師一方面能彌補高校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夠生動還原企業營運環境。在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建立專業教師、企業導師、職業指導三重師資隊伍結構,進行通識教育,物流專業教育,職業教育培養教學,著力培養既具備物流知識技能又具備計算機、大數據知識技能的高素質物流人才。
3.1.3豐富物流數字經濟教學內容教學內容上,堅持理論與需求、經濟、技術、產業鏈等環境變化以及物流與金融,IT,工程學,建筑等其他學科的有效融合,增加物流數字化運營管理的知識體系與發展動態知識學習內容,保持知識結構的前沿性和時代性。在課程設置方面,應在設置經濟、管理、工程等一般理論課程的基礎上,針對不斷更新迭代的細分領域,例如物流與金融學科的融合產生出的倉管質押、代收支付、貨車信貸等細分領域;物流與IT的融合產生出的車貨匹配、智慧物聯網等領域;物流與工程學的融合產生出的AGV、無人機、自動化倉儲分揀等領域,合理設置區塊鏈、大數據技術與應用、智慧物流營銷與管理、互聯網金融與管理等課程方向,將物流與供應鏈的知識進行深度融合,突出智慧物流與供應鏈的發展特色。
3.2利用數字技術實現多渠道學習和教學
一是加強數據資源建設,搭建“數字技術+物流”教育平臺,平臺教程和案例數字資源庫由教師和企業共同參與、設計和完成;運用“BOPPPS有效教學模組”作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設計的“基本架構”,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通過在線課程,智慧課堂、學習通等方式豐富教學過程,并合理利用這些平臺對學生學情等數據進行分析,營造參與式教學氛圍,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教學實踐上,持續豐富實踐教學內容,達到“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效契合,增加物流仿真實驗等實踐項目、企業實地研究和實習機會,激發學生對實用技能的興趣,培養學生考慮數字經濟背景下解決復雜物流管理問題的綜合能力與高級思維;二是強化實踐教學體系,豐富和完善教學實踐。通過構建實驗教學平臺、學科交融討論平臺和課外實踐平臺,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實現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的對接。強化實驗教學。結合理論講解和案例教學,認真開展實驗教學。教師充分應用實訓場地、設備、軟件指導學生在實驗課堂上動手完成各項模擬業務操作,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組織學生參加各項競賽活動。每年由學生組建團隊,參加全國各項物流大賽,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合作意識。用“課程+興趣+社會”的教學為學生創造有意義的學習經歷,鼓勵學生觀察家鄉或者身邊的實際情況,綜合運用物流成本、管理學、微觀經濟學等物流管理等文科知識提出解決方案。增加校企實習實踐考核力度。企業實習不局限于熟悉物流日常操作,建立學校和企業雙向溝通渠道,教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同學物流實習,鼓勵企業問題進課堂,課堂理論企業應用,利用APP,QQ,微信,騰訊課堂等數字手段,進行現場討論并提出有建設性的方案。
3.3多維度考核評價機制,解決重結果輕過程的問題
實行過程性考核與多形式考核的有效契合,提高考核的全面性、實踐性。構建多維度教學效果評價體系,重視學生參與度和過程考核,課程考核包括試卷考核,線上答題,線下調研,成果匯報等多種形式。評分采用試卷評分,課堂和線上討論評分,同學互評等方式。優化評價方式。加大線上考核比例。線上考核內容應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進行權重設計,比如線上考勤,學情考核,課堂APP討論等,提高學生主動性,鼓勵學生觀察身邊現象,自發擬定討論話題。線下學習布置進階式任務,提高可操作性,增強學生物流方案設計能力。優化實踐環節評分體系。除了考核學生現場實習表現,同時要求學生針對企業問題提出獨立的方案,在最后的評選環節,由學校教師,企業導師和同學組成的評分組根據實際情況得出綜合得分。該分數是小組間橫向評比、集體評議的結果,能更加客觀地反映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實際水平。
4.結語
麥肯錫研究院發現,數字化推動力可以實現相當于貨運和物流行業總收入三分之一的價值轉移和創造,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使得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復雜化,這也對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通過對數字經濟背景下物流人才需求分析,為高校物流專業的人才培養提供創新路徑。只有融入產業的變化,突破教育行業壁壘,通過物流與數字經濟的充分融合,提升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培養面向新時代需要的具有數字素養的復合型物流人才。
【參考文獻】
[1]曹和平,唐麗莎.數字經濟背景下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J].開放導報,2020(1):50-55.
[2]吳稟雅.賦能數字經濟的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科技視界,2020(12):98-100.
[3]黃浩.數字經濟帶來的就業挑戰與應對措施[J].人民論壇,2021(1):16-18.
[4]徐龍閃,肖紅波.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探究[J].經濟師,2021(1):154-155.
[5]呂雪,互聯網時代的物流人才培養新模式研究[J].現代商業,2020(2):84-85.
[6]潘鵬,數智化物流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J].商貿人才,2021(2):174-177.
[7]胡志華,黃有方.物流:工程與管理的交叉與融合[J].物流研究,2020(9):72-81.
作者:周凌 牟紹波 單位:西華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