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國際貿易企業摩擦影響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國際貿易摩擦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不斷提高和對外貿易量的快速增長,中國因素對各國的商品市場影響日益顯著,隨之出現的貿易摩擦也越來越多。近年來,美國、歐盟和亞洲部分國家開始出現了對中國商品質量問題的懷疑,他們加大了對進口中國商品的檢驗力度,并且,這種影響正向其他國家傳遞。目前,針對中國的反傾銷,以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等已嚴重影響了我國外貿經濟的健康發展;更值得警惕的是,商品貿易領域的摩擦引發了制度領域的諸多摩擦,無論是知識產權保護,還是勞工標準問題、企業社會責任和人民幣匯率爭端,都體現了商品層面摩擦向制度層面摩擦的滲透。想提高中國商品質量,從而減少貿易摩擦,必須推進外貿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企業社會責任[1,2,3]。
二、國際貿易摩擦和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
(一)國際貿易摩擦
國際貿易摩擦是國際貿易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意指在國際貿易中各國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利益的不一致,產生對國際市場份額的激烈爭奪,表現為跨國行業間的摩擦和沖突[2]。國際貿易摩擦主要內容有:貨物貿易摩擦、技術貿易摩擦、服務貿易摩擦。國際貿易摩擦的幾個發展階段有:第一個臺階:關稅壁壘、行政保護措施。隨著各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關稅的降低和國家行政制度的適應性調整,第一個臺階的國際貿易摩擦已逐步減弱。第二個臺階:世界貿易組織允許各成員采取三種合法的貿易保護手段-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另外,一些特別保障措施以及貿易轉移、市場擾亂、市場經濟地位等手段和概念也在使用。[4]第三個臺階:技術性貿易壁壘。在全球貿易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以技術法規、技術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為主要內容的技術性貿易壁壘已經成為世界各國調整貿易利益的重要手段。即由產品、企業等微觀層面延伸到政策、體制、行業等宏觀層面;也就是說,上升到了技術和制度摩擦。[5]盡管國際貿易摩擦使出口國對外經濟貿易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它對提高出口國勞動生產率、推動技術進步、保護進口國民族產業、提高出口國社會福利等方面都有較為重要的意義:第一,從出口國來看,貿易摩擦對于那些單純依靠低價傾銷的出口方式有較大的抑制作用,它迫使出口國提高勞動生產率,推動科技進步;并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產品功能,提高產品質量等方式來提升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第二,從進口國來看,貿易摩擦是政府、行業協會、工會等機構為保護國內產業及勞動者福利而采取的必要措施。它不僅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延緩國內相關產業衰退,保護國內產業免受毀滅性打擊,保護知識產權的相應權益,更可幫助進口國遏制出口國經濟發展勢頭,實現其國際經濟政策和戰略意圖,同時維護國內經濟及社會的穩定;第三,就整個國際經濟體系而言,貿易摩擦使國際貿易中隱藏著的不平等競爭暴露出來,并通過雙邊磋商和國際有關組織的協調,最終使國際貿易秩序趨于相對公平,保障一定的自由競爭,促進科技開發和資源有效配置。
(二)企業社會責任
目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簡稱CSR)理念是: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社會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安全生產、關注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護環境、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等等[6][7]。在全球經濟日益一體化的今天,一些出口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不夠增加了貿易摩擦和反傾銷的可能性,企業環境責任和勞工標準已經成為產品競爭力的一個關鍵因素。如有的企業經常在趕制訂單的期間,讓工人連續12個小時加班加點,而大部分工人因為害怕被解雇不敢要求老板支付加班費;有的企業聘用18周歲以下的童工,拖欠員工工資,不提供員工社會保險等;這些問題已開始并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美國和歐盟國家對我國實施貿易壁壘的一個重要理由。如歐洲外貿商會(FTA)與歐洲最大的50家紡織品零售商共同參與制定的《歐洲社會標準監管制度———企業社會達標倡議方案》(BSCI),其關注的重點就有:安全生產、生產環境和勞工問題等。[8][9]
(三)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對我國外貿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
企業社會責任是當今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問題,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客觀需要和內在要求,其對我國外貿經濟持續發展的戰略意義主要有[9]:一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有利于擴大內需。企業社會責任的增強將改善農民工待遇和推動社會保障,有利于擴大內需,促進社會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二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將有利于促進外貿發展模式和貿易增長方式的改變。從外貿發展來看,初級階段的外貿是靠價格和產品,高級階段的外貿則以品牌和技術取勝,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有利于優化出口結構,加快外貿增長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三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有利于進一步在國際競爭與合作中,樹立中國企業的新形象,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的增強將奠定企業在進口國的外部發展基礎,有利于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特別對歐美等發達國家早日承認我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四是加強企業社會責任建設有利于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F代經濟運行不但要有會計成本意識,還要有社會成本意識。社會成本有的是可計量的,有的是不可計量的。如化工業制造的空氣污染,企業傾倒的廢水流入河流湖泊所產生的水污染等,則是難以計量的社會成本。
三、國際貿易摩擦現狀和企業社會責任對國際貿易摩擦的影響
近幾年,隨著我國粗放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以勞動密集型企業為主的經營模式使我國成為國外貿易壁壘的重災區,而且總體貿易摩擦態勢仍在加劇,形勢更加復雜化,花樣也不斷翻新。技術標準、檢驗檢疫、環保要求、社會責任、勞工福利等都成為國外對我國產品設置貿易壁壘的借口,可見貿易摩擦有深入和升級的趨勢。這些摩擦從表面看是競爭激烈引起的貿易摩擦升級,深層次看則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受到的嚴重制約。[10]
(一)浙江國際貿易摩擦現狀
由于浙江省貿易順差中的貿易結構過度集中于歐美,過度集中于一般貿易(比重高達89.2%),過度集中于機電產品、紡織品等少數幾類商品,使浙江省國際貿易摩擦案件居全國之首。2002年國際貿易摩擦案件為12起,涉案金額2.13億美元;2003年為19起,涉案金額3.62億美元;2004年為26起,涉案金額5.12億美元;2005年達40起。2006年,浙江省共遭遇國外兩反兩保、337調查和打火機CR案共53起,直接涉案4.6億美元。據浙江省外經貿廳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2年至2008年8月,浙江共遭遇來自美國、歐盟、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埃及、墨西哥等25個國家和地區提起的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和“美337調查”等貿易摩擦案件296起,占全國總案件數的三分之一;直接涉案金額近60億美元,約占全國的四分之一;由此可見,貿易摩擦和貿易壁壘已成為困擾浙江外貿出口穩健發展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11][12]
(二)企業社會責任對國際貿易摩擦的影響
企業社會責任是繼西方國家反傾銷、綠色壁壘之后,我國遭遇的一種新型的貿易壁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副所長張文魁指出:一些出口企業社會責任履行不夠,公眾形象不太好,增加了貿易摩擦和反傾銷的可能性;我國第一份行業社會責任報告———《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企業社會責任年度報告2006》顯示:100%的被調查企業都存在超時工作的現象,部分企業員工每天工作達到13個小時,晚上加班4-5個小時,每周工作時間達到83-90個小時,有的企業的員工則在3個月內僅有1天休息,4個月內僅有3天休息。[13][14]中國世貿組織研究中心研究員任泉指出:出口低價競爭是造成貿易摩擦頻繁發生的主要原因。低價競爭的主要代價是企業喪失社會責任,因為低價競爭力一部分是通過實際的資源優勢得來的,但還有一部分是違法的,比如,隨意削減環保成本,削減勞工成本等。據《中國經濟周刊》報道,2005年以前31省區制定的工資標準沒有一個達到國際認可的占社會平均工資40%-60%的水平,北京僅為24%,深圳只有18%。[14]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將改變和抑制中國外貿出口發展的格局,使我國商品市場競爭力大大降低。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玩具、鞋帽、電子等行業的產品,相當大的一部分將因為勞工等所謂的社會責任因素無法進入國際市場或被迫退出國際市場。
四、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提高應對國際貿易摩擦的能力
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有利于實現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共同發展;有利于調整外貿結構,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有利于外貿可持續發展,是緩解貿易摩擦的治本之策。
(一)積極推行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體系
社會責任國際標準體系(SocialAccountability8000Internationalstandard,簡稱SA8000)是一種基于國際勞工組織(ILO)憲章、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世界人權宣言而制定的,以保護勞動環境和條件、勞工權利等為主要內容的管理標準體系。據估計,1998年以來,我國沿海地區至少已有1.2萬家工廠接受過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審核,有的企業因為表現良好獲得了更多的訂單,也有部分工廠則因為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沒有改善而被取消了供應商資格??偟膩碚f,獲取認證可以突破國際貿易壁壘,對企業以后的發展是很有幫助的。[15]
(二)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統籌外貿發展體系
著眼于外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加強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科學地選擇那些具有戰略意義、發展遠景、污染度低的高科技產業,通過政策的扶持,促使這些產業達到規模經濟;通過貿易政策的傾斜,保證它們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從而使得貿易、環境、資源和社會發展之間產生良性循環。
(三)加快自主出口品牌建設,增強外貿競爭力
自主品牌建設的基礎是科技,主體是企業,關鍵是資金。要使外貿企業認識到品牌和技術對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性和作用,逐步將產業鏈向尖端技術和管理為主的微笑曲線的兩頭遷移,加強產品上游的研發、設計和下游的營銷、服務工作,變出口產品為出口品牌,保持長久的外貿可持續發展能力。[16]
(四)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實現外貿可持續發展
企業通過社會責任的增強,拋棄惡劣的工作環境和保障條件、童工雇傭、破壞自然環境等現象,將和諧納入企業管理系統內,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溶于企業的外貿經營和生產營銷活動中,真正承擔起企業的社會責任,實現外貿增長的厚積薄發。
(五)明確政府管理責任,增強企業的社會責任,提升外貿競爭層次
如今我國的外貿競爭日趨激烈,競爭手段以價格杠桿為主,并形成惡性循環,導致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能力十分有限,有的甚至故意逃避社會責任。因此,政府應以社會公眾利益為重,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及時出臺一整套涉及環境保護、安全生產、職工勞動保障、消費者權益以及市場經濟秩序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規章,讓企業真正擔負起社會責任。同時,積極鼓勵企業企業可持續性發展的報告,并將環保等社會責任作為評估企業業績的一方面。如2006年3月10日,國家電網公司首次對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6月23日,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公開中國銀行業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等。[17]
(六)加強政府監督和指導職能,促進企業社會責任履行義務
建立政府公共服務平臺,制定貿易摩擦應對戰略,為國內企業提供服務。通過我國在100多個國家的使、領館和各種渠道,了解和掌握世貿組織各主要成員有關技術法規、標準和合格評定程序,把別國的經濟情況、貿易情況和對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因素及時傳達到國內,為出口企業做好咨詢服務工作,積極應對新的貿易摩擦。同時,政府應加強國內職業安全衛生和勞工管理,對企業用工情況進行調查,嚴查低薪,違法加班等違反《勞動法》的企業行為。提高工人收入,增加產品成本,改變過去那種壓低工人收入去取得較低出口成本,擾亂出口產品價值、價格的現象,凈化就業環境,增加和諧氛圍。
五、結束語
中共中央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增強公民、企業、各種組織的社會責任”。這已表明國家為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在制度建設層面上的持續努力。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地涉及到企業社會責任的問題,我們必須有充分的思想準備,用科學的外貿發展觀,率先搶占經濟全球化新高地;通過實施“科技興貿”、“品牌貿易”戰略,引進先進設備、先進技術;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建立和培養,提高企業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我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加快實現我國外貿經濟的轉型。強烈的企業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和和諧的中外經貿關系不僅惠及中國和世界各國企業,而且有利于世界經濟的穩定和發展,并能夠為維護世界經濟繁榮、促進共同發展、加強國際合作、促進世界和諧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