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商法的基本原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和深化,世界各國之間的聯系和交往日益頻繁,商法的基本原則貫穿于國際貿易活動的始終。我們只有掌握好商法的基本原則才能更好地把握機遇,迎接更大的挑戰。本文通過對商法基本原則的闡述,并緊密結合國際商業社會的現實深入探尋其對發展國際貿易的重要性以及深遠影響。
關鍵詞:商法的基本原則;國際貿易;經濟全球化
(一)交易自由的意義
商法中的任意性規范賦予當事人自由選擇的權利,當事人可以在遵守公共政策或強制性法律規范下自由進行對外貿易。這一原則極大的鼓勵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國與國的商品流動。
(二)交易自由原則在國際貿易中的體現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訂立是建立在交易自由的原則之上的,要約的撤回和撤銷也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即要約在送達受要約人時生效,但只要撤回要約的通知于要約送達受要約人或者同時送達受要約人就能夠撤回。承諾是交易自由的另一個寫照。遲延承諾是否有效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如果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通知,除了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之外,為新的要約;如果要約人仍然愿意接受,則視為有效。第二種情況是因投郵耽擱使承諾未按時到達,除了要約人不接受該種承諾外均視為有效。
二、維護交易公平原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由貿易并不等于公平貿易,有時還會造成不良影響,比如:社會動蕩、恐怖主義、社會公義的失落等問題,維護交易公平就顯得極為重要。在實務中,使用偽造、變造的信用證或附隨的單據,利用軟條款進行欺詐的現象層出不窮。海上保險活動中,被保險人不遵循最大誠信原則,不如實告知或騙賠,保險人在經營與理賠方面的不誠信行為也經常出現。商法更要注重平等原則和誠信原則,維護市場的交易秩序,維護國際市場公平。維護交易公平原則也體現在情勢變更之中。所謂情勢變更,是指合同有效成立后,因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原因發生情勢變更,致合同之基礎動搖或喪失,若繼續維持合同原有效力顯失公平,允許變更合同內容或者解除合同。雙方當事人重新進行風險和利益的分配。公平和公正就是維護交易公平原則追求的最終目標。
三、提高交易效率原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為了交易主體能實現營利的目的,商法不僅要維護交易自由,還要提高交易的效率。
(一)交易定型化
首先,交易形態定型化是指為了提高商品交換的便捷度,采取法律、法規預先規定若干類型的交易措施,使任何商主體無論何時從事該類易,均能獲得同樣的法律效果。其次,交易客體定型化是指交易客體的商品化和證券化。如果交易客體是有形的物品,則賦予其統一的規格或特定的標記,在交易時對同類標的物提供批量供應,使商品易于識別并能夠大量交易、迅速成交;如果商品是無形的權利,則通過使該權利證券化,促進其流通。
(二)時效短期化
商法的提高交易效率原則體現在保護產權、維護信用、促使企業交易便捷三個方面。保護產權的目的是界定產權和維護權威,當企業產品的產權遭到侵害時,政府要給予救濟;企業之間相互信任意味著在交易過程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從而提高效率;交易便捷可以節約時間。
四、確保交易安全原則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人類社會早期,商法主要是在國家交易之間的一種習慣,直到中世紀,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才在各國經濟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各國對其貿易進行管制,從而紛紛的制定了本國商法。然而各國商法的制定對于國際貿易產生了一定的阻礙。二十一世紀以來,全球性貿易活動更加頻繁,商法國際化趨勢愈加明顯。兩種結果隨之產生:一是各國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國家條例和國際慣例,國際間的商事立法程度得到了加強。二是各國家不斷的修改本國的商法,從而使本國的商法與國際商事法律和國際慣例等相互協調。強制主義、公示主義、嚴格責任主義都是商法為了維護交易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五、研究商法的基本原則對國際貿易的現實意義
(一)促進國民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進步
國家間的商品流動不僅有利于刺激國內的市場需求,擴大生產力,同樣的也影響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經濟危機就是最直接的例子,一旦爆發影響的不僅僅是一個國家,更是全球!可見對生產要素進行合理化的分配的重要性。認真研究商法的基本原則,就是為了避免國際商品流動所產生的矛盾,讓一切都規范化。
(二)幫助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取得主動地位
企業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主體,只有加入國際競爭,充分利用好國內外資源才能有更強的生命力。企業積極參與國際貿易可以擴大外匯收入、增加產品出口、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然而,企業在“走出去”的進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問題,在長期的國際貿易實踐中表明:商法為企業對外活動提供最有力的法律保障,最強大的法律支撐。
[參考文獻]
[1]陳柏祥.不可抗力與情勢變更原則的來源及適用比較[J].蘭州學刊,2012(03):211-213.
[2]孫學華.商法學[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于立婷 單位:沈陽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