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互聯網+時代下國際貿易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互聯網+”環境下,國際貿易將出現很多變化,積極影響和不利影響并存。為求實現貿易自由化,各貿易主體應加強交流溝通,并實現貿易管理的標準化,利用信息技術優勢尋求貿易全球化的可能。鑒于“互聯網+”的長期效應,未來的國際貿易還會出現更多變化,本文從貨幣機制的更新、貿易重點的轉移、管理難度的增加三個方面進行簡單分析,以期為后續工作提供少許參考。
關鍵詞:“互聯網+”;國際貿易;貿易全球化;貿易壁壘
“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即“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但這并不是簡單的兩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互聯網+”為社會各行業、領域帶來了顯著影響,包括國際貿易在內,傳統的貿易方式、管理制度漸漸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新變化,分析其影響類型、應對策略有突出的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時代給國際貿易帶來的影響
1.積極影響
“互聯網+”時代給國際貿易帶來的積極影響包括三個方面,即豐富了貿易途徑、增加了貿易主體、優化了貿易方式。貿易途徑的豐富是“互聯網+”時代的獨有特點,貿易主體之間的議價、商談、簽訂協議、支付、結算等活動可以借助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平臺遠程進行,充分利用全球信息資源而不受地域的限制,推動自身貿易活動有效進行,同步推進貿易全面發展,國際貿易形式更趨多樣、便捷。貿易主體方面,由于“互聯網+”時代強調互聯網和傳統貿易活動的融合,等于創造了一個嶄新的虛擬化全球市場。在互聯網背景下,將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市場進行資源融合、優化,貿易活動更頻繁、更深入,更多的地區級、企業級主體可以參與到貿易中,貿易主體數目顯著增加。貿易方式的優化體現在“互聯網+”虛擬市場中,這種市場具有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和信息透明等特征,沒有國界、沒有貿易壁壘、沒有市場壟斷的限制,可以為貿易雙方提供更高效的服務,貿易方式更為多樣。
2.不利影響
“互聯網+”時代給國際貿易帶來的不利影響也包括三個方面,即缺乏管理規范、造成“剪刀效應”、存在安全隱患。管理規范的缺乏與“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相關,國際貿易往往數額較大,從安全方面來說必須具備完善的法律體系、制度、規章規范。目前來看,“互聯網+”時代國際貿易缺乏具體的、規范的法律規范,對各類貿易主體來說,管理上都缺乏有效的框架和條文支持。“剪刀效應”主要體現在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在技術、理念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可以利用不同手段持續導致“剪刀效應”的擴大,發展中國家往往會處于被動狀態。安全性問題在現代國際貿易活動中較為突出,“互聯網+”時代,貿易雙方在交易過程中采用的是虛擬的電子方式,商品交易的數量和服務金額都不易確定,變化性較高,再加上數字化的信息容易被侵入和攻擊,安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風險,且往往不易察覺。
二、“互聯網+”時代下國際貿易的優化策略
1.加強交流溝通
國際貿易開展的過程中,“互聯網+”理念的應用越發頻繁,這也會導致上文所述問題的激化,如安全問題、管理不規范等等,目前來看最直接的處理辦法是各貿易主體之間交流溝通的加強。一般意義上的貿易活動往往牽涉兩個主體,如我國企業與印度企業就農產品之間的貿易。2015年7月,江蘇省某企業在購買印度棉花時,應用互聯網平臺進行遠程溝通,雙方達成一致,但在貨物運抵我國港口后,中方發現印度棉花“一件”與我國的“一件”存在標準上的差異,而在遠程交流時,雙方沒有就“一件”的標準進行討論,引發了爭端。后續工作中,要求貿易各方在進行交易活動前,對存在爭議或者可能出現爭議的環境進行廣泛交流,并選取第三方作為見證,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爭端。以棉紗為例,應給出重量、規格、質量、損耗級別、補充比例等方面的基本標準,并就所有細節進行分析,最后形成具備法律效力的電子文檔/書面文件,由雙方負責人進行核對、確定。在貿易物品運輸的過程中,還要就運輸時長、存儲花費等內容進行交流,保證所有細節溝通到位,發揮“互聯網+”理念優勢,免去不必要的爭端。
2.構建標準化管理機制
標準化管理機制有助于提升國際貿易的管理水平,也能夠發揮長期的積極作用,該機制的構建可以分期進行。以我國目前的貿易態勢為例,與我國存在大宗貿易(100億美元/年以上)的國家(地區)超過12個,與我國貿易額在10億美元/年到100億美元/年之間的國家(地區)超過27個,與我國貿易額在1億美元/年到10億美元/年之間的國家(地區)超過39個,其余國家與我國貿易額多在1億美元/年以下。標準化管理機制的構建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核心階段,主要與12個存在大宗貿易的國家進行磋商,將我國“互聯網+”理念傳遞給貿易伙伴,并就“互聯網+”時代的國家貿易問題進行磋商,擬定管理計劃。如中俄雙邊貿易,長期在百億美元以上,應就各類貿易品商榷管理條文。我國每年進口俄羅斯大量機械設備,應建立雙邊檢查溝通機制,應用互聯網平臺進行框架性條文的商討(如進口設備規格、數目、總量等),應用線下平臺進行設備現場管理、檢驗(如尺寸、外觀、額定工作參數等),并對所有檢查和商討的項目進行羅列,實現一一對照,明確獎懲辦法,作為制度長期推行,使“互聯網+”時代的國家貿易規范有序。之后以相同措施進行其他階段的標準化管理機制構建,直到機制建設全部完成。
3.應用信息技術優勢
信息技術優勢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大特點,“互聯網+”時代也正是信息技術的主要產物,在現代國際貿易活動中,大規模、長時間交易較為多見,難以通過傳統人工檢查的方式保證貿易活動的質量。同時,一些遠程貿易也可能面臨網絡安全威脅,這都使信息技術擁有了應用的空間。如機械設備的檢查工作,“互聯網+”時代可以提升溝通效率,但無法進行遠程檢測,借助信息技術,可以構建該機械的基本模型,包括外觀、工作參數等,并在貿易品的驗收工作中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模型匹配檢查,如果設備的工作參數出現異常,即可判定其屬于不合格品,檢查工作快捷有效。“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安全問題同樣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處理,較為直接的方式是遠程專線物聯網系統建設,較為常見的方式則是立體化安全系統建設。物聯網是互聯網的一種延伸,專線建設可以保證系統免受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干擾,雙方可以利用專線傳遞加密文件,密鑰和加密方式帶有唯一性,即便文件被截取也無法讀取,借此提升“互聯網+”時代國際貿易安全性。立體化安全系統由防火墻、安全軟件構成,可以提升兩個終端的安全性。在新的“互聯網+”環境下,各貿易主體應當充分認知到“互聯網+”的優劣勢,學習相關知識,提高自身技術和經濟實力,抓住新時代下企業發展的相關機遇,利用“互聯網+”的相關技術和資源謀求更好發展。
4.尋求貿易全球化
貿易全球化是指貿易范圍的擴大,借助“互聯網+”時代的優勢,實現國際貿易規模和范圍的增加,有效應對“剪刀效應”。本質上看,各貿易主體的發展幾乎都是無上限的,為保障其能夠在“互聯網+”時代下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貿易主體應就“互聯網+”大環境下的貿易活動進行磋商,開拓視野。首先要求各貿易主體有效評估“互聯網+”時代對國際貿易帶來的優勢和便利性,如遠程交流、商談等,之后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獲取信息的及時性優勢,保證貿易活動的市場信息得到快速的傳播和分享,使所有貿易主體能夠更進一步的進行合作,貿易全球化也能得到有效刺激和發展。其次,貿易全球化要求消除貿易壁壘,在“互聯網+”時代,廣泛的信息交流使列國、各地區貿易的優劣勢將進一步凸顯,在這種情況下,一些非必要的保護主義應給予消除,為進一步的貿易活動打開大門。如美國頻繁投訴我國“傾銷工業品”,實際上是由于美國人力資源成本高于我國、我國企業成本較低所致,應在后續工作中通過交流解決。最后,各國、各地區可以在現有基礎上尋求更緊密的地方性合作,建立歐盟、東盟等模式的經濟共同體,利用“互聯網+”時代信息交流的優勢,實現區域性的貿易合作,再以此為基礎,使合作范圍不斷擴大,最終達成貿易全球化目標。
三、“互聯網+”時代下國際貿易展望
1.貨幣機制的更新
貨幣機制的更新是未來國際貿易發展的核心趨勢,“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這一趨勢越發明朗。美元作為世界貨幣已經長達74年(1944年至今),盡管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但以國債為基礎的美元體系并沒有根本瓦解。“互聯網+”時代到來后,國家間結算可以應用電子貨幣而不再使用美元或者貴重金屬,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將名存實亡。這一構想最初由歐佩克提出,受限于政治、軍事方面的壓力,未能得到全面推行,隨著中俄等發展中國家的崛起,歐盟、日本等傳統經濟體實力的提升,打破美元世界貨幣體系并非全無可能。
2.貿易重點的轉移
貿易重點的轉移主要是指國家貿易由幾個大的中心向多元化發展,目前馬六甲海峽、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等是國際間貿易的主要線路,大宗貨物需要集中運抵某些港口城市(如鹿特丹、上海、舊金山、圣彼得堡等),再進行集散,“互聯網+”時代來臨后,這一模式可能出現變化。如波蘭地區需要進口來自南非的礦物,需經由非洲西海岸、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南歐,再經由南歐進入波蘭(或者經由非洲東海岸,過霍爾木茲海峽,經紅海和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南歐),整個過程十分繁瑣。“互聯網+”時代到來,波蘭需求方可以直接應用線上平臺與南非供貨商聯絡,通過水道運抵歐洲北部進入波蘭,整個貿易過程更加快捷、方便,國際貿易的重點也可以此作為參考,逐步轉移,在貿易全球化的推動下更趨完善。
3.管理難度的增加
國際貿易發展的越快,管理工作的難度也會越大,這是由于列國之間的法律條文、管理方式本身差異較大,不同程度的貿易壁壘、地方保護主義則進一步增加了管理上的難度,隨著國際貿易的擴大,這一問題將進一步顯現出來。一個較為典型的現象是我國近年來多見的貿易摩擦,2010年,我國與巴西、印度兩國的貿易摩擦事件數目為141件,貿易總額為452.2億美元(其中與互聯網相關業務為4.5億美元)。到2017年,我國與巴西、印度兩國貿易總額為947.5億美元(其中與互聯網相關業務為95億美元),貿易摩擦事件數目為369件,貿易額增加了約2.1倍,貿易摩擦事件數目增加了2.9倍,對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戰,也應引起足夠重視、設法解決。
四、總結
通過進行“互聯網+”時代下國際貿易策略研究,獲取了相關理論內容。“互聯網+”為國際貿易帶來了新的契機和挑戰,其積極影響包括增加了貿易主體、優化了貿易方式等,不利影響則體現在安全性和管理方面。各貿易主體可以通過加強交流、優化管理等方式加以應對,進一步促進國際貿易的開展。“互聯網+”時代國際貿易的未來發展也將更加多變,要求各貿易主體做好應對工作。
參考文獻:
[1]楊露鑫,劉玉成.中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關系研究[J].特區經濟,2016,(11):100-102.
[2]郭鵬.數字化交付的內容產品的國際貿易競爭性自由化策略--基于美國的視角[J].河南社會科學,2018,26(01):74-79.
[3]王喆.互聯網時代下提升國際貿易競爭力的策略與研究--以化工行業為例[J].中國商論,2018(02):79-80.
[4]劉應元,李雨晴.東盟技術性貿易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J].特區經濟,2016,(11):103-105.
作者:戴志輝 單位: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