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技工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思考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技工院校作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陣地,理應高度重視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本文通過解析工匠精神的內涵,闡述技工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提出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四條路徑。
關鍵詞:技工院校;工匠精神;立德樹人;精益求精
2016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一詞。之后工匠精神入選2016年十大流行語。如今工匠精神已成為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的基石。技工院校作為培養大國工匠的主陣地,肩負著鑄造學生工匠精神的義不容辭的使命。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是指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精髓,其核心理念包括在創造上追求卓越、在品質上精益求精、在服務上用戶至上,其基本內涵包括愛崗敬業、專心專注、精益求精、突破創新等多方面內容。
二、技工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一)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是立德樹人的需要面對新形勢,提出了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新要求,即全國高校要把堅持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簡稱‘三全育人’)”。立德樹人立的是社會主義之德,樹的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目前全國教育領域倡導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將技工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與立德樹人相結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人才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提高技工院校學生的整體素質勢在必行。如何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是技工院校急需研究和探索的時代課題。立德樹人著眼職業規范的建立,工匠精神著眼職業道德的培養;立德樹人以教師言傳身教為形式,工匠精神以師傅技藝傳授為載體;立德樹人塑造的是“人格”,工匠精神塑造的是“魂魄”。工匠精神與立德樹人相輔相成,技工院校只有立足德育教育主陣地,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中,才能促進工匠精神的培育,促進技能人才的培養,才能幫助技工院校學生重拾自信心,重塑形象,使技工院校學生成長為真正合格的技術工人,成為新時代的“大國工匠”。
(二)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是中國制造的需要2016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2017年4月,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強調,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盡職業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眾多的中國工匠,打造更多享譽世界的中國品牌。《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制造業發展面臨新挑戰。形成經濟增長新動力、塑造國際競爭新優勢,重點在制造業。雖然我國目前已進入制造業大國行列,但距離進入創造業強國還有一段距離,我們的許多產品仍屬于低附加值產品,在制造工藝、產品質量、品牌價值等方面與發達國家還有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技術差距以外,更多的問題反映在精細與創新方面。雖然中國有五千多年的燦爛文化,古人也創造了精美絕倫的青銅器,建造了聞名世界的長城、都江堰,但近代以來,受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影響,不少優秀人才不再熱衷于傳統技藝的傳承而走上了仕途的道路,技術人才的缺乏使中國的產品質量難以提高,與德國制造的精致、瑞士制造的精巧拉開了距離。新中國成立以后,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伴隨著工匠精神的提出,“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精神在全社會得到弘揚,廣大民眾深刻認識到中國夢的實現既離不開科技戰線的技術專家,也需要大批技工院校培養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三)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是技工院校發展的需要2019年8月27日晚,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在俄羅斯喀山落下帷幕,中國代表團再次創造佳績,蟬聯金牌榜、獎牌榜和總分三個第一。本次大賽中,中國派出的大部分選手都來自技工院校,大部分獎牌也是由技工院校的選手摘得。這充分說明技工院校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沒有技工院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優秀選手,就沒有中國在世界“技能奧林匹克”大賽上的輝煌成就。在考察甘肅省山丹培黎學校時指出,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發展職業教育前景廣闊、大有可為。近年來,國家無論從政策、榮譽還是在資金等方面對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都空前重視,社會同樣呼喚具有精益求精技藝的技能人才,技能人才的春天已經來臨!作為培養大國工匠搖籃的技工院校,需要外樹形象、內強體制、不辱使命,將人們對技能的渴望和熱情變為對技能人才培養的行動,讓所有人了解技能魅力,認識技能精髓,在全社會形成尊重技能、重視技能的氛圍,讓“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不再是一句空話,讓技工院校培養出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為中國制造插上騰飛的翅膀。
(四)培育學生工匠精神是教學改革的需要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技工院校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原來那種“黑板上開機床”“電腦上蓋房子”的教學方式已遠遠不能適應時展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工學一體、校企雙制”的教學模式。技工院校必須把校企合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的方方面面,從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到教育教學的服務保障,都需要以企業需求目標為導向,充分吸收并引入企業元素,探索校企雙師雙元培養制度,合作落實“八個共同”(共同制定培養標準、共同完善培養方案、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材講義、共同組建教學團隊、共同建設實訓基地、共同實施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培養質量),完善“校企一體化”人才培養過程,形成科學合理有效的培養機制。這樣培養出的技能人才才是企業所需要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能力建設司司長張立新強調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時指出,全國技工院校都應該“凡是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在工作布局、力量擺布、政策傾斜、管理保障方面都要給予支持;凡是不利于校企合作的,都要堅決破除”。無論是大力推行招生即招工的新型學徒制、雙主體育人,還是目前正在大力實施的技能提升行動計劃,都進一步彰顯了國家對高技能人才的重視與渴求。肩負為國家培養各類技能人才使命的技工院校,唯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將工匠精神與教學內容相融合,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深化,才能持續地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專注、精細的工匠精神。
三、技工院校弘揚工匠精神的路徑
(一)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要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學生,就必須建立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教師是傳承工匠精神、推動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傳承者,這是使命也是任務。學習工匠精神、踐行工匠精神,教師要率先垂范、嚴格要求、敬業愛崗、追求卓越。在教學上要潛心研究,要像陶行知先生所說的那樣,有“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情懷;在技能上要勤學苦練,練就庖丁爐火純青、美妙絕倫的解牛技術。教師不但要培養“精品”學生,也要自我錘煉,不斷提升職業素養、專業技能水平,成為“精品”教師。技工院校的教師不僅要做學生職業技能的傳授者,更要做學生工匠精神的示范者和引路人。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要做學生的楷模,用言行感染學生;在理論教學中,教師要精心打磨每一節課,磨煉育人的“匠心”,要以良好的職業道德、嚴謹治學的態度、細致專注的精神影響學生;在實習實訓教學中,教師要深入企業,調研觀摩體驗,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激勵學生。技工院校的教師要秉承“執著專注、精益求精、追求極致、創新進取、敬業樂業”的職業精神,以“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教育之心去關愛學生,通過榜樣示范和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樹立和強化工匠精神。
(二)營造洋溢著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黨的報告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站在時展與戰略的高度,強調了文化自信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性。校園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打造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校園文化體系,將企業文化、職業素養、校園文化三者進行有機融合,在校園文化中融入工匠精神元素,構建具有工匠精神的校園文化,營造一種精神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一是通過建設文化長廊、懸掛有關工匠精神的名言標牌、設立大國工匠雕塑等營造弘揚工匠精神的濃厚氛圍;二是通過校園網、微信公眾號、黑板報、廣播站等多種媒介講述古今中外優秀工匠的故事;三是邀請大國工匠、優秀校友進校園做報告,通過學生自編自演文藝節目、開展技能展示等活動,展現勞動之美和技能之強,使學生真實感受工匠文化和工匠精神,提升職業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豐富融入工匠精神的教學內容要把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努力推動思政教學創新,深化專業教學改革,強化校企合作育人。一方面,思政課擔負著傳承工匠精神的重任,要改革和豐富思政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將職業素養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時代精神教育、行為養成教育、工匠精神教育、安全教育與課堂教學進行有機融合,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含義,踐行工匠 精神,增強職業自豪感。教師可以采取案例教學、情景教學、專題討論、調查訪談等各種形式,提高思政課教學的生動性、形象性、時效性,加深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識理解與情感認同,增強理論育人的效果。另一方面,深化專業教學改革,把工匠精神構成要素滲透到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方案和每節課的教學環節中,貫穿教學全過程,構建基礎知識、專業技能、職業素養全面均衡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在計算機繪圖教學中,引導學生專心看圖、專注繪圖,養成具有工匠精神的專業習慣;在數控機床對刀教學中,指導學生細心觀察、一絲不茍,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時,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共同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通過學生在企業的頂崗實踐,學生不僅可以了解企業生產工藝與企業文化,提高技能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強職業意識和對工匠精神的體驗,規范自身的行為。
(四)制定工匠精神的評價體系日常管理是培養工匠精神的重要環節,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技工院校要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兩個部門的事情,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技工院校各部門通力合作、協同育人。要制定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制度體系,把學生在校3至5年的日常行為規范與工匠精神融合起來,將其納入學生的成績考核與操行考核。實行院系兩級管理,按照企業的要求規范學生的行為,細化各項考核標準,在各項考核中體現工匠精神的指標比例,形成綜合評價體系,通過綜合評價考核,激勵學生弘揚工匠精神,努力做大國工匠,提高從校園人到職業人的自覺和自信。
參考文獻:
[1]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組織編寫.工匠精神[M].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16.
[2]吳軻威.立德樹人視野下的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J].職業技術教育,2019(7).
[3]梁文俠.高職院校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思考與研究[J].陜西教育,2019(9).
[4]朱厚望.論工匠精神的價值意蘊及其培育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33).
[5]陶文輝等.基于工匠精神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實踐研究[J].職教論壇,2017(2).
作者:李志江 單位:江蘇省徐州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