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發展研究論文(4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第一篇:甘肅循環經濟發展選擇策略
摘要: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不斷推進,甘肅省發展循環經濟的意義也越來越突出。發展循環經濟,有利于推動甘肅經濟發展,保護農村金融生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甘肅省未來應把循環型農業、循環型工業、循環型服務業作為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要不斷探索,積極尋求出路,著力提升甘肅省循環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
關鍵詞:生態環境;戰略選擇;循環經濟產業鏈
1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背景
1.1循環經濟是促進甘肅省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近年來,西部大開發戰略制定和實施,使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但由于西部地區土地相對貧瘠、勞動力素質較低、資金供需失衡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導致該地區經濟增長較為緩慢,與東部地區的差距依然很大,農村地區的差距更大。甘肅省丘陵地帶較多且地形地貌較復雜,自然環境及生態環境較脆弱,多民族聚居現象較普遍,社會矛盾比較突出,這些因素都對該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造成了極大壓力,進一步加劇了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必須引入一種比較經濟、相對生態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環境三者的平衡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不僅在于“循環”,而更重要的在于“經濟”。新型現代化農業發展模式需要農業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推廣,這樣才能提高農產品的經濟效益,適時調整產業結構,形成較為完善的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
1.2循環經濟是保護農村、農業生態環境的客觀需要
傳統的線性經濟增長模式使甘肅省生態環境和生態系統遭到了嚴重破壞,農藥化肥污染、土壤沙化及水資源污染、水質惡化等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對農村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威脅。因此,要實現農村和農業的可持續增長,必須要摒棄這種破壞環境的粗放式開采利用模式,保護生態環境。在這個大背景下,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摒棄高能耗、資源型、高排放的舊“兩高一資”的發展模式,轉而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資源永續利用的新“兩高一資”模式至關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甘肅省經濟可持續發展,才能建設甘肅的“兩型社會”。
2甘肅省循環經濟的發展概況
2007年,甘肅省被確定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省。自此開始,甘肅省根據自身經濟發展特點及實際情況,探索出了一條企業、園區和社會三個層面全方位推進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模式,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甘肅循環經濟的發展處于試點階段,最初每年投入1.1億元用于支持循環經濟的發展。早期的思路是選擇各地區的主要工業城市、具有發展潛力的工業園區和在甘肅省具有影響力的重點企業開始進行試點,并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初步形成了循環企業內部小循環、經濟園區內部中循環和試點區域內大循環的格局。通過三大循環格局的構建,逐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生態型農業建設,資源再利用技術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并培育和發展了一批在省內有一定影響力和創造力的戰略新興產業。試點工作的成功實踐,更加堅定了甘肅省以點帶面,全面、穩步推進循環經濟體系建設的信心與決心。2009年,甘肅省政府編制了《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并經國務院批復同意,此《規劃》也就成為了甘肅循環經濟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在此規劃中強調要在全省范圍內全面構建循環型農業、循環型工業、循環型社會三大體系,發展甘肅省循環經濟產業。就目前來看,總體規劃的實施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效。一是較好的完成了《規劃》確定的階段性發展目標。據數據統計,6年來甘肅省無論是在資源產出率、能源產出率還是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等17項主要指標上均已達到年度發展目標,部分指標已經超過年度要求。全省各項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節能減排效果十分明顯,為甘肅省節約型社會的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二是部分試點工作成績突出,處于全國前列。“十二五”期間,甘肅遵循循環經濟“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盡可能做到資源廢棄物的充分利用,努力實現工業生產“零”排放,循環經濟發展成果顯著,并形成了具有一定推廣效應的“七大特色模式”。這七大模式是天水高新農業模式、金昌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白銀有色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張掖農業模式、定西節水型工農業復合模式、窯煤集團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蘭州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這“七大模式”涵蓋了區域、行業和企業等不同層次,并在全省范圍內形成了明顯的示范作用。示范試點工作有效開展,不僅拉動了甘肅省循環經濟、循環產業的發展,也將成為未來走循環經濟發展道路的寶貴經驗。三是關鍵支撐技術研發得到突破,產業化水平提升。典型的科技研發項目有:(1)白銀公司的銅冶煉渣綜合利用技術,此項技術能使廢渣中的金、銀、銅等各元素得到全部回收,廢渣尾砂還能重復利用,主要用于礦山回填或者用于水泥生產,實現了廢渣的綜合利用;(2)金川公司新型選礦工藝的研發,可以將選礦的回收率提高到96%,此項技術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達到國際領先水平;(3)酒鋼集團的高爐鉻渣解毒處理技術的研發,能夠做到鉻渣100%的無害化處理。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為循環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智力支持。
3甘肅省發展循環經濟的可能性
3.1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
甘肅省地處西北內陸地區,向東毗鄰陜西省,南與四川省、青海省接壤,北邊與內蒙及蒙古國交界,西邊與新疆相鄰,東北連接寧夏回族自治州。馳名中外的古代陸上絲綢之路和新亞歐大陸橋橫貫甘肅全境。這些優越的地理條件使甘肅成為了我國西北地區與中部、東部地區相互連通的橋梁和紐帶,也成了貫通東亞與亞洲中部、西亞與歐洲之間的陸上交通通道。甘肅省省會蘭州市自古就是我國西北地區的重要的交通及通訊樞紐,全國重要的幾條鐵路干線(隴海線、包蘭線、蘭渝鐵路、蘭新線、蘭青線)均在蘭州交匯,使其成為了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的中心,也是我國西北商業貿易中心。甘肅省能源較豐富,種類較多,除了傳統的石油資源、煤炭資源、天然氣資源以外,還有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資源。經過多年發展,甘肅已經形成了以有色冶金、石油化工冶煉、機械電子制造為主的重工業體系,也是我國非常重要的原材料、能源基地。
3.2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甘肅省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增長率逐年提高,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十二五”期間,甘肅省經濟年均增長10.5%,高于全國平均增速2.7個百分點。經濟總量也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從4119.46億元增加到6800億元左右,連續跨越兩個億元大關。自2010年起,甘肅省每年在循環經濟項目上的投資平均達到600億元以上,對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的貢獻率近40%。據初步核算,2015年甘肅GDP增速為8.1%,其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為954.54億元、2494.77億元、3341.01億元,增速分別為5.4%、7.4%、9.7%,第一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4.06%,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36.74%,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9.20%。作為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821.6億元,比上年增長11.9%,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2.1%。
3.3政府的政策支持
2012年6月1日頒布的《甘肅省循環經濟促進條例》(簡稱《促進條例》)自之日起開始實施。該《條例》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循環經濟促進法》以及國家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甘肅省實際情況制定的。《促進條例》以甘肅省實際情況為依據,是甘肅省循環經濟發展法制化建設邁出的一大步。《促進條例》從循環型農業、循環型工業、循環型社會三個方面做出了具體規定。在循環型工業體系建設方面,確定了對工業項目實施重點能好監管制度,構建切實可行的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進一步強化淘汰機制,建立淘汰名錄管理制度,推進甘肅省產業結構調整,實現礦產等資源綜合利用;在循環型農業方面,《促進條例》明確了要構建生態補償機制,建立了農業廢棄物回收及綜合利用方法等內容;在循環型社會建設方面,大力提倡和鼓勵太陽能、生物能和風能等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激勵措施方面,加大力度扶持資源枯竭型城市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帶動其產業轉型。為了促進循環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甘肅省在《促進條例》的框架下,逐步建立健全相關法規保障體系,貫徹落實財政、金融、稅收、政府采購、價格機制等全方位循環經濟優惠政策,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爭取國家關于循環經濟的政策支持;構建并不斷完善循環經濟統計指標和考核體系;制定和完善循環經濟發展的地方性標準,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發和產業化推廣,借以保障循環經濟發展。
4甘肅省循環經濟模式選擇
循環經濟發展按照不同方面可以劃分出不同類型:
(1)按照經濟活動涉及規模不同,可以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分為:小循環、中循環和大循環。小循環主要是指企業內部廢棄物和原料之間的循環。中循環是指企業之間的循環,將一個企業不能再循環利用的廢氣物等供其他企業再利用,最終形成生態工業園區。大循環是指涉及整個社會經濟領域,最終形成資源節約型社會。
(2)按照循環經濟設施層面,將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分為:企業循環經濟模式、工業園區經濟模式、城市循環經濟模式、區域循環經濟模式、社會循環經濟模式。
(3)按照產業結構層面,可以將循環經濟模式分為: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工業循環經濟模式和服務業循環經濟模式。首先,根據甘肅省經濟及生態環境發展現狀選擇其具體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雖然甘肅省在發展循環經濟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其處在循環經濟發展初期。在循環經濟發展初期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發展小循環經濟模式,即關注企業內部廢棄物原料循環利用率。甘肅省長期以來的產業結構特性突出表現為重工業化以及資源過度依賴性,石油化工、鋼鐵冶煉、煤電開發、有色金屬開采、建材生產等資源開采利用和原材料加工制造業比重過大。這些產業對生態環境破壞性比較大,提高這些產業內部生產循環利用效率對于甘肅省發展循環經濟尤為重要。其次,工業內部和企業之間的橫向和縱向關聯較松散,尤其是縱向關聯。在工業領域并未形成以龍頭企業為代表的上下游企業生產綜合體,并且各產業之間的分布也呈現出“孤島型”特征,多以單兵作戰為主,尤其是有些產業缺少能夠為之構建循環經濟生產體系的所不可或缺的關鍵性鏈補企業,許多企業均處于整個生產鏈的最底端,不具備進行資源綜合利用及深加工的能力,產業鏈條未拉伸,生產的產品種類及結構較為單一,資源的綜合利用水平相對低下。因此,發展中循環即發展企業之間原料和廢棄物之間的循環對進一步甘肅省發展循環經濟提供更大空間。最后,甘肅省經濟主要是依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帶動發展,因此,發展工業循環經濟和服務業循環經濟顯得更為迫切。
總結以上,適合甘肅省發展循環經濟模式:
(1)發展工業循環模式,政府引導工業企業內部積極發展小循環,政府在外部積極建立生態工業園區。具體措施包括給能源利用率較高工業企業提供一定優惠政策。另外,集聚一些企業產生廢棄物能被另些企業原料利用的相關企業,形成生態工業園區。
(2)發展服務業循環模式,涉及的行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房地產業等。在這些行業中對生態環境造成壓力最大產業是住宿和餐飲業,帶動住宿和餐飲業發展一方面是由于地區內居民消費,另一方面是由于當地旅游業發展帶動。發展服務業循環經濟模式具體體現在對餐飲住宿方面循環模式的建設與創新。
參考文獻
[1]高新才.全力打造以蘭州新區開發建設和循環經濟示范區建設為重點的經濟戰略平臺[J].社會縱橫,2013(01).
[2]馬瑩.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循環經濟研究[J].遼寧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4).
[3]馬翠玲.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和實現方式[J].再生資源與循環經濟,2012(05).
[4]王海飛.甘肅省發展低碳經濟的路徑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1(02).
[5]劉鑫,吳文瀚,蔡圃,蔣夢婷,王博.甘肅省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開發研究,2012(06).
[6]胡彪,張麗琴,康在龍.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實現快速發展的產業戰略研究[J].生態經濟,2013(02).
[7]張美玲.湖北省發展循環經濟戰略選擇與產業優化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4(24).
[8]陳俊,張宏偉.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金昌市發展循環經濟的機制研究[J].甘肅理論學刊,2015(01).
作者:史安玲 單位:蘭州商學院隴橋學院 甘肅省高校區域循環經濟重點實驗室
第二篇:欒川林下經濟發展策略
摘要:論述了河南省欒川縣發展林下經濟的意義、現狀、趨勢,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對指導山區發展林下經濟有一定的指導和參考價值。
關鍵詞: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對策;河南欒川
欒川縣位于東經111毅11憶~112毅1憶,北緯33毅39憶~34毅11憶,總面積24.78萬hm2,轄12個鎮2個鄉1個管委會213個行政村(居委會)1963個村民組,總人口35.1萬人。全縣山多地少,耕地面積10667hm2,人均耕地0.0393hm2,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縣森林資源豐富,全縣林地面積、飛播造林面積、人工造林面積分別為206667、7000、67333hm2,立木總蓄積量、森林覆蓋率分別為889萬m3、82.4%,有“中原肺葉”之稱。欒川特產資源豐富,有中藥材1400余種,年產量5000t以上,醫藥專家稱之為“豫西天然藥庫”,有“一步三棵藥”之美譽;木耳、香菇、猴頭、鹿茸等100余種土特產享譽全國[1-4]。10667hm2耕地面積和206667hm2林地的縣情,使得該縣對林下經濟的發展格外重視,制定了“旅游強縣,生態立縣”的戰略目標,并堅持林下養殖、林下種植、森林旅游、林產品采集利用“四業并舉”的方針,目前已經探索出了“林間種、林下養、林中游”的立體發展新模式,走出了一條“生態得保護、經濟得發展、農民得實惠”的多贏之路,林下經濟呈現出了多渠道增收、齊頭并進的局面,林業產業實現了大幅度跨越。
1林下經濟的概念及意義
1.1概念
林下經濟是一種復合經營模式,利用林蔭下的土地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等。隨著山區退耕還林、天保工程、生態建設、公益林建設等環境工程項目的建設實施及林權制度改革的推進,農村林下閑置的土地和空間不斷加大,山區林農依托林地增收的空間也進一步加大,發展林下經濟已經是一種必然趨勢。
1.2意義
積極探索和推廣農林牧相結合的林下種植、養殖,可增加林農收入,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同時帶動林業大戶、林業專業合作社等發展;可加速森林新陳代謝,提高林分質量,培育和保護森林資源,進而有效提高林地綜合效益,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也是全面深化林改、鞏固林改成果、促進綠色增長的迫切需要。林下經濟是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集體林地承包到戶,農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學經營林地、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資源和林蔭優勢,使農林牧各業實現資源共享。
2發展現狀
2.1利用林地優勢,發展林間種植
林間種植包括林果、林藥、林菌、林茶、林菜間作等,根據海拔、土壤、林齡、密度等立地條件來科學確定。欒川縣以板栗、核桃、柿子、山萸肉等為主的經濟林總面積已逾2萬hm2;以連翹、黨參、五味子、豬苓、茯苓、天麻、丹參等中藥材為主的林藥間作達8666.67hm2;以富硒木耳、富硒香菇、褐菇、雞腿菇、蛹蟲草、猴頭、藥用菌等為主的林菌間作達200萬穴、800萬袋(瓶、架);其中連翹獲得國家原產地標記認證,僅此一項可使當地群眾每年戶均增收5000元。
2.2利用林間優勢,發展林下養殖
林禽、林畜、林蜂、林水模式已成為林下養殖的重點行業。潭頭鎮某農民承包林坡66.67hm2,年散養林下土雞4萬只,凈收益25萬元,其創辦的欒川縣源林養殖專業合作社,帶動農戶50余戶,2011年被評選為農民專業合作社“省級示范社”;欒川縣廟子鎮的博遠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不僅成了返鄉大學生的創業基地,林下散養土雞6萬只,帶動周邊群眾30余戶脫貧致富;該縣已建成年飼養量3萬只以上的林下土雞養殖基地21個、養殖戶156家,2011年飼養土雞量達100余萬只,產值突破4000萬元。同時,該縣還大力發展中蜂養殖、林下“生動物養殖,目前全縣有中蜂11800箱,錦雞、“雞、“兔、“豬等“生動物年飼養量達5萬頭(只)以上[1-4]。
2.3利用林中優勢,發展森林旅游和農家樂
欒川縣作為首批中國旅游強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擁有得天獨厚的森林旅游資源優勢和良好的產業基礎。縣政府積極引導旅游景區與林農合作,使景區、農戶融合發展,促進農戶增收。通過林地資源流轉,縣內養子溝、重渡溝等景區內林農的主要收入就是森林景觀資源使用費。目前,全縣有以森林資源景觀為主的景區16個,其中國家5A級、4A級景區分別有2、5個。2015年,全縣游客接待量、旅游總收入分別為1031萬人次、63.5億元,打造鄉村旅游示范點25個,發展旅游重點村30個。欒川縣重渡溝村原為國家級貧困村,目前在重渡溝景區的帶動下,人均收入由過去的不到500元增加到2.5萬元,目前全村從事旅游服務的農民達95%以上,僅農家賓館就有近1萬張床位,被譽為“全國農家賓館第一村”[1-4]。
3存在的問題
3.1產業結構單一,體系不夠健全
由于產業結構單一,體系不夠健全,龍頭企業的帶動性不強,很難滿足市場化的需求。欒川縣三川鎮林下土雞養殖規模達60萬只,僅靠安徽百世榮一家企業帶動,一旦企業出現困難,養殖戶的利益很難保證。柳子村一養殖戶說到:“我養的2萬只土雞,到了出欄時間,公司晚來拉1天,我要損失近2000元,10天時間,我幾乎不掙錢了,這些都是張嘴子貨。”很多農戶都是掙起賠不起,林下經濟整體實力不強,如果出現一家賠錢,可能影響一大批養殖戶的積極性。龍頭企業沒有形成產業化,不能及時收購,在當地沒有屠宰冷藏基地,不能很好地起到拉動產業鏈條的作用。
3.2管理水平低
雖然一部分地區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實現了供應回收一條龍服務,但是林業專業合作社是近幾年由農民抱團發展建立的合作組織,經濟力量相對薄弱,技術人員缺乏、發展較慢。加上大多數林下養殖戶、種植戶仍沿用傳統種養方式,對科學種養技術掌握不夠,防疫、防蟲設施落后,部分疫病控制不迅速,致使種養成本高、效益差。
3.3資金投入不足
林下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種植和養殖,都是當地比較困難的林農致富的路子,他們在發展林下經濟之初就缺乏啟動資金,在規模化經營過程中更缺乏資金扶持。
4對策
4.1加大宣傳力度
做好林下經濟產業必須加大政策宣傳,使其解放思想,改變觀念。以立體產業為導向的新型林業經濟結構完全取代了傳統的林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向林果種植業、畜業化、中草藥以及二、三產業過渡。要從思想上有新的突破,就要把林下經濟作為一個大的產業來抓,借國家政策大勢,明確發展戰略,著力培育農民新的致富門路。通過政策宣傳,典型引導,利益驅動,激發全民投入林業產業的積極性,走規模化經營的路子,力爭形成多種林下經濟發展格局。
4.2建立實用技術培訓體系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加大科技興林的力度,重點在開展新品種引進繁育,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標準化、無公害、綠色和有機森林食品示范基地建設,動物畜禽疫病的防控上下功夫,抓好林果產業、林下經濟技術培訓工作,強化對林業產業從業人員和林農的技能培訓,從而可以為林農提供最適應、最直接、最可靠的就業機會,也充分釋放林地資源的巨大潛力。
4.3搭建平臺,構建完善的林下經濟市場體系
要積極培育林下經濟專業合作社,提高林農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建立林下經濟專業協會,充分發揮其在政府、銀信、企業、林農之間的橋梁作用。結合林權制度改革,建立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權流轉交易平臺和服務體系,盤活林地資源。利用伏牛山旅游商品博覽會、紅葉節、滑雪節等活動,設立專門的林產品展覽柜臺,也可舉辦專門的林產品交流會。在林業產業發展過程中,要充分發揮林業專業經濟合作社和林業專業協會及林業致富帶頭人的主觀能動性,大力倡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管理機制,面向市場發展地方經濟,提高林農收入,實現國家、公司、林農“多贏”的局面。
4.4加大資金投入和扶持政策,使林下經濟有新的突破
國務:辦公廳出臺了葉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曳(國辦發也2012頁42號),首次提出了15條林下經濟發展的要求和政策。根據林業項目中林木生長周期長、收益見效慢、資金投入多的特點,政府和林業主管部門要做好資金扶持,出臺資金扶持政策,同時爭取中央、省市林業產業化建設項目的投入,調動林農的積極性。對種養大戶、龍頭企業、優秀專業合作社要給與補助支持和資金獎勵。葉意見曳還強調,要逐步建立政府引導,農民、企業和社會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在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的同時,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定期組織銀信部門召開項目信貸座談會,加大支農貸款傾斜力度,積極開展林權抵押貸款業務,加大對發展林下經濟的貸款扶持力度,以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步伐。
5參考文獻
[1]陳偉,王振乾.欒川打造“三林”立體產業模式[N].中國綠色時報,2011-09-22.
[2]趙曉東.河南林下經濟發展的對策探討[J].林業實用技術,2014(9):103-109.
[3]周學軍,馬廷貴,唐建寧.寧夏林下經濟發展現狀與對策[J].寧夏農林科技,2011(5):19-20.
[4]牟文斌.臨潭縣林下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建議[J].中國林副特產,2014(4):97.
作者:辛春霞 單位:河南省欒川縣林業科學研究所
第三篇:農民減負對農村經濟發展影響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概括地介紹了農民減負的重要性,提出農民減負是農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分析了農村減負問題的現狀,最后,通過加強農民減負力度,將會大幅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農民;減負;農村經濟發展;影響
近年來,我國城市化發展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與此相應的農村的經濟發展還處于落后的地位,農民的負擔過重,許多農村選擇外出務工,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減負受到人們越來越廣泛的關注,農村減負問題的探究對農村經濟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1農民減負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基本要求
農民減負是利國利民的重要事件,對農村經濟建設有重要的積極影響,是農民和諧美好生活的開始,政府部門要充分重視并幫助農民減負,使得農民的物質生活條件得到提高,農民的生活將會更加有意義,促進農民積極參與農業生產,為農業經濟做出貢獻,進而實現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健康、穩定發展。只有真正做到農民減負,緩解農民的經濟壓力,滿足農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農民無需再擔心吃不飽穿不暖,有更多的經歷投入到農業生產中,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1]。
2農民減負問題的現狀
2.1農民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
在農村改革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造成我國農民負擔過重的現象。現階段,我國農業經營結構不合理,農產品的質量較低,出現產品過剩的現象,造成了農民無法獲得高的利潤,農民的經濟收入仍然較低,這是農民負擔過重的根本原因。同時,我國的農村管理體系不健全,領導的服務意識較差,稅收政策不科學,無法帶領農民走上致富的道路,農民承擔了過重的財政壓力,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此外,農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生產,即使從事了一些其他行業,增加的收入也相對較差[2]。
2.2農民負擔過重的不利影響
農民負擔過重不僅影響了農民自身生活水平的提升,還嚴重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對農村社會的穩定有很大的隱患,使得農民喪失了對農業經濟的信任,降低了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弱化了農民農業投資的能力,造成了農業投入的大幅度降低,形成了惡性循環[3]。
3加強農民減負力度加強農民減負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3.1完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
推進農民基層民主建設,完善基層民主制度,不僅是為了保障農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權利,還能夠有效減輕農民的負擔,在農民減負的落實中有重要的作用。現階段,農民委員會及鄉級政府中存在許多貪污受賄、違法亂紀的現象,造成了農村負擔的過重,農民基層民主制度的完善顯得為重要。通過實施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加大了廣大農民的力量,使得農民團結起來,農民能夠實行自己的權利,監督領導的工作,公開政府財務信息,減少了亂收費的現象。
3.2制定農村減負政策
稅收給農民造成了很大的經濟壓力,制定有力于農村減負的政策,積極推進農村稅費改革,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當前,我國農業經濟收入主要就是來源于農業稅收,減免農業稅,農民的經濟收入將隨之提高,進而減輕了農民的負擔,實現了農民的減負。
4結語
建設現代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我國農民經濟負擔過重,導致農民的收入增產緩慢,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通過加強農村減負力度,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梅.農民減負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5,23:239.
[2]時圣柱.淺談農民減負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J].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15,12:41.
[3]張紅梅.農民負擔過重的客觀原因及對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3,06:51-52.
作者:周曉蕊 單位:黑龍江省綏濱縣連生鄉經管中心
第四篇: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問題思考
摘要:我國自古就是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但是目前國家對于現代農業的發展支持力度遠遠不足,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緩慢。針對上述問題,國家要采取積極的措施,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利國利民。
關鍵詞: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問題;對策
農業發展一直以來都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在我國農業尤其重要,但是,相對于西方發達國家對于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持程度,我國政府對于農業發展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雖然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已經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但是政府以及廣大人民群眾并沒有意識到如今形勢的緊迫性,國家對于農業發展的經濟支持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國目前的農業發展狀況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將給我國發展帶來難以預估的災難,其他方面經濟的發展一旦少了農業的支持,也必將出現大的問題。所以,加強對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增加對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投入,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1.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1.1農村市場信息閉塞,農產品增產不增收
農產品也是一種商品,是商品就必然受到市場的影響,所以農業生產與經營也將受到市場活動的調配,方可以健康有序的發展。農民到底應該種些什么、養些什么也必將由市場決定,絕不是農民與政府腦門一熱就決定的。但是,目前我國廣大農村的信息化建設相對遲緩,農民不能得到足夠的有效信息的支持,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的調整生產策略。而且,部分地方政府為了形象工程,完全不顧市場發展趨勢,造成了糧食生產雖然產量上去了,但是農民卻得不到十足的利益,給農業發展帶來巨大負擔。
1.2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投入嚴重不足
目前,政府對于農業經濟發展并沒有制定出一個穩定的投入計劃,對于農業的支持力度有很大的隨機性,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穩定性。地方政府對于農業發展支持不到位,造成農業基礎設施落后,大部分還是上世紀修建完成的,這些基礎建設已經無法滿足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不能適應氣候變化對于農業發展的影響。
1.3城鄉二元結構不合理
目前,我國農村人口依然勞動力過剩,城鄉戶籍差異造成農村剩余勞動力無法進入城市,破壞了正常的勞動力流動秩序。農產品價格相對較低,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影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而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市場,受制于戶籍制度不同,同工不同酬的現象層出不窮,而且農村人口也很難享受與城市人口相同的權利,進一步影響了現代農業經濟發展。
2.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2.1加大農業科技創新力度,發展高科技農業
加快現代農業經濟發展,就要加快農業創新體制的建設,設立國家級的農業創新基地以及地域性農業創新示范單位。企業也要增大對于創新型農業發展的投入,國家要加大對于創新型農業生產單位的支持。加大對于高科技農業的研發力度,實施現代農業高科技項目,爭取盡快地獲得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重大農業生產成果。針對我國目前農業生產需求,加大對于優良農作物以及禽畜良種的推廣,積極進行動植物疾病的防治,發展循環農業經濟,實行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政府要加大對于農業科研的投入,提高對于農業科研的經濟支持力度。
2.2發展特色農業項目,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調整目前我國的農業結構,要以優質高效、生態環保、安全高產以及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建設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生產企業,大力推廣綠色農業,打造農業知名品牌,加大農業主導產業比重。增大對畜牧業的支持,增大對畜牧業的補貼力度,推廣科學的生產方式,設立專項資金支持優良畜牧業試點單位建設。加大對動植物疫情的預防,增大基礎建設,完善對突發疫情的應急機制,構建一批具有專業水準的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養殖,推廣優良品種的養殖力度,大力發展遠洋漁業,保護生態環境。擴大農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支持農產品出口貿易,提高我國農業對于國際市場變化的調整能力。
2.3加大政策支持,提高農民生活水平
受國際經濟發展緩慢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目前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發展現代農業經濟困難重重。按照國家相關文件對于我國農業發展的思路,積極調整農業生產規劃,加大對農業發展支持力度,實行強農惠農政策,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落實相關文件要求,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第一,適當調整目前的糧食直補標準,增大對農資綜合的補貼力度,實行動態調整機制,通過實行綜合性補貼制度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調整農業生產,實行專業化、規模化、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模式,提高農民收入。第二,調整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準則,通過建立現代化的農業金融體制,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鼓勵農民放棄地域思想,開展跨區域、多要素、多形式的資源共享,提高農業規模化程度。
2.4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增大招商引資力度
加快現代農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良好的農業投資環境。加快基礎建設,特別是中西部地區,農業基礎建設相對落后,增大這些對于農業基礎建設的投入,增加農業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改善目前的農業生產條件,還要配備良好的交通條件以及通信水平,加強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構建一個機械化水平高、信息化范圍廣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同時,發展現代化農業也要加大對于環境保護的力度,發揮政府的引導職能,加大招商引資,引導國外投資商多關注我國農業發展,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堅決打擊環境污染的行為,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健全教育、衛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促進我國現代農業的持續、高速、健康的發展。
3結語
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穩定可持續發展的現代農業經濟,對于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社會安定團結、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加大對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劉智卓.中國農業經濟現階段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13(04)
[2]紀禮陳.我國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J].現代農業科技,2013(04)
作者:周迎春 單位: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