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戰略定位經濟發展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濱海縣農村經濟現狀
近年來,濱海農村經濟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與鹽城市內兄弟市縣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例如從全市縣區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看,2013年濱海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1702元,與鹽城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水平最高的東臺市15312元相比相差23.6%,在鹽城市排名倒數第二。
二、濱海縣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產業結構不合理
農村產業結構是由第一產業———農業(包括農林牧副漁各業),第二產業———農村工業,第三產業———農村服務業組成。近幾年來,我縣農村產業結構雖然經過了一些調整,已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我縣的農業仍然基礎薄弱,后勁不足;農村工業存在著較大困難;農村服務業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經濟需要。二是我縣的農業內部結構也不合理。一,種植業內部的糧食生產和經濟作物生產結構不合理;二,農、林、牧、副、漁之間結構不合理。
2.就業結構不合理
產業結構配置的不合理,直接導致了我縣就業結構的不合理。一是大量剩余勞動力聚集于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二是第二產業吸收的勞動力增速有限。三是第三產業發展緩慢,限制了就業范圍地擴大,無法大量地吸納閑置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勞動力資源。
3.基礎建設落后
近幾年來,我縣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雖然有所改善,但與鹽城市內兄弟市縣相比仍然落后。農村基礎建設相對落后,主要是因為縣政府對我縣農村的給水、排水、道路、交通、電力、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投入不足。
4.農民受教育程度和就業技能低
根據勞動力狀況抽樣調查結果推算,在我縣現有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75%左右。我縣農村熟悉農業生產技術的青壯年紛紛“棄農離田”,轉向其他行業,現在留在農村的大多數是婦女和老人。他們思想觀念比較落后,市場意識不強。同時,他們接收外界信息的能力也較弱,不善于利用農業科技。
5.農業科技的開發應用不足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我縣農村農業科技的開發和應用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投入不足,農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推廣存在資金困難,基礎設施條件較差等問題。二是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與市場和農民的要求存在著許多不協調的地方。三是農業技術成果轉化率較低,很多農業科研停留在基礎理論研究上,轉化為實用新型的成果較少。
1.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植優勢特色產業
一要確立現代農業發展理念,明確“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產業融合、功能多元”的新要求,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按照“穩定糧食、做強蔬菜、提高養殖、發展加工”的思路:
1.1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糧食質量和種糧效益。
1.2調整農產品結構,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增加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1.3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加快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和林業、畜牧業及漁業。
1.4大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產業鏈。二要培植我縣優勢特色產業:如省道327沿線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帶;渠南片區規模養殖示范帶;瘦肉豬產業帶等。
2.培植規模龍頭企業,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近年來,濱海縣按照大力扶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扶持農民的思路,把著力點放在以海大食品、匯利食品、正大蘇墾等龍頭企業的培植上。為了培植更多的規模龍頭企業,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一是建立綠色通道,對從事農副產品生產、加工、運輸企業的有關收費、稅收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取消各種不合理的收費,切實減輕這些企業的負擔;二是實施財政扶持,對龍頭企業、產業基地給予財政扶持;三是大力培育農副產品的加工社會化和服務體系建設。要充分發揮中介服務組織在信息、技術、管理、網絡等方面的優勢,及時掌握市場發展動向,及時了解先進生產技術,先進管理經驗。
3.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改善農村環境
在我縣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行動,進一步加大城鄉統籌力度,推動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改善農村環境,提升宜居水平。完善城鄉統籌發展規劃。按照我縣“規劃一盤棋,建設一張圖,發展一體化”的總體要求,完善全縣城鄉統籌發展規劃;根據工業主導鎮、農業主導鎮功能定位,編制完善鎮區統籌發展、集鎮建設、產業等規劃;科學合理地確定新農村居住點布局,積極打造工業強鎮、農業大鎮、商貿重鎮和富有地方特色、鄉情濃郁的新型農民社區。加快鎮村建設步伐。探索建立農民集中居住推進機制和宅基地退出補償激勵機制,積極有序地引導農民集中居住。突出抓好試點示范引領,加快八灘、五汛兩個市級統籌城鄉發展試點鎮建設。加快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如新建八灘水廠,蔡橋水廠;鋪設一級管網、二級管網;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加快農村路橋建設,新建改造農村公路和新建小農橋,改造危橋,進一步擴大村通公交覆蓋范圍。開展鎮村環境綜合整治。整村推進村莊環境綜合整治,著力打造一批星級康居示范村莊;加快建立村莊環境長效保潔機制;實施農村綠化工程。
4.鼓勵農民投資創業,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
要構建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政府就要鼓勵農民投資創業。縣政府要大力實施農民知識培訓工程,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本領;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使農民通過培訓和輔導,提高知識水平和技術技能;要加大輿論宣傳力度,造濃全民創業的氛圍,制定更加優惠、靈活的政策,鼓勵和支持農民投資興業。勞動力的合理外流在一定時期內為地方政府既解決了就業壓力,掙到了勞動所得,又使勞動者學到了相關知識、技術。政府要加快我縣的農村勞動力轉移,為我縣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一要強化領導,積極發揮組織推動作用。一是健全組織機構:各鎮(區)應幫助有離土創業愿望的勞動力牽線搭橋,提供信息和法律服務;二是搞好宏觀調控。政府要把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作為全面性、戰略性任務,統籌考慮,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提供方便和服務。二要多元推進,拓展勞動力轉移的渠道。一是大力發展名優特新品種和綠色食品,華寶、金昉公司的棉花加工,震洲五題漿、糧油等加工,都需要做大做強,從而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二是大力發展林、牧、漁各業生產,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非種植業轉移,以此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生態環境;三是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引導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三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落實政策措施。縣政府要為我縣勞動力轉移創造寬松的政策環境:一是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向林、牧、漁各業生產所需的資金,金融部門應予以適當照顧;二是對離土創業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予以保護,使其進有增收之田,退有保本之田。
5.發展農業科技,推進現代農業建設
5.1加大對科教興農的投入。一要加大縣財政對農業科技研究推廣的轉移支出。二要鼓勵社會資本進入農科研究推廣,特別是農業產業企業要加大投入,促進自主創新。三要提高農業科技研究推廣人員的待遇水平。
5.2加大農業科技改革力度,創建新型農業科技體系。要建立與市場和農民要求相符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和農業科技體制。
5.3切實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和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加大基層農技所的設備、技術投入,配備更多更好的農業科技推廣人員,重點做好對農戶、農業企業的實地指導工作。同時圍繞推進農村經濟產業化,抓好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作者:潘迎春 單位:中共濱海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