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科技創新助力農村產業經濟發展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是科技,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村產業化發展和經濟變革的重要力量。但受歷史因素、客觀因素和人才因素等的影響,農村科技創新進展緩慢,為此,需構建有利于農村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的支持體系,完善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和農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
關鍵詞:科技創新;農村產業經濟;支持體系;人才培養
農村產業經濟發展要以科技創新作為核心驅動力量。走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道路,不僅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現實選擇。通過科技創新能夠有效地提高農業質量和效益,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培育農村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
(一)科技創新是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不竭動力
科技創新作為一種有效的技術手段,能夠實現生產要素合理利用,極大地提高生產力水平,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同時科技創新也能夠使生產工具變得更為先進,通過生產工具的完善,能夠使勞動生產資料得到更為科學的利用。在科技創新作用下,能夠使農業勞動對象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僅有助于擴展農業資源利用范圍,同時也能夠為農業產業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二)科技創新是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
科技創新在農村產業經濟中的廣泛應用,能夠提升農村產業經濟的整體發展水平。農業科研機構從農業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出發,能夠培養出適合不同消費群體和市場變化的農產品新品種,與傳統農產品品種相比,這些新品種口感更好,能夠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也能夠適應市場出現的新變化,對于延伸產業鏈條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此外,智能溫室技術、節水灌溉技術、農業生產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夠有效地提升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也能夠減輕自然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的損失,有助于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而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
(三)科技創新是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持續保障
當前我國傳統的農村產業發展模式,不僅對自然資源消耗大,而且還容易造成環境污染。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比如,我國農藥、化肥和塑料的使用要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不僅影響農產品的安全質量,對耕地本身也造成危害。因此,必須通過科技創新,轉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立和完善節水節地節能生產體系,依靠科技力量解決農業生產各個領域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通過科技普及進一步提升廣大農民的綜合素質,為實現農村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高素質人力資源[1]。
二、我國農村產業發展中科技創新的現狀
(一)農業科技創新管理與支持體系不完善
首先,農業科技部門與農業管理部門相互獨立,導致在農業科技創新項目立項、農業專業人才培養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等方面存在沖突和矛盾,特別是創新項目的重疊,不僅造成資源的浪費,也影響到科技成果向生產環節轉化。其次,農業科研管理體系內,中央與地方聯系不夠緊密。農業科研管理機構主要分為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二者在管理過程中并不存在上下級關系,而是相互獨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科研成果信息資源的共享,分散了農業科技創新資源。再次,農業科研機構設置不合理。當前,農業科研機構主要集中在省市和國家層面,縣級農業科研機構不僅數量少,而且缺少有實力的科研人才,導致很多科研成果難以在基層推廣。
(二)農業科技創新主體創新能力不足
首先,我國農業科研機構成果還很難適應市場需求。當前我國農業科研機構一般都屬于公益性質,研究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的財政撥款,但是,財政撥款資金有限,對于農業科技創新支持力度不足,嚴重制約了科研工作的開展。很多科研工作者為在最短的時間內結項,而缺乏對課題的深入研究,更不要說對理論及技術的創新發展了。其次,農業科技企業缺乏主觀能動性。當前我國農業科技企業數量還相對較少,很多仍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并沒有形成完善的企業科技創新模式,特別是很多企業管理者對于科技創新重視程度不足,沒有成立專門的科技創新部門,導致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較少,難以為企業發展帶來足夠的利潤,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農業科技創新。
(三)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不足
首先,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分布不合理。當前我國農業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傳統農業研究領域,特別是種植業研究,而這一領域能夠拿到的經費十分有限,在激烈的競爭中造成人才浪費。而在農業法律法規、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農業成果推廣方面卻缺少專業人才[2]。其次,我國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力度不足。當前我國有多所農業類大專院校,但這些院校所培養出來的農業專業人才最終少有進入到農業領域,很多專業人才從事的工作與農業領域無關,造成了大量的農業科技創新人才流失,不利于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四)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運用遲緩首先,農民對于農業科技成果應用積極性不高。由于農業本身屬于弱質產業,農業科技成果在運用過程中需要農民對其了解學習,加大了農民應用科技成果的成本,延長了農業科技創新效益周期,導致很多農民對農業科技成果抱懷疑態度。其次,農民知識文化素質有限。很多農民文化不高,在農業科技成果運用過程中顯然力不從心,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應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再次,推廣渠道過于單一。農業科技成果推廣主要以政府農業部門和科技部門為主,科研單位和農業技術專家很少參與到科技成果推廣之中,在科技成果推廣過程中難以為農民進行專業的講解,不利于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進而限制了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科技創新助力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的優化建議
(一)完善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
產學研融合是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有效方式和動力源泉,因此有必要從農村產業經濟發展實際出發,加強產學研合作創新,充分發揮各主體的優勢,加強各主體間的聯系,實現各個關鍵環節的有序銜接,促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農業科研機構、高校和企業應該在政府主導下構建和完善協調機制,鼓勵各主體實現農業科技創新的良性競爭。以政府為主體搭建產學研合作平臺,激發各個主體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切實保障各方良性互動與發展,切實保障各方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合法權益。要構建和完善產學研各個主體利益分配機制。只有實現利益科學合理的分配,才能夠更好地激發各個主體參與農業科技創新的積極性,通過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落實,確保農業龍頭企業能夠獲得更高的市場占有率,高校能夠獲得更多的科研經費和人才培養環境,農業科研機構能夠獲得更多的科研成果。
(二)健全和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
首先,優化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結構。地方政府要充分重視科技創新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作用和價值,拿出足夠的財政資金向農業科技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創新等重點領域投入,改變傳統的漫天撒網投入方式,要有重點、有步驟、有措施地對農業科技創新投入結構進行優化。同時要完善相應的激勵機制,加大對基礎性農業科技創新研究投入比例,加大對農業基礎性前沿性的財政資金資助比例,以專項資金形式支持農業基礎性重大科技成果創新,通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將有限的財政資金真正地用到農業科技成果創新之中,為農業發展創造出更適合的科技成果,提升農業科技水平[3]。其次,拓展農業科技創新融資渠道。一方面,要對金融機構進行深化改革,通過政策落實和激勵機制完善,充分發揮國有銀行在服務農業科技創新中的作用,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向農業科技創新領域流入,更好地解決農業科技創新資金不足問題,支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的產業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對農村金融環境加以優化,要加大對農村金融環境的整治力度,對于農村地區非法吸儲、高利貸等問題要加大打擊力度,為農業科技創新營造良好的金融環境,同時還要對民間金融市場進行規范,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和制度,合理引導游離于已有制度邊緣的金融行為,讓其成為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融資來源。
(三)加強農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
首先,優化高校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模式。高校要充分重視農業科技人才對于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農村產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價值和作用。要從農村產業發展實際需求出發對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進行優化,既要注重農業科技人才的基礎知識培養,也要引導農業科技人才掌握必要的實踐技能,提升農業科技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同時要積極開設與農村產業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專業,實現農業科技創新與其他交叉學科的融合,為農業科技發展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同時要對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建立“學校+企業+農戶”“大學+試驗站+示范點”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實踐能力。其次,提高農業科技人才待遇。之所以基層難以吸引到優秀的農業科技人才,很大原因在于農業科技人才難以享受其應有的待遇,致使很多農業科技人才難以在基層扎根。因此有必要在條件允許之下向農業科技人才給予一定的福利待遇傾斜和政治待遇傾斜,進一步增強農業科技人才的崗位認同感和從業優越感。同時要制定農業科技人才獎勵措施和辦法,對于農業科技人才的創新成果,要給予一定的獎勵。也要鼓勵農業科技人才以技術入股和項目入股形式與其他經濟實體展開廣泛合作,推動農業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村產業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鸝.全面深化改革視角下振興鄉村經濟的建議研究[J].農業經濟,2019(07):24-26.
[2]李翔,鄧峰.科技創新、產業結構升級與經濟增長[J].科研管理,2019,40(03):87-96.
[3]堯玨,邵法煥,蔣和平.都市農業新產業和新業態的發展模式研究——以青島市為例[J].農業現代化研究,2020(5):78-80.
作者:朱長明 單位:信陽農林學院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