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濟發展質量提升的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對連云港市“十二五”時期的經濟發展質量作出客觀評價,分析其存在的問題,提出要實現“高質發展、后發先至”,需要更加注重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變,聚力創新驅動,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上率先取得突破,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借助“一帶一路”,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關鍵詞:連云港市;經濟發展;發展質量;發展路徑;“十二五”時期
一、“十二五”期間連云港市經濟發展質量狀況
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十二五”期間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按照十八大報告和對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要求,未來連云港要實現“高質發展、后發先至”,需要客觀把握發展實際,實事求是地尋求高質發展路徑。
(一)總體看,連云港市經濟發展質量不斷攀升
2011—2015年,連云港市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呈現出逐年提升的變動趨勢.,“十一五”末的2010年,連云港市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為9.76,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經濟發展質量綜合指數提升到23.96,增長了1.45倍。經濟發展質量的提升催生出一個新的連云港,國際化海港中心城市的雛形乍現,“十三五”發展的基礎更加牢固。
(二)具體看,經濟發展質量的構成要素
經濟發展總量提升,增長的穩定性漸入常態發展區間經濟發展的結果首先體現在經濟總量的提升,2015年連云港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60.64億元,較2010年的1193.31億元增長近一倍,一個可喜的變化是連云港市經濟總量在全省所占比例不斷提高,由2010年的2.88%逐步提高到2015年的3.08%,城鎮化水平達到58.7%,較“十一五”末提高了6.9個百分點。伴隨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出現,“十二五”期間連云港市經濟增長速度平均在11.6%的水平,步入穩定增長區間。工業發展一直是連云港市的短板,但是在“十二五”期間開始發力,在全省的地位逐年提升,工業生產總值占全省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2.24%提高到“十二五”末的2.7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10%提升到3.63%,年均增長0.3%,這種可喜的變化得益于近幾年來連云港市產業強市戰略的推行,也得益于2009年以來江蘇沿海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2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成為帶動就業的重要動力“十二五”期間連云港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效主要體現在:產業效率整體提升,三次產業結構總體優化,高新技術產業取得了突破性發展,年均增長1.16個百分點。從結構優化指數來看,“十二五”末較“十一五”末提高了1.74,第三產業成為帶動就業的重要力量,遠高于農業就業4.8個百分點,高于工業就業4.1個百分點。3發展的有效性增強,發展效率和效益實現雙提高“十二五”期間,效益發展指數提高了3.08,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和行業結構指數實現了雙提升,二三產業表現明顯,第二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規模緩步下降的同時保持勞動生產率高增長,經過“十二五”的發展,第二產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提高了6.22萬元/人,增長了1.1倍;第三產業在規模增長的同時也實現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增長了6.03萬元/人,是“十一五”末的1.48倍。伴隨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三次產業結構系數大幅改善,行業結構總指數提高了123.86%,進一步證實連云港市產業結構調整取得了較好的成效。4發展的開放度提高,實現了對內對外的雙向開放內外開放綜合指數由“十一五”末的1提高到“十二五”末的2.39。對內開放體現為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交易活躍,“十二五”期間增長了0.9倍;對外開放度的提高體現在進出口總額的快速增長,凸顯了連云港市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的重要地位。5發展的創新性增強,創新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創新驅動綜合指數由“十一五”末的0.01提升到“十二五”末的2.62。創新投入的增加是創新能力提高的關鍵,在“十二五”期間,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增長了46.1%,政府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增長了23.3%。投入的增加帶動了產出,表現在每10萬人口專利授權數在2015年達到142.44件/10萬人,較“十一五”末增長了2.97倍。6發展的共享性提高,民生幸福指數得到逐步提高“十二五”末的民生改善綜合指數為5.87,較“十一五”末提高了1.87。民生事關收入水平、就業、消費能力、居住、交通、社會保障、治安等各個方面,“十二五”期間,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418元,增長了6388元;就業能力增強,城鎮登記失業率由2.9%下降到2.1%;居住條件逐步改善,城鄉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6.9m2,增長了29.2%;居民出行便利度提高,順暢連云港建設成效顯著;教育資源的均衡性增強,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提高了2.34個百分點;社會三大保障(保險)覆蓋率96.6%,提高了1.5個百分點;平安連云港逐步顯現,四大事件(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城市交通事故、火災)較“十一五”末減少了31339件,平均每年減少6267件。7發展的可持續性增強,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十二五”期間環保投入持續增加,由“十一五”末的3.78億元增長到15.21億元,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了3.1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和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分別提高2.5和1.54個百分點。環保投入的增加和綠色發展的實施推動生態環境指數由“十一五”末提高到“十二五”末的4.45,發展的可持續性增強。
二、“十二五”時期連云港市經濟發展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橫向相比,連云港市經濟發展質量較低
雖然連云港市經濟發展質量在“十二五”期間有了較大的提升,但是,與省內兄弟市相比,經濟發展質量不夠高,綜合指數僅排在全省第12位,僅為排名第一的揚州市30.6%,差異巨大。分類別來看,經濟增長質量排在全省第12位,結構優化指數第10位,發展效益指數第7位,創新驅動指數第10位,資源環境指數第11位。由于連云港市近5年加大了民生投入力度,因此,民生改善指數排在全省第一位。
(二)經濟綜合實力不強,諸多經濟指標相對滯后
與全省相比,連云港市經濟總量偏低,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232億元,低于蘇南平均水平6142億元,低于蘇中平均水平2457億元,低于蘇北平均水平1152億元。工業經濟是最大短板,連云港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低于蘇北平均水平887家,工業總產值低于蘇北平均水平1832億元。二三產業比重偏低,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彰顯。與全省三次產業結構相比,連云港市農業占比偏高,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占比分別低于全省1.3和6.1個百分點,工業占比低于全省4.4個百分點。產業結構高級化程度遠低于全省水平,也低于蘇北其余4市。綜合來看,連云港市二三產業比重低于全省7.4個百分點,但是這種差距在逐年縮小。
(三)協調發展較弱,城鄉一體化發展壓力較大
連云港市城鄉發展差距較大,二元結構明顯。2015年全市GDP為2160.64億元,其中3縣僅占全市GDP的45.1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擴大,由“十一五”末的8751元擴大到“十二五”末的12950元,導致城鄉居民消費在此期間擴大了2990元。
(四)港產城融合發展有限,功能板塊相對分散
由于缺少統一規劃和執行,盲目擴張是港產城不能更好融合發展的主因。受各板塊建設差異較大、城市交通干道缺乏影響,城市組團集聚規模有限,板塊功能聯系較弱,導致港城支撐融合不足,產業間關聯度不大。目前,連云港港口以通過型海陸聯動功能為主,港城在產業功能上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臨港產業的招商和發展沒有做到港、產、城的融合,產業區功能定位“異化”,過度追求諸如生活區等建設“大而全”,港區之間也缺少錯位與聯動,既沒有發揮港口對城市產業的帶動作用,也沒有體現出城市產業對港口的支撐作用,難以實現“以港興市”目標。
三、提升連云港市經濟發展質量的路徑
(一)聚焦供給側改革,助力經濟穩步增長
2015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定經濟增長,要更加注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未來連云港市經濟要在合理的增長區間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應抓住國家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契機,進一步深化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提供提高經濟發展質量的制度性保障;注重淘汰落后產能、出臺相應的扶持政策,提升有效供給、提高產品質量,從而適應消費升級的需求結構;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推動經濟增長新動力加快形成。
(二)聚力創新驅動,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堅持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不斷推進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全面創新,推動改革與創新互促并進。發揮科技創新引領作用,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充分發揮高新區的創新發展功能,轉換發展動力,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與發展模式。當務之急是要抓好審批制度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服務管理創新,下大力氣為創新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健全協同創新機制,加強區域創新資源整合,集合優質資源與優勢平臺,加快形成科教資源共建共享的機制。營造創新驅動發展良好生態,優化專業服務體系,鼓勵共建創新服務聯盟,加強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建設。主動對接全球創新發展趨勢,注重整合全球創新資源,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發揮連云港市“一帶一路”首要節點城市優勢,促進國際創新資源和創新需求的有效對接。
(三)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
尊重城市發展規律,按照五大統籌要求,加快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切實推行“多規合一”,將十三五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交通發展規劃等相銜接,促進各類規劃協調一致、上下貫通。按照土地集約、產業集群、功能集成的要求,合理布局功能性園區、產業集聚區、生活居住區和生態功能區等,促進形成產城融合的功能布局。有機分離疏港與城市交通,加快完善集約高效的綜合集疏運體系,解決港、城發展的“爭地”困境。強化港產城各自功能定位規劃引導,所有產業項目進入產業園區,城市發揮行政、商務等功能,形成港產城協同發展,相互融合的發展格局。
(四)加快結構調整,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按照“調高、調優、調強”的要求,順應產業“綠色化、精致化、高端化”發展趨勢,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利用“互聯網+”,共育新態產業,積極培養發展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創意經濟、制造經濟等新產業新模式,在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機制上率先取得突破。下一步連云港市深化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是進一步協調三次產業內部比例,提升第三產業比重,重點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按照“傳統產業品牌化、主導產業高端化、新興產業規模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引領化、傳統農業現代化”的思路,突出綠色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在“工業化、信息化與生態化”融合發展中提升產業發展水平。
(五)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青山碧水藍天、綠色低碳循環、宜居宜游宜業、和諧幸福浪漫”的美麗港城。發展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開展生態文化弘揚行動,積極推進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轉型,引導綠色消費和簡約生活。構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堅持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管控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完善生態環境源頭保護制度,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控的工作機制,加快沿東隴海經濟帶外圍生態屏障建設,提高連云港市經濟發展的生態保障水平。
(六)借助“一帶一路”,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加強與“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和地區港口共用、政策共享、園區共建、產業共育。拓展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的開放功能,吸引日韓、中西亞國家及中西部地區的城市和企業,以“區中區”、“園中園”的形式共建園區和產業合作基地。構建區域開放型經濟網絡合作模式,在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資源”的同時,加快具有連云港市特色的開放型經濟網絡構建。
(七)聚焦富民優先,強化共享發展
大力促進就業創業,提高就業質量,支持靈活創業和靈活就業。突出城鄉居民收入,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切實做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逐步縮小城鄉消費和收入差距,促進城鄉收入和消費的均等化。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使城鄉居民獲取更高幸福感。
參考文獻:
[1]朱國軍,張宏遠.新時代連云港市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路徑研究[J].大陸橋視野,2018(4):42-46.
[2]仇燕蘋.連云港市開放型經濟轉型升級的探索研究[J].現代商業,2017(31):84-85.
[3]仇燕蘋,張紀鳳.連云港市開放型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10):90-94.
作者:谷江林 單位:連云港市農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