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研究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從城市圖書館的概念入手,論述城市圖書館在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功能定位,探析目前國內城市圖書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服務建設的典型模式,并對今后城市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發展進行思考。
關鍵詞:城市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模式
2005年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逐步形成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拉開了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大幕;2011年,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公共文化體系建設提出了“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中指出,近年我國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基本建成,但公共文化服務建設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還存在差距,新形勢下應進一步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公民文化權利,這標志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十多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發展,城市圖書館作為公共圖書館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得以蓬勃發展,并積極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形成了一批具地域性、創新性、典型性、推廣性的建設模式,相關理論成果和諸多實踐經驗值得分析、總結和反思。在此背景下,審視和梳理我國城市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現狀、模式及特點,分析其存在的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1城市圖書館的概念及范疇
根據我國城市圖書館的研究現狀,城市圖書館的概念似乎并未統一明確,但目前對其定義及所涉范圍有三種較廣泛的觀點。第一,城市圖書館是城市市立的圖書館,即市級城市內的公共圖書館,關于城市圖書館研究的諸多文獻中皆持此觀點;第二,城市圖書館是指城市轄區內的各級公共圖書館,包括街道社區圖書館、區域級圖書館、市級圖書館三個層次,這一觀點借鑒了國外社會學中社區層級劃分的理論,以程亞男[1]、王世偉[2]為代表;第三,城市圖書館是城市轄區內的各級各類圖書館,李冬來認為,“城市圖書館在地域概念上可以包括人口在10萬以上的小城市,也可以包括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大都市;在圖書館行業層面,則即涵蓋城市所屬的市、區、街道(市屬鄉鎮)、社區等各級公共圖書館、少年兒童圖書館,也可以包括位于城市行政區劃范圍內的高校系統圖書館、科研體系圖書館及其他各種類型的圖書館,如工會、部隊、中小學、企事業單位內部圖書館(室)”[3]。根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基本要求,建立完善“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多層次、全方位的建設與發展,需要各級各類圖書館全力參與,如社區圖書館、企業圖書館、民間圖書館、少兒圖書館等,從這一角度出發,對城市圖書館的概念及其范疇的界定過于狹窄顯然不合適,因此上述三個觀點中,李東來先生的理論闡述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相關理念更為貼切。根據其定義,城市圖書館具有兩大特點:首先,城市圖書館是一個市域范疇的概念,即根據我國城市行政區劃,凡屬于城市轄區內的所有圖書館均屬于城市圖書館的范疇;其次,城市圖書館是一個系統的概念,即以市級圖書館為中心,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各級各類城市轄區內的圖書館形成的整體。
2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功能定位
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主要基礎設施之一。一直以來,在針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下圖書館功能定位的研究文獻中,對省級圖書館、農村圖書館(室)、高校圖書館等的論述較多,而關于城市圖書館的定位研究卻相對缺乏。目前正是我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并深入完善的關鍵階段,同時也是城市圖書館由規模化發展到創新化發展的重要時期,在此背景下,將城市圖書館放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大環境中,研究和反思其功能定位具有重要意義。總的來說,城市圖書館主要是由各地政府管理、資助和支持的,地方性是其基本屬性,區域性是其主要特征,服務地方則是其根本要求,這就決定了城市圖書館是區域內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中堅力量,“面向地方、立足區域、服務市民”應是城市圖書館的第一要務和終極目標。這既取決于城市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天然的功能優勢及特征,同時也決定了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獨特的角色定位。由于城市圖書館是由城市轄區內各級各類圖書館組成的綜合體系,因此分析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角色定位不可一概而論,而需要對不同層級、不同規模、特色各異的圖書館加以區分。2.1市級公共圖書館:市域圖書館中心。城市圖書館是一個市域性的系統概念,其中,市級公共圖書館作為本地區的中心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體系中發揮龍頭作用。指導、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城市圖書館整體建設,是市級公共圖書館的主要功能和基本定位。2.2縣市區館:文化交流中心、地方文獻資源保護與開發中心。在市級公共圖書館指導下的縣市區公共圖書館,首先應積極發揮圖書館“公共文化空間”的功能,成為以讀者需求為導向的文化交流中心,其次是地方文獻資源保護與開發中心,在推動地方文獻資源建設與開發、建立地區特色館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3街道館:信息服務中心。作為信息集散平臺的街道圖書館,應將自身定位為服務當地經濟和社會民眾的信息服務中心,其功能具體包括為政府決策提供決策參考信息、為科研人員提供科研信息服務、為公眾提供公眾生活信息服務等。2.4社區館:文獻保障中心、閱讀推廣中心、社會學習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社區建設不可忽視。社區圖書館應根據自身優勢,成為文獻保障中心、閱讀推廣中心、社會學習中心,并通過上述定位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發揮應有的作用。2.5高校、科研系統圖書館:信息創新中心。高校和科研系統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業性、特色性、創新性為其主要特征。因此,應發揮其資源、人才、創新等諸多優勢,努力成為城市圖書館系統中的信息創新中心。
3城市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建設中的模式與創新經過20多年的建設與發展,城市圖書館在理論研究中積累了豐碩的成果,在建設實踐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城市圖書館作為一個系統體系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在構建過程中形成的是一種市級圖書館為中心的圖書館之間的相互合作關系,并涌現出諸多典型模式。3.1圖書館集群網絡以東莞城市集群圖書館的建設為典型代表,也可稱為“東莞模式”。這一是模式的創建和運營以東莞市圖書館集群化建設為鮮明特征。2002年東莞市提出城市圖書館集群建設的理念并付諸實踐,目前已建有10個分館,100個圖書流動服務站,以“館規范標識,集中管理,同一平臺,凸現特色,共享資源”為特色的地區圖書館網群逐步形成。東莞城市集群圖書館的主要特點:以東莞圖書館為總館,各鎮區圖書館為分館,社區(居委會)圖書館(室)以及流動圖書車位補充,同時吸收企業、學校等其他系統圖書館加入,形成服務全市的地區圖書館網群,即一個中心(城市中心圖書館),兩個方面(鎮區圖書館和院校圖書館),三級結構(中心、鎮區院校、社區基層網點)[4]。集群內各圖書館實現統一采購、集中編目、通借通還;將行政管理變為行業管理,分館作為總館的派出機構,其人員、財務及設備均由總館管理,是比較純粹意義上的總分館服務體系。2005年,東莞圖書館開發出“Interlib圖書館集群網絡管理平臺”,解決了集群化管理的技術難題題,實現了圖書館集群之間完整意義上的業務與資源的整合,是東莞城市集群圖書館的突出特色。3.2中心館制以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的建設為典型代表,也可稱為“上圖模式”,這一模式的創建和運營以上海市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為依據,是特大型城市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創新模式與機制的典型代表。2000年,上海市提出建設特大型城市中心圖書館,2012年上海市一卡通中心圖書館總分館共262家(點),實現了一卡通下的市、區縣、街鎮三級城市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覆蓋。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的主要特點:以上海市圖書館為總館,其他圖書館為分館,縱連區(縣)公共圖書館并實行兩級總分館制;打破行業界限,橫連學校、科研三大系統圖書館并實行聯盟制,各級各類圖書館實行資源共建共享和讀者服務聯盟,形成了比較完備的總分館服務體系。值得一提的是,2003文化部在上海召開部分省市城市圖書館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工作座談會,上海市中心圖書館的一卡通技術及服務模式得以肯定并獲準在全國推廣,10多年來,上海市中心圖書館在服務技術開發、服務模式創新方面一直是國內圖書館界學習的榜樣。3.3聯合圖書館制以佛山市聯合圖書館的建設為典型代表,由佛山市禪城區聯合圖書館發展而來,也可稱為“禪城模式”。這一模式的創建和運營在全國具有“標志性”作用,是公共圖書館創新辦館模式與機制的典型代表。2002年佛山市禪城區聯合圖書館開始興建,目前佛山市聯合圖書館已擁有45家成員館,并保持平均每年5到10家的增長速度,形成了足夠的服務覆蓋能力。佛山市聯合圖書館的主要特點:打破了我國公共圖書館按照行政等級“分灶吃飯”的財政體制,將由市政府管理的佛山市圖書館、禪城區政府負責建設的禪城區圖書館以及由街道投資和運營的街道圖書館聯合起來,由區圖書館集中管理,統一財政、統一服務、并根據街道(鎮)特點確立分館的服務內容和服務功能,逐步實現“一主五分”,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總分館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鋪設城市圖書館區域性服務網絡,即由市圖書館牽頭構建統一的業務管理平臺、在成員館之間實行聯合編目、資源共享、通借通還。3.4圖書館之城以深圳的圖書館之城為典型代表,也可稱為深圖模式。2003年深圳啟動“圖書館之城”創建活動,目前經過評估、驗收通過、達標的圖書館達640家,并制定實現成員館1000家的目標,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深圳圖書館之城的主要特點:以深圳圖書館為中心,以市、區、街道四級公共圖書館網絡為基礎,將深圳建設成為一座沒有邊界的圖書館網絡,是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服務遍布全城,服務全民。其中,深圖研發的“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硬件設置遍布深圳大街小巷,服務觸角延伸至各個街區,是深圳圖書館之城獨特的創新服務方式,可供借鑒。3.5其他典型模式。以蘇州市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為典型代表,稱為“蘇圖模式”主要特點:采取自下而上的委托關系,在沒有政府行政推動下由蘇州圖書館與有意向、有投入、有保障、有需求的區政府、街道采用協議方式展開,分館依需求而產生利用效益,以保障后續發展。以浙江嘉興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為典型代表,稱為“嘉興模式”,主要特點:政府主導,整體規劃;三級投入,集中管理;資源共享,服務創新。以杭州市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為典型代表,稱為“杭圖模式”,主要特點:建立城鄉覆蓋、四級一體,逐級管理的服務網絡體制,杭州圖書館與個成員館簽訂合同,實行統一技術平臺,圖書統一分類、編目,統一借閱制度等,中心館對分館業務進行業務培訓和指導,但不干涉分館管理。3.6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十二五”期間,我國開啟了“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項目)創建工作”,分析發現,示范區在選擇上體現三個方面的顯著特點:首先,以地級市作為主要地域單元;其次,以中西部中小型城市為創建重點;最后,要求入選地區結合當地實際、在滿足群眾基本文化需求基礎上探索出實際示范經驗,充分發揮典型帶頭作用,為同類地區提供借鑒。目前,三批示范區(項目)皆已順利開展,共約90個城市、180個區參與其中,極大的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深入發展。其中,以“館點線制”為特點的寶雞模式,是西部城市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的典型經驗;以“圖書館+”為特點的銅陵模式,作為國內首個公共圖書館、書店、高校圖書館服務綜合體,是中部城市構建城市圖書館服務體系的創新探索。
4結論與展望
綜上所述,各地城市圖書館在參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過程中,有著諸多創新舉措和成功模式,值得推廣借鑒:首先,縱觀上述典型模式的成功經驗,如東莞城市集群圖書館、佛山的聯合圖書館、深圳的圖書館之城,皆以城市文化標志建設為有利契機,緊緊抓住本地區新館建設的良好機遇,順利開展城市圖書館的構建之路。因此,城市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和發展,離不開政府重視、政策支持、資金投入以及理念創新。其次,推進圖書館地方立法工作,健全相關法規,將其作為圖書館實踐工作的指導和準則。實踐證明,上述典型模式的出現,皆有強有力法律法規的指導和推動,如2002年《東莞市圖書館新館建設與發展規劃綱要(2002—2012)》,明確提出構建與東莞城市建設相適應的地區圖書館網絡形態,同年《佛山市禪城區建設文化名城實施意見(2003—2010)》,確定提出實施“禪城區聯合圖書館”建設工程。再次,實現城市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的全覆蓋,需打破行政管理體制對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束縛,如東莞圖書館的集群網絡,作為純粹意義上的總分館制,其成功取決于東莞市特殊的市區(鎮)二級管理體制。因此必須強化市級圖書館“合法領導”的地位,使其成為全市各級各類圖書館的管理中樞和技術中心;必須大力發展街道和社區圖書館建設,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措施,積極爭取街道和社區的支持;必須重視高校和科研系統圖書館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加強不同類型圖書館之間的互助合作、優勢互補在此基礎上,整合城市圖書館的所有資源,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布局合理、資源共享的城市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最后,由地域分布來看,目前城市圖書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突出典型主要集中于東南沿海、長三角等地區,這些地區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圖書館事業發展相對成熟,其模式的成功構建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各地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差異,城市圖書館發展的不平衡性,所以這些地區的經驗模式并不具備普遍適應性,特別是對西部欠發達地區更是如此。總之,城市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公共圖書館以公益性、均等性為主要特征,高校圖書館、科研系統圖書館以專業性、特色性、創新性為主要特征,社區圖書館、街道圖書館則以普惠性為主要特征。隨著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深入發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區(項目)的持續推進,對于包括濟寧市在內的國內為數眾多的中小型城市圖書館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一方面,有諸多各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和示范經驗可供借鑒、參考和學習;另一方面,在學習和借鑒的同時應不忘總結和反思,因地制宜、因館制宜、積極創新,最終探索出一條適合本地區實際情況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程亞男.城市化發展與城市圖書館發展戰略[J].圖書館,1996,(4)14-16,57.
[2]王世偉.關于特大型城市圖書館頂層設計的思考[J].圖書館建設,2007,(5):6-8.
[3]李東來,等.城市圖書館集群化管理研究與實踐[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今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5:5.
[4]馮玲,等.城市圖書館集群管理的路徑選擇與實現方式———以東莞圖書館總分館為例[J].圖書館建設,2007,(3):3-8.
作者:張瑩瑩 單位:濟寧學院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