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數民族地區鄉鎮公共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石柱縣鄉鎮公共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雖然該縣開展群眾公共文化活動的硬件設施已基本具備,但群眾的公共文化生活還不豐富,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不少基層領導對鄉鎮公共文化的作用缺乏認識
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與現行的考核機制有關。GDP的地位壓倒一切,這一指揮棒引領基層領導拼命抓經濟建設,而忽略其他。二是錯誤地認為鄉鎮公共文化是消費品。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不能塑政績,不能當飯吃”思想,認為只投資不賺錢,是費力不見成效的事情,所以對之只是應付而已。
(二)活動場所小,設施設備陳舊落后
一是活動場所小。目前,鄉鎮公共文化場所多為綜合文化站和農村書屋。不少鄉鎮文化建設這一塊在鄉鎮經濟社會發展中沒有納入重點,有的很久才開展一次活動,活動場所面積很小,有的已經挪作他用,比如堆放雜物,門上只有一個標簽而已。二是設施設備陳舊落后。目前,各鄉鎮開展公共文化活動的設施設備有的來源于縣城一些單位的淘汰產品,有的因為購置年代長已經陳舊,不能使用或者用起來效果很差,滿足不了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三)鄉鎮文化站工作人員素質差,業務能力弱
一是他們素質普遍較差。不少鄉鎮公共文化的定位是閑職,基層領導舍不得在這個崗位上配備高素質人才,一般把沒有什么真實本領的人派到這個崗位充數。二是他們業務能力弱。大都占著編制干自己的私事,樂得清閑。他們的主要工作是上面要來檢查時打掃一下衛生,做做樣子。
(四)本土文化資源的發掘和轉化不夠
一是本土人文、歷史資源發掘整理和宣傳力度不夠。石柱始建于唐武德二年,擁有近1400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其間歷經600多年土司制,有巾幗英雄秦良玉的英雄事跡。歷史跨度大,傳說故事多。石柱是土家族的聚居地,有特別的風俗。全縣幅員3012.51km2,54萬人口中以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占72%,有著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風俗特征,比如石柱有“哭嫁”的風俗,是其他地方沒有的。人文、歷史資源豐富,在這方面有許多工作可以做。二是沒有將本土文化資源進行有效轉化。石柱背靠武陵山區,處于浩浩長江、渝鄂邊塞、巴楚文化結合部,承山繼水,山地文化與江河文化、歷史文化與現代文化、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兼收并蓄。如何將這些文化資源轉化為生產力,產生經濟效益,是值得各位公共文化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五)鄉鎮公共文化發展經費投入不足
有的鄉鎮會象征性地撥一點可憐的經費,但杯水車薪,基本派不上什么用場。而有的鄉鎮更惱火,釜底抽薪,十分有限的一點文化事業經費被挪作他用,這項工作也就陷于癱瘓之中。
二、石柱縣鄉鎮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舉措
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需要和諧發展,要想實現鄉鎮文化建設的繁榮興旺,可以從如下四個方面努力:
(一)在認識上打個翻身仗,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
鄉村這片廣闊的天地一是要充分認識到鄉鎮公共文化事業是振興群眾精氣神的有力武器。廣大人民群眾需要文化生活,它是其現實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他們的精神支柱。如果不在精氣神上提振他們,他們沒有克服困難、迎難而上的勇氣,他們就不可能徹底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二是先進文化不去占領陣地,腐朽落后的文化就必然會去占領它。要端正認識,抓文化也就是抓發展、抓未來,如果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去占領鄉村這個廣闊的天地,腐朽落后的文化就必然會去占領它。而一旦后者得逞,就會給社會和諧帶來嚴重危害。因此,各位基層領導及各位鄉鎮公共文化工作者要高度重視這個問題。
(二)保障經費投入和鄉鎮文化用地,更新設施設備
一是完善經費投入機制。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家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的政策,結合地方實際,在鄉鎮文化金融、稅收等方面進一步研究落實文化優惠政策。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鄉鎮公共文化經費投入機制,加大財政常態性保障力度和落實文化專項資金補貼。多渠道吸引外來資本投入,鼓勵社會力量投資鄉鎮公益性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探索鄉鎮文化發展的新模式,確保每年度對鄉鎮文化事業的投入不少于財政預算支出的5%,保障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正常運轉和開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活動的經費所需。二是把鄉鎮公共文化建設管理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的考核目標。三是保障鄉鎮文化用地和更新設施設備。要將公共文化場所及設施納入城鎮建設規劃之中,充分考慮當地民眾文化生活的需要,留足活動場所。利用專項資金每年添置一些設施設備。
(三)打造鄉鎮文化品牌,保護傳承地方優秀文化
一是打造鄉鎮文化品牌。優秀土家文化是不可復制的無形資產,是土家百姓的根基和靈魂。巾幗英雄秦良玉的太保祠名震石柱;“玉帶河之夜”是石柱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在群眾中已經扎下了根;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經典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已經唱響大江南北。這些文化品牌要繼續傳承下去,在各鄉鎮也要匯集力量打造文化品牌,把這個作為鄉鎮文化工作人員的主攻方向。比如,黃水鎮、冷水鎮的“苦文化”,悅來鎮以辣椒產業為代表的“辣文化”等,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都可以打造成鄉鎮公共文化品牌。二是保護傳承地方優秀文化。開發利用優秀文化遺產是一項復雜、艱巨、長期的系統工程,地方政府要做好長期和短期規劃,在宏觀上進行掌控,制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和強有力的保障措施,確保地方優秀文化的保護傳承工作落到實處。特別是要處理好城鎮化與優秀文化遺產的關系,避免舊城鎮改造建設中破壞優秀地方文化遺產的不良現象。
(四)培養鄉鎮公共文化人才,組織開展好各種群眾文化活動
一是多渠道培養鄉鎮公共文化人才。首先,加強現有鄉鎮公共文化人才的培訓。這部分人有基層公共文化工作的實戰經驗,如果在知識水平上進一步提高,可以成為這支隊伍的中堅力量。可以通過定期不定期的學習培訓,邀請本行業的專家學者講課,逐步提升他們的素質。其次,采取各種措施吸引優秀文化人才進入公共文化服務領域。高校畢業生中不乏愛好文藝的各類人才,鼓勵他們到基層鍛煉,從事公共文化工作。再次,創新人才開發管理模式。圍繞重大項目、重大活動和重要工作,向社會廣集優秀的文化策劃人才、組織人才和市場運作人才。最后,從中小學生中培養鄉鎮公共文化人才。文化與教育部門要聯系協作,組織編寫本土優秀文化教材,開辦本土文化傳承講習班。從中小學生抓起,培養本土文藝優秀人才,讓這支隊伍后繼有人。二是組織開展好各種群眾文化活動。首先,借開辦“辣椒節”、“黃連苦文化節”等機會,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文化活動,豐富群眾公共文化生活。其次,壩壩舞是展現群眾公共文化的舞臺,要注意其領軍人物的合理引導。最后,各種業余文化活動隊是群眾自得其樂的地方,作為政府文化行政主管部門,給他們提供方便和支持,營造氛圍,搭建平臺,發揮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他們的智慧得以充分展現。
作者:歐小蓉 單位:重慶市石柱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