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公共文化建設推動文旅融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19年6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對河南省周口市和濟源市進行了專項調研,通過實地調研兩地如何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效能、如何更好地融入文旅產業發展、如何推進“廁所革命”的方法和康養產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情況,總結了兩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概況,歸納了兩地在推動文旅融合方面的做法。文章以此為基礎,針對公共文化建設工作助推文旅融合事業提出了問題和思考。
關鍵詞:公共文化建設;文旅融合;“廁所革命”
文旅融合是黨中央、國務院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省委書記王國生對河南省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寄予厚望,并下達重要指示,要求全省各地市做好貫徹落實,加快文旅融合步伐,針對新形勢、新問題,探討發現新路徑,搶抓機遇,強化措施,打造文旅亮麗名片,為中原更加出彩做出貢獻。
1周口市、濟源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概況
1.1兩地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比較完善
周口市市縣兩級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已全部建成,西華縣、沈丘縣、川匯區等縣市區新建的文化藝術中心也陸續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區內建有8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示范點,并在各鄉鎮建成綜合文化站176個,達標率在88%以上。其中,扶溝縣崔橋鎮綜合文化站開設的“學雷鋒崔橋好人館”是全國第一家鄉鎮學雷鋒好人館,引領了當地社會風氣,發揮了文化陣地德育教育的作用。統計數據顯示,周口市4,088個行政村的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成達標3,586個,在建131個,總達標率87.7%,總建成率96.8%。濟源市則借創建第三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的契機,持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濟源城區新建“城市書房”5座,16個鎮(街道)的文化站全部達標,完成了圖書館和文化館分館建設任務,543個村(居、社區)全部設置了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鎮、村級共享工程基點、文化服務點、農家書屋、廣播電視村村通覆蓋率均達到100%。
1.2兩地公共文化產品較為豐富
周口市每三年舉辦一次全市小戲、小品(曲藝)大賽,連續多年承辦河南省小戲小品大賽,其中《黎明小城》《幫扶情》兩項作品獲得了第十三屆河南省群星獎小戲小品(曲藝)大賽一等獎。全市共有市級文藝院團1個,縣級文藝院團9個,已注冊民營文藝團體資格并常年演出的民營院團有56個。這些院團積極開展送戲下鄉、舞臺藝術送基層、中原文化大舞臺、“文藝輕騎兵”新春走基層、戲曲進校園等公共文化服務活動,每年演出近3,000場,受眾人次近800萬。全市擁有60個各級非遺項目,包括傳統戲曲、音樂、技藝、曲藝、雜技、體育等,其中周家口剪紙和遠長木板年畫、劉氏糖畫制作、漁鼓道情等項目深受群眾歡迎。群眾自發開展各類文體活動的積極性較強,各縣(市、區)群眾以文化站、文化中心為平臺,開展廣場舞、扭秧歌、卡拉OK、籃球比賽等文體活動,形成了城鄉互動、鄉村聯動、群眾自發參與的文化活動新格局。濟源市制定《濟源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目錄》,公布了市、鎮、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和特色文化活動,保證市民四季有活動,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以“百姓文化濟源云”為平臺,整合文化場館、文化活動、文化直播、文化培訓等資源,通過“百姓點單”功能對接百姓需求、增強服務供給,通過“在線交易”模塊促進文化消費,為廣大群眾提供更為精準優質的文化服務和產品。全市組建了30多支“紅色文藝輕騎兵”隊伍,深入基層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推動群眾文化活動覆蓋全市、貫穿全年。代表性的文化活動有迎春音樂會、“新時代愚公移山精神”系列文藝活動、中秋誦讀詩會、迎國慶合唱比賽、“梨園迎春”戲曲展演、小戲折子戲大賽、群星獎舞蹈大賽、老年文化藝術節等。
1.3兩地旅游“公廁革命”扎實推進
周口市將公廁建設納入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標準中,要求2015年至2018年建設完成旅游公廁38座,其中新建24座,改建14座,現已全部按照標準建設完工并投入使用,基本實現了主要旅游景區、旅游沿線、鄉村旅游點、休閑觀光園區等旅游公廁數量充足、干凈衛生,并計劃在2019年新建旅游公廁11座。濟源市目前共有旅游公廁300余座,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服務區、車站等交通集散點、旅游餐館、旅游娛樂場所、城市游憩街區、大型商圈、城市重點公共文化活動場所、鄉村旅游點、旅游景區、旅游驛站等旅游接待場所,基本上滿足了市民和游客的使用需求。
2兩地在推動文旅融合方面的做法
2.1深挖文化資源稟賦,發展特色旅游
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文化和旅游產業整合較早。周口市相關部門按照“滿城文化半城水,內聯外通達江海”的發展戰略,編制了《周口市全域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建成了淮陽縣太昊伏羲陵文化生態旅游區、周口關帝廟、扶溝縣吉鴻昌將軍紀念館、項城市袁寨古民居(含水寨袁宅)、商水縣葉氏莊園、西華縣女媧城等國家3A級以上文化旅游景區。2019年,周口市擬開工建設文化旅游項目2個,分別是周家渡口歷史文化區、女媧城游客服務中心,總投資20.2億元,擬招商簽約旅游項目7個,有淮陽縣雜技文化產業園項目、淮陽縣古城改造暨文旅小鎮建設項目、博群五星級酒店項目、淮陽龍都大觀園項目、中原伏羲燈彩文創園項目、《易經》太極水鎮建設項目等,擬簽約金額291.6億元。
濟源市依托獨有的“一山一水一精神”文化旅游資源進行了高標準規劃建設,全力打造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精心挖掘道文化、愚公文化,謀劃建設了總投資110億元的項目,涵蓋休閑觀光、特色文化、餐飲購物、老街民宿、研學基地、浸入式夜游體驗等多種新型文旅融合發展業態。濟源市有關部門以清廉文化和黃河濟水文化研究為重點,為做好生態和城市雙修工程,投資50余億元,啟動了33個公園游園建設項目,實施古泉復涌、河道修復、重點文物保護、特色小鎮建設、濟瀆古廟會恢復等工作,打造濟源城市的會客廳、全域旅游的新地標,除此之外還以愚公移山新干部學院建設為龍頭,大力推進愚公移山精神紅色教育基地、展覽館、產業園區建設,打造能滿足黨員干部、學生、旅居人群等各群體需求的研學之都。
2.2開展文化活動,豐富景區人文內涵
周口市已經連續舉辦十屆的淮陽二月二廟會已成為全國聞名的文化旅游品牌,其他知名的品牌還有淮陽“荷花節”的廉文化展,淮陽“西瓜節”、西華縣“桃花節”的文藝演出,太昊陵景區舉辦的明太祖朱元璋祭祖儀式,重陽菊展暨周口市第六屆盆景精品展,關帝廟景區的周家口木版年畫陳列展覽,古戲樓戲劇演出等。自2017年起,濟源市將每年的6月11日定為愚公移山精神紀念日,持續廣泛開展愚公移山精神文獻大型誦讀,愚公移山精神歌曲、戲曲、話劇、舞劇、交響樂創作等活動,繼而推出“傳奇”系列民俗節慶演藝活動。王屋山景區深挖道文化、黃帝祭天文化,打出“祈福天壇頂,拜千年太歲”的文化口號,推出《黃帝祭天》等演繹活動。五龍口景區圍繞獼猴大做“西游”文章,推出西游仙魔團、猴王爭霸、猴王百果宴等系列活動,多次登上各大媒體頭條。
2.3整合公共資源,推動文化場館旅游
周口市擬于2019年在周口東區的千秋湖附近建設青少年活動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科技館、新的周口市文化藝術中心、周口市文化館(民俗展示館)、周口市圖書館、周口市美術館、周口市非遺展示館、周口市文學藝術院、周口市城市規劃館。這些地標性文化場館建成后將成為一個個城市坐標,吸引市民和外地游客前去游玩與學習。濟源市對現有文化館進行了整修,增設非遺展示廳、萬象撲克展廳、盧仝煎茶技藝展示室等面向市民和游客開放的文化展廳,新增城市觀光巴士2條,并對市民和游客免費開放,便捷的交通串聯了濟瀆廟、古軹生態園、愚公移山精神展覽館、科技館、圖書館、博物館等主要文化場所。濟源市文化部門還鼓勵各劇團不斷充實愚公大劇院兒童劇、舞臺劇、話劇、戲劇、打擊樂表演等各類演藝節目,讓市民游客共享文化大餐。
2.4拓展公共文化空間,服務城區旅游
濟源市創新“政府+企業”的城市書房共建模式,由政府制定專門的建設標準并進行資金獎補,由企業對場地進行完善并負責后期的管理服務。例如:以圖書出版、倉儲、銷售為主業的河南布克思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通過與實體店面合作,打造了兒童書房、學生書房、教師書房、家庭書房、黨員書屋等閱讀空間。此類公共文化產品拓寬了公共文化的產業鏈條,為公共文化與文旅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濟源市現已以此模式建成城市書房5座、圖書漂流站10個,并免費開放給市民和游客。周口市區則建成了8個24小時自助圖書館示范點,均配有紙質圖書2,000余冊,并設置了電子圖書期刊借閱機,每月自動更新。全市各處的智慧圖書館每天早上6:00至晚上24:00開放,讓市民和游客都可以充分享受到便捷的閱讀服務。
2.5完善基層文化設施,服務鄉村旅游
周口市淮陽縣城關回族鎮、淮陽縣從莊行政村、沈丘縣北城辦事處蘇樓村和鄲城縣巴集鄉段寨村不斷完善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服務鄉村旅游,推動了集農業觀光、休閑娛樂和采摘體驗等于一體的鄉村旅游向休閑度假游轉型發展,被省文旅廳評為河南省鄉村旅游特色鎮(村)。在濟源市的基層文化設施中,大峪鎮王莊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共享書屋每天都可以見到村民和游客閱讀交流的場景,承留鎮花石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文體廣場經常會舉行村民和短途游客的籃球比賽或趣味運動會,邵原鎮黃楝樹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文娛活動室經常會成為附近游客的娛樂歇腳處,吹拉彈唱別有風味。
3公共文化建設助推文旅融合的問題和思考
筆者在兩地調研的過程中,總結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務工作中好的做法,也發現了其存在的問題。
3.1存在的問題
3.1.1頂層設計需要進一步完善。文旅事業融合的相關政策目前還停留在宏觀層面,具體可供鄉鎮公共文化建設利用的政策較少,公共文化服務和旅游行業發展的政策銜接得不夠緊密,缺少整體規劃。
3.1.2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足。文化資源的旅游作用開發工作仍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文化事業與文旅產業開發的良性互動局面。例如:淮陽太昊陵景區雖然有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光環”,卻因豐富厚重的文化內涵體現不足、景區空間缺乏縱深,致使其仍然擺脫不了廟會舉辦期間游客逗留期短的窘境。另外,兩地省級和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特色文化村的旅游產業也存在功能挖掘不足的問題。
3.1.3公共文化設施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兩地部分公共文化設施功能不完善、設施建設基礎薄弱的問題依然存在。部分鄉村的公共文化設施不達標,尤其是缺乏管理人員的問題、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有設施無服務的現象還很普遍。
3.1.4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專業人才匱乏。文化與旅游事業融合發展還受到人才匱乏等因素的制約,目前河南省亟需一批文化藝術基礎扎實,具有藝術創新能力,懂市場、敢開拓、會管理的文化旅游經營人才來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3.2解決問題的幾點思
考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有關部門要在明確公共文化服務在旅游產業發展中定位的基礎上,強化頂層設計、加強資源整合、完善服務設施、強化人才隊伍,切實以公共文化建設工作推動文化和旅游業的融合發展。
3.2.1明確定位。經過對兩市的實地調研,筆者初步認為公共文化建設和旅游業有三個層面的關系:①公共文化對旅游業的保障功能。一方面,公共文化建設可以塑造城市和旅游景區的文化形象,如濟源市的愚公移山精神、道家文化,周口市的農耕文化、姓氏文化,淮陽縣的伏羲文化,鹿邑縣的老子文化等。另一方面,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可以為旅游景區提供實實在在的公共服務,如淮陽縣太昊陵景區的周末文化活動,關帝廟景區不定期開展的公益戲曲演出等均由公共文化機構牽頭或組織。②公共文化建設對旅游業的補充作用。有關部門可以通過公共文化建設打造出供游客和市民休閑的公共空間,如各地的城市書房、書咖、閱讀茶社等,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品位和游客的游覽體驗。③公共文化場館自身具有旅游屬性。以周口市體育中心為例,其作為窗口單位,在開放期間的日均接待人次達10,000以上,現已成為游客來周口必看的基礎設施景點之一,中心配有完善的住宿、餐飲、休閑娛樂等設施,為體育旅游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2.2強化頂層設計。河南省旅游資源豐富,歷史文化遺存燦若星河,紅色文化景點星羅棋布,各地民俗文化異彩紛呈。各地各部門應從歷史人文角度深挖提煉本地特有的文化資源,通過公共文化設施和文化產品塑造本地核心文化形象和特色旅游品牌。如鹿邑、洛陽、三門峽的老子文化,淮陽伏羲文化,新鄭黃帝文化,濟源和西華的女媧文化等始祖文化,濟源、蘭考、林州等地的時代精神文化及各地以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為主體的民俗文化等。當地文化和旅游部門應做好規劃整合工作,打造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旅游線路,形成點、線、面布局合理、文化特征突出的特色旅游帶。
3.2.3加強資源整合。各地應將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納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結合居民區和旅游區的分布情況,同時考慮當地人口規模和游客流量,按照合理配置、規模適當、功能集合的原則規劃建設各類公共文化和旅游設施,在繼續提升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水平的同時,將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建設和服務標準同旅游公共服務有機銜接,參考國家和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示范項目、城市旅游服務中心、全域旅游服務中心等優秀案例,促進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務的一體化。有關部門應推動重點旅游區域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重點旅游鄉鎮的公共文化服務站與旅游咨詢中心、旅游休閑等設施的統籌建設與合并運營,整合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與鄉村旅游公共服務。各地應在引導公共文化機構服務當地居民的同時,進行針對游客的文化服務,推動城市書房、特色圖書館以及流動公共文化服務站等設施進景區、群眾文化活動和文化志愿服務進景區。
3.2.4創新體制機制。各地有關部門要結合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重點任務,推動文旅融合,提升服務效能。具體做法包括:一是上級機構在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工作中要融入旅游發展規劃,整合現有資源建設公共文化旅游服務平臺,為群眾和游客提供便利的文化和旅游服務。二是各圖書館、文化館在總分館制建設過程中,應進一步強化自身的旅游屬性,并將其公共文化服務職能更多地下沉到各個分館和服務點,既能發揮公共場所的旅游功能,又能為居民和游客就近享受文化服務提供便利。三是在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方面,各地文化旅游部門應合理引導各級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和旅游景區深度合作,召集景區管理人員共同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管理和決策部署,鼓勵景區通過捐助、合作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建設,鼓勵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在景區設立分館、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等。
3.2.5強化保障。具體做法包括:一是上級機構應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文旅融合試點(或示范區)建設,鼓勵各地結合本地實際,先行先試,探索文旅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二是各級財政應設立文旅融合發展專項資金,支持和鼓勵各地整合資源,打造融合發展新模式。三是有關部門應培養一批懂文化、懂旅游、懂市場,提升全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務的科學化和標準化水平。
參考文獻:
[1]范周.文旅融合,城市發展新動能[N].中國文化報,2019-01-21(03).
[2]喬麗.大力推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思考[J].改革與戰略,2015(3):144-146.
[3]丁春文.文旅融合背景下地方旅游文化的挖掘:以浙江省為例[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9(3):32-35.
[4]熊正賢.文旅融合的特征分析與實踐路徑研究:以重慶涪陵為例[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7(3):39-40.
作者:李茜 單位:河南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