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千與千尋中的日本文化解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本文以日語教學為目的,從動畫電影《千與千尋》的人物設計、場景以及故事情節等視角解析這部經典電影中的神隱文化、龍文化、泛神論、蛙文化、言靈信仰等日本文化,以期對日語學習者在日語以及日本文化的學習方面有所幫助。
[關鍵詞]《千與千尋》;日本文化;日語教學
一、《千與千尋》概要
電影的主人公是10歲的小女孩千尋。千尋一家在搬去新家的路上迷路,并誤入八百萬眾神居住的街道。千尋的父母因吃了神的食物變成了豬。千尋在白龍等朋友的幫助下,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憑借自己的努力讓自己和父母平安回到現實世界。
二、人物設計中的日本文化
關于人物設計,本文將通過對主人公千尋、白龍、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形形色色的神以及浴場中的蛙人等人物的分析,探討其中的日本文化。
(一)千尋與神隱
首先分析主人公為什么要設計為10歲的小女孩。主人公要設計為10歲的少女的原因和接下來的故事情節關系非常緊密。因為要通過“神隠し”(神隱)把現實和虛幻連接起來。神隱即被神隱藏,去向不明的意思。在日本民間相信有時候孩子會被神藏起來。被神藏起來的孩子會突然失蹤,怎么都找不到,兩三天后又會突然回家。也就是說被藏起來的幾乎都是小孩子。這也是千尋的父母一進入神界就變成了豬,而返回現實世界后對在神界發生的事情渾然不知的原因。接下來分析另一主人公白龍。白龍在電影里被叫作“白”,平時是一個和千尋年齡相仿的小男孩,能變成白龍。但他其實是琥珀川的河神,因為人類建造住宅填埋了琥珀川,河神失去了住所,為了學習法術做了“湯ばば”(湯婆婆,電影中“油屋”也就是浴場的管理者)的弟子。因為白龍可以化身為龍,接下來本文將分析本動畫電影中的日本龍。
(二)從白龍看日本的龍
日本的龍源自中國。在中國,龍是與水有關的神物,是人們想象出來的、有神奇力量的動物。龍一開始并沒有統一的形象。東漢學者王符總結的龍的形象是認可度最高的。王符總結的龍有蛇的身體、駱駝的頭、兔子的眼睛、鹿的角、牛的耳朵、有魚鱗、鷹爪、虎掌、人可以騎,能飛上天,也能在水里游。日本的龍文化也是在東漢時期由中國傳入的。電影中的“白”之所以可以化身為白龍,是因為他是河神,是與水有關又具有一定法力的神,在電影中白龍在浴場的地位也非常高,能力很強,這一點和中國的龍很相似。從長相上看,白龍的身體也是蛇,并且有爪子,說明《千與千尋》中的龍受中國龍的影響很大。但是也有與中國龍不同的地方,比如說電影中龍的頭部整體看起來像狐貍的頭部(也有人說看起來像狼),因為日本文化中,狐貍是有靈性的動物,是神靈的使者,所以在日本的神社,到處可見狐貍的雕像。電影中的日本龍雖然不像中國的龍頭那么復雜,但依然能看出有中國龍的影子,在中國龍的基礎上加入了日本元素。
(三)八百萬眾神
八百萬眾神是來“油屋”(浴場)消除疲勞的各路神仙。日本有句俗語叫作:“一粒米上有七個神靈”,用來比喻神明無處不在,即日本的泛神論,也叫萬物有靈論,是大和民族自然崇拜的一種表現。因此在這部動畫電影中,來“油屋”(浴場)泡澡消除疲勞的眾神才叫“八百萬眾神”。八百萬眾神形態多樣,外貌千變萬化,但皆源自自然界的某一事物。比如:“蘿卜大神”(オシラ様),外表是一個白蘿卜,在電梯里偶遇人類千尋,表現得很淡定,并且還用身體擋住千尋,幫她躲過了蛙人的追查,并替玲(リン)把千尋送到了湯婆婆處,是一位非常和善的神。“蘿卜大神”(オシラ様)是日本的農業神之一,流傳在日本東北地區;“春日神”,戴著春日大社的面具;“牛鬼神”(ウシオニ),長著鹿角的鬼;“大鳥神”(オオトリ様),一群還沒有出殼的小雞,在影片中擠在一個大浴池里泡澡。這里重點解析一下“腐神”(オクサレ神)。腐神渾身被淤泥覆蓋,散發著惡臭,所到之處都會被污染,連玲手里的飯都會被熏得冒黑煙了。但洗完澡,把身體里的垃圾都清理干凈以后還原了河神的本來面目。在這里不得不提的是,河神入浴的場景與日本人平時的入浴習慣完全不同。日本人在進浴池前一定是先把身體洗干凈的。泡澡的重點在于泡,通過泡來消除身心的疲勞。也許這里腐神身上的“臟”并不是具體的臟東西,而是河流被人類污染后,身心俱疲的外在表現,洗不掉,所以才會帶著渾身污垢直接入浴。
(四)蛙人
電影中浴場的員工幾乎都是蛙人。在日本古代就流傳著這樣的傳說:有種動物,不管離開居住的水池多遠,都能靠本能找回來。所以人們便把這種動物叫“蛙”了。日語中“蛙”和“帰”諧音,都讀“カエル”(kaeru)。所以“カエル(kaeru)”有錢財回來、平安歸來、招回福氣、時來運轉、好運回來、失物復得等象征意義,因此,在日本人們把“蛙”作為吉祥物來佩戴,日本的很多旅游景點都賣青蛙圖案或者青蛙形狀的護身符。影片中的湯婆婆是個守財奴,所以她的員工都是蛙人,應該是取“招財”之意。
三、舞臺背景中的日本文化
《千與千尋》的舞臺是由湯婆婆經營的油屋,即浴池,是供眾神休息、消除疲勞的公共浴池。日本的公共浴池源于6世紀寺廟的“浴堂”。公共浴池對于日本人,與其說是清洗身體的地方,不如說是轉換心情,進行精神放松的地方,后來甚至發展成為一種社交場所,數量繁多,種類各異,曾經盛極一時。所以在日本至今仍有入浴禮儀。在公共浴池里面不可以用香皂等清洗劑、不能大聲喧嘩等;即使是在自己家里,入浴的順序也是有長幼尊卑之分的。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浴室增多,昭和40年開始公共浴池數量逐漸減少。
四、故事情節中的日本文化
(一)言靈信仰
電影名《千與千尋》中的“千”和“千尋”是同一人物。湯婆婆通過拿走名字來操縱他人。白龍就是因為被湯婆婆拿走了名字,忘記了自己的真正身份而化身為白龍給湯婆婆工作的,而他自己也以為自己就是一條龍。在千尋的提醒下,白龍想起了自己“賑早見琥珀主”的真名,龍的樣子就消失了。“千尋”在被湯婆婆拿掉名字中的“尋”字后,很快也忘記了自己叫“千尋”,再被問到叫什么名字時,只記得“千”這個名字了。但白龍在把衣服給“千”的時候,告訴她湯婆婆通過名字操縱別人,并在衣服中夾了一張寫有千尋名字的字條,囑咐“千”記住自己的真名是“千尋”。這一情節的設計是以日本的“言靈信仰”為背景的。“言靈信仰”也叫“語言崇拜”,認為語言具有魔力,是人和神之間的紐帶。因此日本古代就有專門向神祈禱的“祝詞”。日本古代歌謠也是從古代祭祀活動中誕生的。“姓名崇拜”也屬于語言崇拜的一種。在《千與千尋》這部電影里面,姓名代表了真實世界的記憶,是每個在浴場的人真實身份的載體。所以浴場的人要想回到現實世界就必須記住自己在現實世界的名字。名字是人身體的一部分,如果寫有名字的紙被破壞,名字的主人也會受傷。如果把名字交給了某人,也就等于和這個人簽訂了主仆協約。這種姓名崇拜在另一部日本動畫《夏目友人帳》中體現得更加淋漓盡致。
(二)環保意識
電影中的河神一開始被誤認為腐神(クサレ神),是因為河流被人類嚴重污染,污染程度嚴重到河神已經難以承受。在日本歷史上有有名的工業排水事件———水俁公害,電影通過非常夸張而直觀的形式把水的污染展現在我們面前,意欲喚起人們對水、對環境的保護意識。因此可以借助這部動畫電影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日語學習者的環保意識。《千與千尋》是宮崎駿的經典之作,該片2001年在日本上映取得了304億日元的票房。并在之后的幾年獲得了包括動畫電影史上最高獎項金熊獎以及奧斯卡金像獎在內的多項國際大獎。將這部電影作為日語學習的影像材料,可以從電影的主題:自我成長、環境保護方面對學習者進行素質教育,還可以通過生動的畫面與情節加上教師的講解、分析讓日語學習者充分理解日本文化。以期在將來的學習與工作之中順利地進行跨文化交際。綜上所述,從日語教學的角度看,《千與千尋》這部動畫電影涉及到的日本文化現象有:神隱文化、龍文化、泛神論、蛙文化、言靈信仰。教育者只有幫助學習者充分了解這些文化才能使其透徹理解這部電影的內容,領悟這部作品的優秀之處。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對于日語學習者而言,主動挖掘各種日語動畫電影中所包含的文化現象,也是一種掌握地道的日語好辦法。
作者:李紅俠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