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經典詠流傳傳播中社會文化需求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社會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需求
《經典詠流傳》節目一經播出就得到社會廣泛關注。從百度指數統計上看,從2月16日播出開始,搜索量即開始上升,到2月18日達到第一個峰值,為43761。同步的資訊則在2月17日開始出現,19日達到第一個峰值,媒體指數相對平穩,從17日開始基本穩定。也就是說,對于這一檔節目的關注,是源于社會本身的,并未受到太多媒體的影響。從數據上看,節目組并未進行顯著的預告形式的廣告,社會媒體對該節目的所有傳播行為,基本都是對節目既有影響的反饋。從節目創辦的形式和思路角度看,《經典詠流傳》明確指向就是弘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節目主要采用了音樂的形式,但是其中的點評環節,更多傾向于對詩詞創作背景和內涵的發掘,音樂在節目中的位置,更多是作為一種文化傳承的形態和載體而存在的。考察社會對于節目的關注情況,可以把觀眾對《經典詠流傳》接受作為透視社會對于優秀傳統文化需求的窗口。從網絡傳播的數據看,各類媒體在對《經典詠流傳》的宣傳報道中,并未對受眾行為作出太多誘導,因此可以相對真實地還原文化受眾行為特征。從節目本身看,音樂雖然相對突出,但是并未造成喧賓奪主的狀況,文化的主題仍然占據首要地位。
二、節目傳播力基于經典詩詞的力量與傳唱人的影響
《經典詠流傳》以音樂形式展現傳統文化內容,由于音樂的引入而引入了對應的音樂人,而音樂人本身也有自己的影響力,這些都會為《經典詠流傳》在網絡環境中的傳播帶來影響。在選取作為分析的數據時,本文采用了愛奇藝網站上的播放數據。首先,愛奇藝作為百度搜索“經典詠流傳”關鍵字的第一個結果,從網頁帶來的大流量,可以確保統計結果具有一定意義。除此以外,愛奇藝本身對純享版進行了整理,本次數據統計采用純享版統計,使數據比較容易獲取;同時純享版截掉了點評,只保留了音樂部分,使對應的播放次數數據也更趨近真實。從愛奇藝統計數據看,排名前十的單曲分別為:《月下獨酌》(毛不易、廖俊濤)、《少年中國說》(張杰)、《墨梅》(譚維維)、《山居秋瞑》(霍尊)、《在那東山頂上》(婁藝瀟、四郎貢布)、《詠鵝》(王迅、王恒屹)、《三字經》(王力宏)、《金縷衣》(葉炫清)、《定風波》(黃綺珊)以及《苔》(梁俊)。這十個單曲中,整體數據大致保持在20萬至40萬播放范圍內,《少年中國說》和《墨梅》分別達到了41.5萬以及41.2萬播放次數?!对孪陋氉谩返牟シ帕窟_到了133.2萬次,遠遠超過《經典詠流傳》本身的平臺播放量,考慮到在騰訊等平臺上,《月下獨酌》雖然并沒有遠超《少年中國說》等曲目,但是仍然成績不俗,因此仍然將其放置于前十范圍內。以新浪微博上的粉絲數來進行衡量,超過千萬級別的歌手一共有三個,即張杰(4873萬)、婁藝瀟(1525萬)以及王力宏(5910萬),其他歌手均保持著幾百萬的粉絲水平,其中《苔》的歌手梁俊沒有粉絲。因此除了播放量外,《經典詠流傳》歌手影響力對該節目點播形成的作用力也納入評估范圍。
三、契合主流價值觀的曲目具有更強傳播力
從播放排名前十的曲目中可以發現諸多共同之處,除了《詠鵝》、《三字經》頗多含有教育價值以外,霍尊的《山居秋暝》多了一份閑云野鶴的心情,《在那東山頂上》屬于頗具民族風格的愛情主題,其余的六首曲目基本都包含了積極向上的奮進態度,而這在《經典詠流傳》曲目選擇中,與其說是一種巧合,不如說是當前中國社會對于文化和思想期待的一種需求方向?!赌贰吩谠摴澞恐邢群笥蓛蓚€歌手進行演繹,雖然曲譜歌詞都一樣,但是風格有所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兩個不同歌手演繹曲目的播放量的數據差異,就值得深入探究。在《經典詠流傳中》關于梅花主題的詩詞,節目共引入了三首,分別是《墨梅》、《梅花》以及《詠梅》,演繹出了四個曲目,這其中產生的播放差異,同樣是洞悉文化需求的重要依據。
1.奮進主題不容忽視
《月下獨酌》、《少年中國說》、《墨梅》、《金縷衣》、《定風波》以及《苔》是前十中頗具奮斗風格的曲目。譚維維的《墨梅》作為第三名,和第四名的《山居秋暝》播放量差距了超過10萬次,不可謂不是一種勝利。《月下獨酌》居于榜首位置。對于《月下獨酌》的解讀,在節目的點評中已經有了答案,雖然李白的這首作品帶有幾分悲切,但是這種悲切是來源于一個太平盛世不得志的詩人,是李白一直在尋找自己的位置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情緒。這與當前身處上升時期的中國同樣在尋找自己價值的年輕人,在面對社會提供的多樣選擇、多種機會所產生的復雜情緒,有著某種微妙的契合。同時這一曲目的曲調輕松詼諧,縱然是出世的詞,在入世的曲之下,也只體現出一種休養生息、暫避塵世的態度,而這種暫避,正是為了入世做準備。因此毛不易的曲,將李白的詞做了進一步的詮釋,成就了《月下獨酌》的靈魂,也襯托出一種不一樣的奮進。再如《苔》,《苔》能夠取得點播21.1萬次的成績,其傳播力量可以說幾乎全部來源于原著本身,歌手梁俊并不是藝人,帶著來自大山里的孩子一同演繹《苔》,相對于那些科班出身的音樂人,必然存在顯著差別,而《苔》曲目卻穩穩地進入到了前十的位置。第十一位《但愿人長久》在一定程度上沾了現代舞美的光,《枉凝眉》是老戲骨的重新演繹,都落到了《苔》的后面,因此袁枚的《苔》傳播力毫無疑問來自《苔》中所呈現的價值觀、人生觀的力量。其中“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無疑是當代平凡人物的真實寫照。即便是平凡如一顆螺絲釘,站在社會上不并不起眼的崗位上,也要奮進,不輸“牡丹”。
2.文化的內涵超越了音樂形態
《墨梅》在節目中,經由譚維維和王泓翔分別進行演繹,兩個版本曲目的傳播力雖有差異,但者以各自的曲目風格共同成就了《墨梅》的傳播效益。王鴻翔帶著京劇風格的唱腔多了幾分溫婉,譚維維的現代唱法則更多高亢風格,反而讓人有一種直抒胸臆的感覺。如果仔細辨認,譚維維的唱腔中同樣也有一絲京劇的風格,在“隱約香更濃……傲然塵世中”一句中可以分辨。這種少量的京劇元素運用成為整個曲目的一種風格滲透,而王泓翔的唱法強調了京劇風格,雖強化了曲目音樂風格,但是削弱了《墨梅》的主題情緒,傳唱度方面也會有所削弱。這些因素,都成為譚維維版勝出的因素,同時也是《墨梅》得以穩居第三的根本所在。
3.愛情主題不敵奮斗主題
愛情是文學創作中永恒的主題之一,同樣也是音樂的重要靈感來源。但是《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愛情曲目,其傳播力與奮斗曲目尚有一定差距。其中成績最好的《在那東山頂上》也只是第五,還是在民族和異域風格的基礎之上才有這樣的成績。關于梅花的曲目一共有三個,排名差異比較大,其中譚維維的《墨梅》進入了前三,許茹蕓的《梅花》卻只是在十九位,王泓翔對于《墨梅》以及《詠梅》的演繹,雖然有李勝素老師的支持,但是因為選用了更為小眾的唱腔風格,因此難以實現廣泛流傳。分析譚維維和許茹蕓的兩個作品可以發現,同樣是梅,《墨梅》描述的是梅花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日月浩蕩中華魂”的深刻表達,而《梅花》則被演繹成了愛情故事。愛情固然是美的,是經典的,但是在主流價值觀的傳達上,自然抵不過自強不息、奮斗不止的中國精神,這成了譚維維《墨梅》在三個梅花曲目中勝出的重要因素。
四、結語
通過上文中《經典詠流傳》有關曲目傳播力分析可以發現,對于當前我國社會而言,文化的需求,最為重要的著眼點仍然在于發展主題。社會在發展,同時人也在發展,人在謀求發展的過程中所表達出來的情緒必須與整個國家、民族、社會的需求相契合,這種與整個國家、民族、社會的需求相契合的個人情緒表達,無論通過何種藝術形態展現出來,只要這種藝術形態以審美的方式呈現了這種需求,就一定能夠打造出符合這個時展需要,甚至于推動這個時展的文化而受到社會的肯定。
作者:石莉 單位:山西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