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治理理論下的我國公共管理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國公共管理模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于我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而言,如果僅僅依靠傳統管理方式是不科學的,進行公共管理的改革,需要融合制度、方法、模式、思維等方面的創新舉措,結合我國基本國情,以治理理論與依據,最終達到降低政府管理成本的目的。本文先簡要概述了治理理論的基本內容,然后分析了治理理論下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治理理論;公共管理改革;管理方式
一、治理理論基本概述
治理理論最早由詹姆斯•N•羅西瑙提出,他指出治理與政府統治有著本質的區別,認為治理是一種基于共同目標支撐的活動,而活動的主體并不局限于政府,國家沒有權利強制實行。因此,可以但從理論上來區分治理與政府統治,前者的內涵顯然要更加豐富,既治理既包含了政府,也包含非正式或者政府機構。在治理理論的基礎上,我國學者俞可平對治理理論延伸到“善治”層面,認為治理理論包含了五個基本特征:第一,治理的目的是最大程度的提升公共利益;第二,治理的對象是公眾在日程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活動;第三,治理的主體既包括區域政府還包括一些集體組織,比如行業協會、慈善機構、學術團體等,通過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此來提高治理的質量;第四,治理的的機構具備相應的權利,為了保證治理責任的落實,應建立責任分擔機制;第五,治理的方式與單純的政府號召與權利運用不同,更多強調理念的灌輸,使民眾能夠警醒,并自覺遵守,通過各組織或者機構的合作,不斷創新治理方法與治理技術,以便更好的對公共事務或者活動進行控制與引導。這充分表明治理理論在制度上具有更高的靈活性,以協商、約定等友好的方式,達成實現地區經濟繁榮的目標。
二、治理理論對我國公共管理改革的啟示
新形勢下,基于我國基本國情以及治理理論來支撐我國公共改革,對提升公共管理質量與管理實踐成效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具體實施上,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修正政府公共管理改革的目標,轉變傳統管理模式
治理理論強調善治,善治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的提高公共利益。而善治的本質在于政府與民眾的聯合治理,并非政府的一手管理,因此需要轉變政府職能,將以往單純的政府統計變為塑造政府與公民關系上。在政府職能轉變上,一定要區分職能轉變與職能削弱兩種理論,不能將職能轉變理解為職能削弱,而是通過優化政府的結構與功能,以提高政府處理政務的能力。同時在政府行為上,要設置合理的邊界,將政府不該自己辦或者自己不能辦好的工作交由社會機構進行管理,將權責轉移,實現權責分擔,通常而言,社會機構往往具有更高的民眾基礎,在處理一些事情上遠比政府強制處理效果要好的多。在公共管理改革中,要強調公共權利是分散化與多元化的,但是并不意味這政府權利的權威性缺失,而是權利分屬政府與社會機構當中。通過公共權利不斷完善社會福利及保障制度,使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享受平等的權利并且在權利訴求上具有同等的地位,這樣保證在經濟差異下,人們有平等競爭的機會,在社會福利上,保障殘疾人士、失業人群以及老弱病殘等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基于治理理論的公共管理改革,還要求政府在管理方式上進行不斷的改革,將傳統管理方式主觀轉變為從控制到服務、從規則到協調、從法制到回應上的轉變。
(二)國家資源不應被政府壟斷,而是在社會群體間進行合理的分配
保證國家資源的合理分配,不被政府壟斷,能夠有效方式官僚主義的發生,并且將政府干預區域經濟發展的負面作用控制在最低限度。通過資源的合理分配,能夠使市場競爭更加合理,并且逐漸形成完善的競爭機制,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益與質量。因此具體做法為,首先,要將市場經濟競爭機制以及民間組織力量加入到公共管理事項中,通過項目招標、租賃以及公私合營等方式,最大化的提高政府管理職能,以滿足公民的需求;其次,要根據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改革與優化資源配置;再次,要實現權力下放,避免主要部門一手抓的情況,是下屬機關人員能夠有充分發揮的機會,通過層層管理,使領導決策更加合理;最后,要建立績效評估體系,激勵工作人員的創新管理精神,以期逐漸提高公共管理的效率與質量。
(三)發揮社會多元合作的優勢,強調公共管理的平衡
提高社會自治能力,加強社會各組織之間的溝通與合作,是治理理論的體現,對公共管理效率的提升有重要意義。具體實施上,首先要培育各種非盈利組織、社區企業、行業組織、以及其它社會志愿團體等,鼓勵政府與社會組織公職;其次社會組織可以依靠自己的資源優勢,致力于解決各種社會經濟問題甚至政治問題;再次,要承認社會組織的合法性,并賦予其相應的權利,使民間組織真正獨立為一種公民組織,為百姓解決實事。在我國行政管理上,一直強調政府管理職能大于社會組織,這對公共管理不利,要想改變這種情況,就應形成民間組織與政府獨立的態勢,使兩者能夠相互約束,最終建立政府與社會組織相互信賴、相互合作的關系,使公共管理走向善治的道路。
結語
治理理論作為一種新的公共管理理論,強調政府、市場與社會三者之間的合作與互動,治理也為公民參與社會事務提供良好的渠道,促進社會民主自治,也強化了政府的責任。公共管理適用于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有利于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
參考文獻:
[1]夏建中.治理理論的特點與社區治理研究[J].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02:125-130+4.
[2]嚴玲,尹貽林,范道津.公共項目治理理論概念模型的建立[J].中國軟科學,2004,06:130-135.
作者:張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