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低碳城市論文:低碳城市進展的途徑研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本文作者:蔣惠琴、張麗麗、鮑健強 單位: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進入20世紀以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開始關注環境質量、提倡低碳發展。從大的時空跨度和城市碳排放量上看,城市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1原始城市:物物交換的低碳集市歷史上最初形成的城市距今五至六千年之間,主要分布在西亞流域南部、古埃及尼羅河下游三角洲、印度河流域和中國黃河流域等地區,那時的城市并不具有生產功能,而是一個消費中心,城市的規模也較小。這個時期的城市發展相對封閉,自給自足,人民的消費模式主要基于簡單的物物交換,而生產活動基本以農耕畜牧為主,所以是一個低水平CO2排放的社會。
2現代城市:工業革命的高碳城市近代科技革命,使人類掌握了開發和利用化石能源的手段和方法,直接導致了近代工業革命——蒸汽機革命和電力革命,而城市的發展和人類的生活也轉而依賴于化石燃料(能源)的勘探、開采、加工、利用,城市的發展模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城市能源結構中化石能源始終占主導地位,如火電、石化、鋼鐵、建材、汽車、化工、機械、電子等行業都是以化石能源為支撐的,化石能源的燃燒利用可以產生巨大的能量,但同時也產生了大量CO2。雖然在這期間,城市經濟得到極大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但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
3未來城市:科學發展的低碳城市遏制全球變暖,控制碳排放量已是目前全球各國政府達成的共識。傳統的高碳城市發展模式給我們的生存環境帶來巨大挑戰,同時由于化石能源的有限性,我們不得不轉變城市發展模式,向低碳化轉型。未來的城市模式應是經濟平穩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同時,實現低碳排放。城市發展模式的改善,不僅是經濟發展方式、發展水平的體現,更重要的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城市作為經濟社會活動的中心,一方面城市人口資源要素集聚而突顯運行的高效率,另一方面也正是這種高度集聚性成為了資源消耗、能源消耗、碳排放(碳耗)的集聚區域。根據專家核算,城市能源消費量占全國消費總量的60%多,城市人均能源消費為農村人均能源消費的3倍左右。據專家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將到達58%~60%,屆時城市人口將到達8~9億。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就更迫切地需要盡快轉變城市發展模式。創建低碳城市,是城市新的發展方向。
低碳城市發展的重點領域
低碳城市建設是低碳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低碳城市”(Low-carbonCity),是指在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減低CO2的排放量,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其包括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產方式;環保、健康的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消費方式;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1]。低碳城市建設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低碳產業、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消費、低碳技術和低碳環境。
1低碳產業
目前,工業用能還是占城市總能耗的一半以上,所以開展低碳城市建設,必須發展低碳產業,推行循環經濟。低碳產業即相對能源密集型產業而言低能耗、低污染、低碳排放的產業,包括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等。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實現產業低碳化的主要途徑。比如信息產業、IT產業、現代服務業是低碳經濟發展中最具有潛力的行業。
2低碳建筑
據專家核算,城市建筑業的碳排放量約占人類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30%,城市建筑的節能和CO2減排已經成為各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重點領域。有數據顯示,中國每建成1m2的房屋,約釋放出0.8噸碳。而且,在房地產的開發過程中建筑采暖、空調、通風、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參與其中,碳排放量很大。因此,盡快的建設綠色低碳住宅項目,實現節能技術創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體系,注重建設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環持續發展的模式[2],是建設低碳社區、實現低碳城市的首要環節。
3低碳交通
交通能耗需求的不斷增加,使得交通領域成為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在美國,交通領域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到了美國總排放量的28%;英國交通領域中CO2等溫室氣體(GHG)的排放量占其國內總排放量的21%,而道路交通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則占到了整個交通領域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92%。隨著能源危機、經濟危機及氣候危機問題的日益凸顯,如何減少交通中的碳排放,實現交通的低碳化發展,成為世界各國低碳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4低碳消費
消費是一種責任,尤其當資源日益緊缺、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時候。因為我們人類的消費活動必須以能源消耗為代價,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意味著向大氣中排放更多的CO2。據權威調查顯示,1999-2002年間,每年我國城鎮居民生活用能已經占到全國能源消費量的大約26%,CO2排放的30%是由居民生活行為及滿足這些行為的需求造成的,可以說人類的現代文明是以大量CO2排放為代價的。所以,我們個人的消費方式低碳與否,對于全球溫室氣體的減排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提倡低碳消費、改變人們的高碳消費傾向,是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的重要環節。
5低碳技術
低碳技術是低碳城市實踐的重要支撐,要關注城市新能源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示范工程,如太陽能光伏、風光互補、LED綠色照明技術產業、太陽能屋頂等。數字化技術互聯網、物聯網經濟、電子商務、數字城管,可以構建低碳城市新空間。城市道路交通運輸繁忙,可以運用智能交通系統來解決道路交通堵塞、改善環境污染,如城區十字路口“綠波智能交通燈”技術既可以提高通行速度,又可以實現減碳[1]。2.6低碳環境低碳環境是針對碳匯所提出的,從理論上講,大氣和生態系統間的CO2流量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吸收CO2,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和有機物的燃燒釋放CO2等因素的影響,而城市植物生物量的變化所產生的CO2吸收排放量變化可以用綠化碳匯來做估算。城市綠化碳匯包括森林管理和保護、城市綠化、生態保護、造林和育林等過程和活動吸收空氣中的CO2[1]。根據有關專家關于森林碳匯的計算方法,每公頃城市樹木的年固碳能力在850kg/年~950kg/年左右。因此,綠化碳匯在人類適應和應對氣候變化中應起著重要的調節功能。
低碳城市發展的路徑選擇
1推進低碳發展,完善政策保障
政策是推進低碳發展、建設低碳城市的有力杠桿,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建設低碳城區政策措施。政策保障包括:一是完善財稅及相關配套政策,根據碳排放量對企業適當征收環境稅,加大對新能源、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行業給予稅收、用地、金融、技術、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二是建立碳基金,支持低碳相關工作。政府通過財政撥款建立相應的碳基金,用以保證低碳城市建設的研究經費以及一些示范工程的建立。三是構建城市碳排放交易機制,城市可以通過設定企業年碳排放總量的形式來實現企業間的碳排放交易,實現排碳權的資源優化配置。要緊緊抓住低碳發展的主軸,配以生態的要求,推動技術發展,完善政策從而最終實現由“高碳”時代到“低碳”時代的跨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1]。
2優化產業結構,發展低碳產業
高碳產業向低碳產業轉型是低碳城市發展的重點,城市要調整產業結構,對能耗高、污染大的企業要進行淘汰、改造或外遷,對于新進企業,要實施行業準入制度,限制高碳排放、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發展,如一些小印染廠、小化工廠、小冶煉廠等。另一方面,鼓勵企業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在政府采購、城市建設等方面,優先考慮本地化的低碳產品。積極打造城市商業休閑、文化創意、都市工業功能于一體的商業商務核心區,推進城市創業、創新戰略,打造特色高新產業園區,重點發展信息軟件產業、動漫產業、物聯網產業、科技中介服務、網上購物等等新興的城市低碳產業,進一步推進城市產業結構的低碳化[1]。同時,一些發達國家會把碳密集產業和高能耗項目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城市在引進過程中要有選擇性。
3倡導綠色建筑,建造低碳樓宇
打造低碳建筑,設計這一源頭至關重要。低碳建筑設計的原則是通過建筑設計達到盡量低的CO2排放量。除了設計之外,還必須:(1)延長建筑使用壽命。據統計結果顯示:我國建筑平均壽命不到30年,而美國房產壽命約為80年,歐洲建筑的平均生命周期則超過80年,英國的建筑物很多成為了“百年老屋”。所以我們也要高度重視建筑短命的問題,努力刮起一股建筑“長壽風”;(2)提倡統一裝修。要提倡進行統一設計、統一采購、統一裝修、統一交付,既節約建筑材料,也減少了環境污染;(3)減少灰色能耗。制造和運輸建筑材料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能源,同樣,建造過程也消耗大量能源,我們稱之為灰色能耗。盡量使用當地材料,減少運輸過程中消耗燃料而形成的碳排量;(4)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建筑在使用過程中,可充分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應根據環境條件和建筑的使用特點,選擇合理的可再生能源類型[3]。
4改變出行方式,構建低碳交通
一要重視低碳交通,將低碳交通理念融入到城市的規劃與發展之中,結合城市發展要求及城市交通發展現狀,組織低碳交通發展戰略研究,制訂適合本地區的低碳交通發展規劃;二是調整交通工具構成,構建以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為主的城市交通體系,要確立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優先地位,鼓勵市民少開私家車、公交出行,打造低碳化城市交通系統;三是推行免費單車,建立完善的自行車和步行出行系統,為市民低碳出行提供良好的條件;四是發展清潔能源和電動汽車,構建低碳交通能源供應體系,還要加大低碳能源技術的投資和政策扶持力度,開發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推廣使用柴油、氫燃料等清潔能源,減輕交通運輸對環境的壓力,促進低碳交通能源供應體系的構建[4]。
5崇尚低碳消費,營造低碳氛圍
低碳消費生活方式的實現程度與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社會消費文化和消費習慣等諸多因素有關。因此,推行低碳消費方式不是僅憑公民自發的意愿可以實現的,它是一個不斷深化和改進的過程,需要依靠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多個層面共同努力。政府層面要不斷引領低碳消費方式。通過制定政策,健全法制,提供保障以及政府自身示范效應,發揮引領作用。企業層面要繼續主導低碳消費方式。企業是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大戶,是低碳城市建設的“瓶頸”,如何又好又快地破解“瓶頸”難題是發揮企業主導低碳消費模式的關鍵所在。企業是產品的生產者,生產決定消費的對象,而消費對象的低碳與否將直接決定是否可以進行低碳消費。社會組織層面要深入推進低碳消費方式,社會組織是現代多元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主體,對促進低碳消費方式的全民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眾層面要時刻踐行低碳消費方式。公眾是最大的環境利益主體,低碳消費與公眾息息相關,公眾是否采取低碳消費將直接決定著低碳消費的社會化程度[5]。因此,讓公民廣泛參與低碳消費方式至關重要。
6完善城市規劃,打造低碳環境
推進低碳城市發展,需要通過城市規劃來緊湊城市空間,充分合理利用有效資源,選擇基礎較好的社區、商場、樓宇、超市、家庭等開展低碳試點工作,樹立城市若干個“低碳社區”、“低碳商場”、“低碳建筑”、“低碳樓宇”的品牌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是值得嘗試的方法。建設低碳環境的核心是生態建設,合理布局城市生態網絡,加強城市綠化建設,增加城市“碳匯”和碳池,加強植物吸碳功能比選研究,優化綠化植物配比方案,將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要的經濟指標進行考核,把發展低碳城市納入目標責任制考核,是打造城市低碳生活空間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