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公共管理政府職能認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西方新公共管理中政府的地位
從西方新公共管理運動開始,政府認識到,對社會的公共服務,對社會提供公共產品,不僅由政府的不同部門來提供,也不僅由不同層次的政府來提供,社會中非政府、非營利組織也同樣可以提供。這其中,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核心作用,是不可抹殺的,但是,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和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之間不應該是從屬關系,而是主次關系。
2西方新公共管理中政府的管理特性
一是突出管理性。分清管理職能和統治職能的區別。政府對社會公共事務要管理,但是這種管理的權力,在一定意義上講,是要納入統治這個框架下運行的,它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這樣的。政府同時具有統治和管理職能,但絕不能將統治的方法用于管理上,用來控制社會、控制民眾,而是更應該強調公共管理過程中的服務管理。二是突出公平性。企業管理是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組織、計劃、指揮、監督和調節等一系列職能的總稱,它的目標是提高效率,實現利潤最大化,是一種過程管理。而公共管理與企業管理關注的目標不盡一致,所以不能照抄照搬企業管理思想。它不僅要牽涉到一個效率問題,而且還要涉及一個公平問題。它不僅要看到是一個過程管理,而且它還十分注意結果的管理。三是突出公共性。公共管理是一種合作管理的模式,它要求政府要和民眾合作。之所以講公共管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公共性,這牽涉到公共利益問題、公共權力問題、公共責任問題等一系列的問題。而從政治學角度講,公共性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合法性,就是說管理的權力,來自于民眾的授權,就必須受民眾的監督、民眾的制約。
3對我國新公共管理中政府職能的幾點建議
新公共管理作為現代管理科學四分支之一,是當代中國最有發展潛力和廣闊前途的學科,其發展展示了蓬勃的生命力,在管理中政府需要準備把握自身定位,推進政治和經濟社會的快速前進。
3.1政府必須引領好新公共管理運動
要從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的互動角度進行探索。社會的公共事務不僅需要政府來管理,也需要社會自身的管理,需要民眾直接參與去管理。這個觀念,不僅政府要改變,民眾也要改變。現代公共管理要以一種開放的思維模式,動員全社會一切可以調動與利用的力量,建立一套以政府管理為核心的多元化的管理主體體系。
3.2政府必須加快職能轉變
我國在以前高度集中的計劃體制下,政府包攬了社會,社會一切都由政府來管理,國家與社會完全合為一體,政府部門做了很多“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使政府職能的異常強大和社會自身管理職能的弱小形成強大反差。要想消除這種反差,就必須推進行政體制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限責任政府”模式,即政府在管理經濟、管理社會的過程里面,只管該管和必須管那些社會能力無法提供的公共管理,同時社會團體、民眾也要積極參與公共管理,要充分認識到“社會并不是因為政府的授權,才開始具備某些公共服務或公共管理職能的,政府的分權,只不過是將社會的這些職能合法化、公開化、權威化”,要充分體現出政府和社會互動的關系。
3.3政府必須兼顧效率與公平
政府在新公共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就是為社會的民眾提供公共產品、公共服務,追求社會的公共利益。首先必須強調效率問題,從經濟學角度出發,提高效率可以加大公共產品、公共服務供給,是公平分配的前提條件。其次強調公平問題,主要包含三個方面,一是要確保倫理上的公平,就是社會里的每一個成員,都應該享受作為一個人存在的一個基本的權利;二是要確保政治上的公平,馬克思曾說過“一切社會的一切公民,至少是一個國家的一切公民都應該享受平等參與政治的機會”,不管是誰,只要是公民,就應該享受平等參與政治的機會;三是經濟上的公平,這需要涵蓋規則的公平、機會的公平、程序的公平、分配的公平等。
3.4政府必須要持續完善自身建設
政府管理經濟、管理社會,應該是雙手行政。一方面,政府通過制定法律法規,用這種看得見的手,去彌補市場的失靈,彌補市場的一些缺陷,承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另一方面,樹立政府新形象,加快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體現權威性、服務性,隨時接受政協、人大、社會團體和民眾的監督。新公共管理的實質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整合社會的各種力量,廣泛運用政治的、經濟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績效和公共服務品質,從而實現公共的福利與公共利益。隨著當代中國經濟的發展,改革的深入和和諧社會的建設,公共管理的作用越來越為社會所重視,政府必須不斷探索新公共管理改革模式,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持續推進公共管理的社會化,實現從政府本位到社會本位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