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新農村建設中的公共管理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于農村生產的全面發展,以提高農民收入,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縮小農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公共管理是針對政府管理里的缺陷而產生的管理模式,提高公共管理對我國農村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以上海在提高公共服務管理品質,促進新農村建設為例,對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公共管理進行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新農村;經濟建設;公共管理
一、新農村經濟建設中公共管理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經濟建設并非孤立實現,經濟建設的水平受到各種公共管理方面的制約,包括農村的文化建設,法制健全程度和公共財政對農村的公共事業投入等方面。目前,我國在公共管理方面還存在較多問題,制約著新農村經濟建設的發展。
(一)農村基層政府職能不明確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發展的重大任務,新農村經濟建設和發展要依賴于黨和政府的積極扶持和引導。在我國個別地區,政府部門職能不完善,職能劃分不明確,進而使我國部分農村基層政府職能定位與管理上無法適應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
(二)農村公共管理投入較少
我國大部分農村在公共管理方面缺少必要的投入,大部分資金投入集中在建設農村基層設施建設上,如電網、交通、水利等,在解決民生方面投入的比例偏低,無法從生活上帶來更多的轉變,這與公共事業管理的扶貧職能相違背。
(三)農村公共管理中法律法規執行不完善
我國農村在經濟發展中存在多元化的特點,在多元化發展政策和農業發展政策產生碰撞中,法律法規的解決途徑常常被忽視。因此,在許多農村基層,行政指令替代法律法規的情況時有發生,促使農村基層法規執行力降低的同時,也降低了公共管理在基層群眾中的公信力。
二、新農村經濟建設中加強公共管理的策略
(一)通過農村基層政府職能的完善,加強農村公共管理
農村基層干部在農民群眾的公信力十分重要,基層干部都是通過民主選舉選拔上來具有號召力和創新力,能夠帶動農村百姓發家致富的典范,要切實為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想辦法、做貢獻。上海金山區的發展給全國農村基層政府做出了表率。上海經濟建設發展比較早,上海金山區政府抓住了時展的脈搏,通過對本區產業的整合。對所轄地區農業進行了精確地定位,推出一整套相應政策和實施策略,立足農業、發展農業,打造精品農業、精致農業。通過政府的號召力和整體協調能力實現“以小博大”,利用本區狹小資源空間,大力發展“優質稻米、綠色蔬菜、名優瓜果、特種養殖”,通過政府職能改善原有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創造農業生產高端路線。截至2018年,金山區打造了“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十大核心品牌。可見,基層政府職能不僅在于管,更加在于理。能夠深入挖掘地區優勢,想辦法辦實事,把地區農業引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利用地區優勢促進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提高公共管理的公信力。
(二)實現農村多元化與公共管理的良性循環
我國農村公共事業的發展受到資金投入方面的限制。我國在以往的經濟政策中更加傾向于城市化建設,重點發展工業和商業。如今,我國城市化建設發展的速度已經將農業遠遠拋到了后面,加大對農村公共管理投入,實現農村經濟多元化發展已經是建設新農村重要途徑。上海金山區在1997年與中國石化總公司上海金山實業公司聯合建政,實現了以農業為基礎,工業作為第二產業的工農業結合的模式。同時,上海金山區農業農村委員會還加強對“三農”工作的統籌,將公共財政向“三農”傾斜,實現了金山區農業的多元化發展。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農村產品加工,用工業發展的理念發展農業,使傳統的農業養殖變成了生產和加工。此外,金山區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是農業和旅游相結合,與文化產業相結合,與體育產業相結合,實現了農業發展的多樣性,提高了金山區農業在全國農業發展中的龍頭地位,促使金山區資金投入逐漸向農業方向靠攏,在金山區經濟建設中,提高了農業的經濟地位。農村多元化發展必然會帶動公共管理的發展。同時,公共管理服務也會對農業多元化發展帶來更多的商機,上海農業發展模式為我國農業樹立了典范。
(三)實現法治建設與公共管理發展的良性循環
通過發展農村公共管理,實現農村法制化建設是確保農村經濟有序發展的重要手段。沒有公平的競爭秩序,沒有良好的投資和發展環境,僅僅依賴于農民自發行為或政府投入只能是杯水車薪。上海金山區新義村通過鎮政府的引領下,通過公共財政和非政府組織相結合,大力發展法制化建設,倡導村民自覺知法守法。在村子的主干道設立法制宣傳欄,村部張貼親政廉政格言。不僅如此,新義村建設公共法律服務室,解決村內的糾紛,維護村民合法權益。通過律師的深度參與,制定村規民約的修訂,對村規民約的各項條款逐條進行合法性審核,將法治思維融入到了農村的管理中,為村民解決法律上的“隨后一公里”的問題。通過法治思維建設起來的新義村,創造了良好的投資氛圍,擴大了對外來資金的吸引力。天域集團與金山鎮政府共同參與,共同打造“天域新義園”綜合體項目,大型企業集團資金的注入,讓新義村換發了活力,實現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新型鄉村振興模式。2017年實現了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基層政府部門通過公共管理職能,帶動農村法制化建設,創建農村良好的社會秩序,吸引外來資金注入,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實現農民收入的增加和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進而促進農村公共管理水平的提升,實現經濟發展和公共管理的良性循環。
(四)加大農村教育投入,促進公共管理發展
我國大部分農村人員流失嚴重,很多村落中只有老人居住,很少能見到年輕人和學齡兒童,這主要基于農村百姓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有所提高,為了能夠給孩子創造出良好受教育機會,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年輕的夫婦帶著孩子投奔更好的學區,這是造成農村人員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給農村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上海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加大公共財政在農民子女教育方面的投入,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將農村教育的提高作為農村的意向重點任務來抓,市領導曾多次下鄉到農村學校,親自看望農村小學的學習條件,鼓勵農村教師創設公平優質的教育環境,促進農村教育的振興。同時,上海市推出了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的一系列方案,解決在上海務工人員孩子的教育問題,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上海擁有大量的外來人口,這些人員在上海各行各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金山區以農業為主,外來務工人員填補了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帶來的不足,為上海農業注入了強心劑。解決好外來人員子女入學的問題,就能夠讓這些外來人口安心工作,為本地經濟發展帶來更多的活力。由此可見,教育的發展和完善需要公共管理來實現,發展教育能夠解決農業人口減少的問題,促進農業的發展,農業的發展能夠帶來更多的公共管理的投入,實現教育與公共管理的良性循環。
(五)通過農村人才培養制度的建立,加強農村公共管理
當前,我國大部分農村群眾文化水平不高,農村培養出來的有能力的人才大部分選擇了離開農村,進入到大城市謀求發展。所以,必須把農村人才的引進和培養作為提高農村經濟的基礎來抓。這樣不但能夠提高農村基層政府管理和協調職能的發揮,也能提高農村的創新機制,帶動農村創新產業的發展[3]。上海金山區通過與24家集團企業聯合,打造新型農業產業模式,建立人才競爭機制,吸引大量專業技術人才進入到農業生產中。一方面提高農村產業化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帶動農業多樣化發展,實現產業創新經營。從而實現政府和非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促進農業科技化和產業化發展。為了能夠吸引更多高級人才加入到上海農業經濟建設中來,上海借助多家招聘平臺和人才市場,舉辦大型農業林業畜牧業招聘會,高薪聘用人才加入到農業產業中來,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發揮更大作用。
三、結束語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離不開基層政府的公共管理職能,而農村經濟的發展依賴于多方面的支撐,包括法制、教育、文化等,而更重要的是要轉變基層政府的職能,真正起到農村經濟發展領頭羊的作用,通過農村多方面發展和政策的扶持,通過與非政府機構的多方面合作,從而達到經營的多樣化,管理的正規化,農業產業化,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
參考文獻:
[1]周聯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公共管理框架初探[J].經濟與管理評論,2007,23(2):131-134.
[2]賀志武.論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公共管理[J].科技、經濟、市場,2015(06):152-153.
[3]翟芳玲.強化鄉鎮政府公共管理職能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C].山東省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2006.
作者:陶瑋瑋 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