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目標管理在新護士規范化培訓中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階段性目標管理在新護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招聘到醫院的65名護士,按隨機數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兩組,干預組33例,對照組32例。采用理論考試、技能考核和自評“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量表”比較兩組護士理論、技能和崗位勝任能力得分。結果對照組護士規范化培訓后理論(84.34±6.90)分、技能(80.50±7.89)分和崗位勝任能力(136.80±21.61)分,均高于規范化培訓前理論(64.66±6.42)分、技能(72.34±6.43)分和崗位勝任能力(105.78±8.0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護士規范化培訓后理論(84.33±7.27)分、技能(86.67±6.79)分和崗位勝任能力(171.80±35.10)分,均高于規范化培訓前理論(65.52±6.98)分、技能(72.64±6.91)分和崗位勝任能力(106.61±8.4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應用階段性目標管理進行培訓的干預組護士技能和崗位勝任能力得分顯著高于接受常規培訓的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應用階段性目標管理的規范化培訓有助于改善新入職護士的操作技能和崗位勝任能力,并促進其職業認同感的形成。
關鍵詞:護士;目標管理;規范化培訓
新入職護士由于臨床工作經驗缺乏、溝通技巧生疏以及對危機事件的應變能力較弱,極易導致護理風險增高、護患矛盾激化[1-2]。規范化培訓是新護士由學校理論知識過渡到醫院臨床實踐的重要階段,是提升職業素質、改善護理質量、促進職業道德形成的關鍵途徑[3-4]。研究表明,從事護理工作的第一年是職業認同危機形成的關鍵時期,每年約有6%的新護士選擇離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顯著改善和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患者對護理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傳統的規范化培訓模式已經不能適應復雜的臨床環境[2]。目標管理法是以成果為導向,以行為科學理論為依據,由單位管理者和員工共同協商制定目標,且在目標實施過程中進行自我控制,并對成果嚴格考核的一種管理制度,是一種經濟、有效的培訓模式[3]。本研究旨在探究目標管理在新護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效果,以期為護理管理者提供參考依據。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招聘的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65名護士。其中女性61人,男性4人;平均年齡為(23.28±1.02)歲;本科學歷62人,碩士研究生學歷3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分組,干預組33名護士,對照組32名護士。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學歷、工作年限和經驗等基本資料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培養方案。對照組給予常規培訓。(1)理論知識:崗前培訓第1~4周,采取線下理論講授和線上專題講座的形式,培訓的內容主要涉及基礎護理知識和??谱o理知識,除此之外還包括醫院規章制度、崗位層級晉升制度、工資和休假制度等。(2)操作技能:崗前培訓第5~8周,采取線上視頻講解、技能操作示范和分組練習反饋的形式,主要根據新護士規范化培訓教材內容進行培訓。崗前培訓結束后根據輪轉計劃進行輪轉,其中內科、外科、急診科和重癥醫學科為必輪科室,五官科、感染科和護理部等為選輪科室,輪轉周期為4個月。(3)臨床思維:輪科期間每月參加1次業務學習和護理查房,同時參加科室疑難病例討論,按時完成護士輪轉手冊,并在輪科結束前提交1份病例匯報書。(4)科研和教學:采取理論授課和專題講座的形式,培訓結束后準備20分鐘小講課并完成1份教案書寫,小講課內容以輪轉所在科室的專科護理內容為主,同時提出1~2個在臨床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查閱相關文獻和指南提出解決方案。干預組在此基礎上實施以階段性目標管理為導向的規范化培訓。第一階段:崗前培訓期間召集醫院護理管理小組,開展團體活動,建立使命感和團隊意識,同時對新護士的能力和特長進行評估,與其共同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建立未來職業發展方向。第二階段:掌握基礎護理知識??谱o理知識和技能,熟悉護理相關文件書寫規范,了解臨床實際工作流程,與科室護士長共同建立輪轉目標,由知識扎實、技術嫻熟和經驗豐富的老師進行系統化帶教,及時發現問題并定期反饋,以便及時對輪轉目標和帶教方案進行調整,并采用新老互評的方法對培訓結果做出評價。同時加強護患溝通技巧指導,改善護患關系,以達到身心同護的目的。第三階段:由醫院培訓團隊或科室培訓師對危機事件處理方法進行培訓,提高新護士突發事件應對能力,同時對其進行臨終關懷教育,使其能夠以平常心態面對死亡,并為喪親家屬提供指導和幫助。1.2.2考核評價。理論考試:采取閉卷考試,共150道題,其中基礎護理學30道,內科護理學和外科護理學各40道,兒科和婦產科護理學各20道,滿分100分;技能考核:采取四站式考核,一站考核項目為入院流程和生命體征的測量,二站考核項目為心肺復蘇(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三站考核項目為為靜脈輸液,四站考核項目為病例分析和出院流程,每站25分,滿分100分;護士勝任能力:采用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量表[4-5],該量表包含7個維度共55個條目,總分為220分,分數越高代表能力越強。該量表總體Cronbach’sα系數為0.908,166分~220分代表核心能力高,110分~165分代表核心能力中等,<110分代表核心能力低。
1.3統計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收集數據為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照組和干預組培訓前后理論考試總分比較
兩組護士培訓前理論考試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士培訓后理論考試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培訓前后理論考試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培訓前后理論考試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1。
2.2對照組和干預組培訓前后技能考核總分比較
兩組護士培訓前技能考核總分比較,差異無意義(P>0.05);兩組護士培訓后技能考核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培訓前后技能考核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培訓前后技能考核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情況見表2。
2.3對照組和干預組培訓前后崗位勝任能力總分比較
兩組護士培訓前崗位勝任能力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護士培訓后崗位勝任能力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培訓前后崗位勝任能力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培訓前后崗位勝任能力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討論
3.1目標管理應用于新護士規培有助于改善技能水平
經過科學、高效、系統的規范化培訓,新進護士的理論知識掌握情況和操作技能水平得到明顯改善,應用目標管理進行規培的干預組護士與接受常規培訓的對照組護士理論考試總分相比差異不明顯,應用目標管理進行規培的干預組護士技能考核總分明顯高于接受常規培訓的對照組。究其原因,新入職護士對醫院規章制度缺乏了解,對臨床實際工作過程不夠熟悉,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匹配度較低,科學系統的規范化培訓使其具有更加明確地總體方向和階段性目標,有效緩解工作時的迷茫感和被動性[6]。應用目標管理進行規范化培訓目的明確有針對性,且讓新入職護士參與到目標設定和結果反饋當中,與此同時帶教老師會運用各種教育資源,通過知識講解、技能評價、護理查房、疑難病例討論等形式對新入職護士進行更加符合臨床實際情況的培訓,并按照計劃要求進行逐項考核,使新入職護士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掌握的更加扎實,從根本上解決了其在心理上對臨床階段工作的恐懼和在現實中對遇到突發事件的手足無措。
3.2目標管理應用于新護士規培有助于提升其崗位勝任能力
研究結果表明,新護士經過系統、科學的規范化培訓后崗位勝任能力較培訓前有了顯著提高,培訓前其崗位勝任能力處于較低水平,培訓后其崗位勝任能力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究其原因,新護士進入臨床階段后自身責任感增強,需要獨立護理患者,會遇到各種意料之外的情況,而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鍛煉了實操能力更拓展了臨床思維能力,再者面對病情危重的患者和焦急萬分的家屬,語言的慰藉和緊急的救治同樣重要,只有身心同治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有效溝通不僅能建立良好的護患信任關系,還能緩解當前醫患矛盾的緊張局面。與接受常規培訓的對照組相比,應用階段性目標管理進行規培的干預組護士崗位勝任能力總分較高。究其原因,新入職護士在臨床實踐和危機事件應對上缺乏經驗[7],而以目標管理為指導的規范化培訓有醫院專門培訓團隊或科室培訓師對其進行危機事件應對指導,并及時與新入職護士進行互動反饋,使臨床帶教工作更加有的放矢。由此可見,將階段性目標管理應用于新入職護士的規范化培訓中,不僅能夠增加其臨床實踐能力,提高護理質量,降低差錯事件的發生,而且能改善其批判性思維和科研能力,使其更加善于發現問題,并尋找科學的途徑加以解決,與此同時也能提高其人際溝通能力,促進醫護工作協調有序進行,增加護患交往信任程度。
3.3目標管理應用于新護士規培有助于促進其職業認同感的形成
新入職護士處于護生和護士的角色轉化階段,所學的理論知識和醫院臨床實踐不能完全匹配,現實工作環境與預期差距較大,護理操作技能生疏,護患溝通技巧缺乏,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進而導致離職率逐年攀升。應用階段性目標管理對新入職護士進行規范化培訓,讓其加入到培訓目標和培訓計劃的制定以及培訓結果的反饋當中,很大程度上調動了新入職護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培訓內容、輪轉科室、換科周期等方面征詢新入職護士意見,并根據其個人意愿進行安排和調整,增加了新入職護士的歸屬感和主人翁意識。與醫院護理管理小組老師溝通交流,共同對職業生涯進行規劃,使新入職護士擁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和前進方向。將目標管理融入到新護士規培中,使其在知識、技能以及崗位勝任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升,領導的表揚、同事的鼓勵、患者的認可都增加了新入職護士的職業認同感,激發了其從事護理工作的熱情,從而促使護理隊伍更加穩定,護理工作更加安全高效。
參考文獻
[1]陳惠,黃求進,王曉春.兩種培養方式護士崗位勝任力現狀的比較和分析[J].中國醫院管理,2019,39(4):80-82.
[2]曹曉翼,劉曉紅.護士職業認同及其干預策略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學雜志,2010,45(2):181-183.
[4]劉明,殷磊,馬敏燕,等.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測評量表結構效度驗證性因子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3):204-206.
[5]龐亞娟,周蘭姝.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量表的應用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5,29(6):2064-2066.
[6]劉珍蓉,周榮菊.目標管理在護理人員業務學習中的應用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8,8(2):44-45.
[7]崔玉順,朱志勇.以崗位勝任能力為導向的培訓方式在31名急診科護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觀察[J].延邊大學醫學學報,2020,43(3):227-228.
作者:王曉春 黃求進 趙一莎 陳紅麗 張亞仙 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