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古代文學傳播方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這便意味著我國的古代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而其能夠流傳至今,與傳播方式有著極大的關系。通過研究分析得出,中國古代文學傳播經歷了口語傳播、抄寫傳播及印刷傳播的階段,主要的傳播方式為語言傳播與文字傳播?;诖耍疚膶χ袊糯膶W傳播方式,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便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
隨著物質文化生活的日益富足,人們愈發的追求精神文化上的滿足,而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因此,對古代文學的傳播與繼承的重視度逐漸提升。國人逐漸熱衷于國學的研究,文學界對此現象頗為重視,這無形中促進了我國群眾在文化積淀上的提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文通過論述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方式,進而使國人更加推崇并喜愛歷史文化傳統,從而繼承發揚了古代文化。
一、從歷史發展看中國古代文學傳播
(一)古代文學口語傳播
對于古代文學口語傳播始于何時,學術界存在不一樣的觀點與看法。在文學界之中,部分人認為其始于甲骨卜辭時代,但多數人始終認為其始于《詩經》產生的年代。不可否認,這兩個歷史時期都屬于殷商,不過文學傳播在甲骨卜辭時代,傳播載體是事物的外觀,相對比而言,《詩經》傳播力度還是較大的。古代文學產生之初,民眾多是運用口語交流的方式,進行經驗及文化的傳播,即口耳相傳的方式[1]。如在《春秋》之中便記載了“萇弘碧血”的故事,從記載之中可以看到彼時文學傳播的蛛絲馬跡,那便是口語交流。然而隨著私學的興起與發展,文學的傳播方式便產生了相應的變化,逐漸向民間發展,貴族等階層不再壟斷文學。古代文學代表作《詩經》可謂是古今文學巔峰之作,其從傳播周期來講,可以說是古代作品最長者,從內容來分則有風雅頌,各類作品層出不窮,不過民間歌謠為主,首先是宮中詩官整理了之前人們口口相傳的內容,最終形成了經典的古代文學開山之作。一直到秦代,《詩經》都是口口相傳,并沒有現成的文本,內容具有朗朗上口的特點,而被人所推崇。
(二)抄寫式的古代文學傳播
抄寫是傳播古代文學的主要方式,它開始于秦漢時期。在秦代的時候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到了劉漢王朝,古代文學傳播抄寫傳播占據主體,例如只有殷商先人擁有典冊,這是出自《尚書》的話,便能夠發現當時的古代文學傳播,已開始使用抄寫的方式。自從始皇帝對車輛和文字進行了統一規定,以及后期漢朝頒布的“廢挾書令”,古代文學通過抄寫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應用。但是,抄寫的傳播載體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即簡牘→絹帛→紙質的演變過程,簡書主體是竹子,從秦朝出現,而后兩種材質則是在東漢時期出現,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抄寫載體的變化,均未影響到古代文學傳播的效果。
(三)印刷式的古代文學傳播
印刷技術出現于隋唐時代,主要是因為它的出現推動了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的創新與發展,有效的改良了抄寫媒介,擴大了古代文學作品的傳播范圍,使其傳播力度得到強化,對傳播內容的多樣性,有著極大的益處,同時印刷材料相對輕便方便攜帶,易于流通,直到紙的出現。中華文化在歷經了長期以紙質當作載體的傳播方式之后,印刷術的出現極大的提高了生產的數量及質量,也的使得紙張的質量大大提高,紙張成為一種常見載體,使用范圍也明顯增大,特別是自古的科舉制度,為古典文學的傳播提供了契機,隨著人們執著于科舉,政府在紙張上印刷了大量的古典文學,這些綜合原因極大的推動了印刷技術的你不斷發展[2]。在科舉制度盛行期間,各種民間書籍印刷量增加,社會因此形成了濃厚的書卷氣,特別是文學愛好者的書藏,對印刷技術的持續快速發展產生了推動力。佛教典籍《金剛經》在世界范圍內,是第一個采用印刷術制成的作品,文學性強,也因此而推動了佛教的發展。之后文學作品傳播大多采用的是調版印刷術的紙質產品。所以研究古代文學傳播,就必須要了解調版印刷術。
二、中國古代文學的主要傳播方式探究
(一)語言式的古代文學傳播方式
第一,口頭語言的傳播方式。在文字還沒有發揮傳播作用之前,這種傳播方式是主體,這是人們以聲音為載體進行的信息交流,隨著社會進步以及人類經驗的累積,口口相傳仍然占據了主體,為古代文學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就是古代文學是通過語言來實現傳播的,在我國很多的小說,比如《封神榜》等主要是通過彈唱等演藝方式流傳下來,后來文字出現了,這些信息得以明確記載,才逐漸運用文字傳播的方式,將此類歷史文化記錄并流傳下來。例如《詩經》當中的風、雅、頌,均是通過口頭語言的方式進行傳播,并傳承至今。第二,樂工說唱式傳播。他們運用人們喜聞樂見的說唱演義方式來傳播古代文學,這種傳播方式在魏晉南北朝開始,到了隋唐開始興盛,在這段時間之內,大量的文學作品出現,比如詩歌和古代散文等等,而說唱者通過自己擅長的曲藝形式傳播文人創作的詩歌,這也古代文學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這類人群會向文人支付一定的報酬,以此來交換他們的作品。通過這樣的傳播方式,文人騷客獲得了豐富的回報,同時自己的作品在藝人們的說唱之下廣泛流傳,打出了屬于他們自己的名號,演繹著和創作者彼此借力形成雙贏。正因為這樣有好多文人騷客愿意為說唱藝人寫詞獻寶,大量的詩歌于此階段誕生,其中最為典型的便是“柳三變”,他是言情詩詞的代表人之一,當時記載此人游蕩于妓館之間,活在妓者身旁,他的成名雖說和他才情有關,更和妓者們的說唱傳說有關。第三,古代文人雅客常常聚在一起飲酒作詩。中國的許多著名詩歌也是即興佳作,而且這種創作方式在文人騷客的推崇下得到了廣泛的傳播。例如,《滕王閣序》便是當年王勃去豫章赴宴時所作。此外,民間還流傳著一種說書式地古代文學傳播方式,如“三國演義”、“西游記”等,其原創作品并未廣泛傳播。相反,它們通過幾代民間說書人的講述,逐漸在人們中間廣為流傳,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
(二)文字式的古代文學傳播方式
在古代文學傳播的發展過程中,文字的出現引起了很大的變化。在其出現之前,人們使用口頭語言進行文學交流,這種方式受時間和空間限制明顯,文字以符號形式存在,打破了這兩個限制因素,還能對口頭傳播的信息進行更正,避免了其存在的不足,印刷技術出現以后,文字傳播效能達到了高峰,所以了解古代文學傳播,除了了解印刷術,再就是要了解文字的變更[3]。第一,題壁的傳播方式。如今,大多數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都是通過題壁的摘錄獲取,從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的文學作品。唐代的“唐石經”即“開成石經”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得益于題壁這種獨特的傳播媒介。第二,文本傳播。印刷術出現以后,帶動了中國文學典籍作品的擴散,人們因此更加方便借閱摘抄,這對于那些寒門學子來說無疑是最好的讀書方式,正因此,古代求學氛圍極濃。也出現了“牛角掛書”這樣的典故。除此之外,在古時候,一些禁書不會在民間廣為流傳,并且為了防止此類書籍失傳,只能夠通過抄寫文本的方式對其進行保存,從而使得中國古代文化的整體性提高。
三、結論
當代社會中的文學傳播方式有很多,諸如網絡、電子圖書及移動客戶端等。不過在古代畢竟存在多種制約,文學傳播并如當今傳播效果,流傳速度極慢,所以,我們需要注意古代文學傳播的不同領域以及深度,對古代文學傳播方式進行詳細分析,同時通過掌握古代文學內容,做到以史為鑒,進而促進我國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為我國人口素質提升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劉翠.新媒體時代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與創作--評《文學與文化傳播研究》[J].新聞愛好者,2018(1):109-109.
[2]王兆鵬.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研究的思考[J].文學遺產,2006(2):14-16.
[3]楊雪梅,肖紅.中國古代文學傳播方式的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4):121-122.
作者:徐珮 單位:長江職業學院公共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