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校企協作卓越工程師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地方高校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難度,需要在課程體系、師資力量、校企合作、管理體系、教學內容等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課題組介紹了輕化工程專業結合行業發展及人才成長規律,依靠校企協作,在培養卓越工程師人才方面的一些做法,探索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企業優勢互補,共建共享,交叉培養,共贏發展的校企協作模式。該模式對傳統工科專業卓越工程師計劃的開展具有積極的借鑒和指導價值。
[關鍵詞]校企協作;卓越工程師;輕化工程
一、校企構建卓越工程師協同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一)面向行業構建校企協作培養模式面向行業構建校企協作培養模式,是工科高校和市場結合的重要途徑
“卓越計劃”的順利實施離不開校企之間的通力合作,校企合作最核心的問題是企業能夠提供真實的工程實踐場地和工程創新環境,將所學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工程實踐環境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能夠在這個環境中提升動手和工程實踐能力。學院充分挖掘行業中的校友資源,與幾家大型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辦學協議,建立“卓越計劃”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以人才培養為主,校企項目合作為輔,多方面協同促進校企合作。企業通過“卓越計劃”的實施,為學生提供了實踐鍛煉的機會,顯示了企業技術實力,展示了企業文化,為行業培養了技術人才,提升了企業在行業的形象,提高了企業員工素質,在行業內宣傳了企業文化與追求卓越的精神,這種兼顧學生及企業利益的合作方式,可形成三方互贏的局面。通過4屆“卓越計劃”試點班(以下簡稱卓越班)的教學實踐,專業培養標準逐步建立,培養方案不斷完善,校企協作培養模式逐步優化。同時,專業通過不斷強化、規范校外教學管理環節,建立評價機制,安排校內教師授課,培訓員工,特邀相關企業領導、行業技術骨干、專家參與實踐、理論教學,參與卓越班的授課,真正做到在培養過程中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以工程實際為背景,以工程技術為主線,著力構建卓越工程師校企協作培養的長效機制。在校外管理方面,校企雙方安排專人負責卓越班的服務管理,從大學生校外安全、學習、生活、感情等方面的管理經驗中總結適合校外管理的方法,細化校外日常管理方面的制度,建立大學生校外教學質量監控體系。輕化工程專業“卓越計劃”的基本教學模式已經受到行業的認可,畢業生受到企業歡迎,成為行業用人單位招聘的首選。
(二)建立健全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健全組織管理體系,探索切合實際的“卓越計劃越計劃”人才培養模式,完善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卓越計劃”是我國高等工程教育主動服務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學校及時出臺了《陜西科技大學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為順利實施“卓越計劃”提供了政策保障。我校組成了“陜西科技大學輕化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全面指導卓越皮革工程師培養方案的制訂、課程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內教學過程以及企業工程實踐性教學等各環節。基于對皮革行業發展和人才需求的調研,編制了陜西科技大學“輕化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方案”,對參與“卓越計劃”的教師在培訓進修、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和崗位聘任上實施激勵措施。卓越工程師培養的工程教育以“雙導師制”為前提,與企業簽訂共同培養人才協議,依托企業建立培養基地,融合企業技術力量為培養師資,利用企業的設備、工程環境和先進生產技術作為培養平臺,整體過程采用“2.5+0.5+0.5+0.5”的模式實施“卓越計劃”,保證學生第七學期安心在學校學習,并參加招聘等活動,合理協調就業與“卓越計劃”培養的矛盾。校企共同制訂“卓越計劃”培養方案,形成卓越人才培養聯合體,培養面向未來行業需求的專業工程師。在面向行業,提升實踐教學效果的改革過程中,專業定期邀請國內行業知名的各類相關的化工材料公司、國際跨國公司,如:德國的朗盛公司、巴斯夫公司和司馬化學公司,上海福益皮爾卡樂公司等到學校進行技術交流,補充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獲得國際化知識和技術工作理念。德國巴斯夫(BASF)公司、德國朗盛公司和廣東惠昌化工材料有限公司為本專業學生設立了獎學金。在學生的就業過程中,很多國外公司十分看重學生在企業的實訓經歷,有幾名學生通過外企的考核,順利進入了國外跨國公司工作,有了良好的職業起點。經過4屆學生的教學實踐,不斷完善了這種學習與實訓交互的教學方式。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助于強化學生工程創新能力培養,是較為切實可行的“卓越計劃”實踐教學組織方式。
(三)可促進可促進、協助學校建設具有工程實踐能力的教學團隊
”卓越計劃”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建設一支具有豐富實際生產經驗的工科教師隊伍。專業自創辦以來一直注重師資隊伍建設,專業教師隊伍整體的學術造詣深,知識體系比較完備,職稱、年齡、學緣等結構合理。教師治學嚴謹、工程實踐能力強、理論聯系實際、關愛學生、安心教書育人,形成了“團結協作,頑強不息,求實肯干,甘于奉獻”的輕工專業精神和良好的教風。學院成立了由教學院長、系主任、教學骨干和企業工程界工程師等組成的卓越工程師培養工作小組,負責起草相關的教學管理文件,協調落實培養方案的具體實施,按照“穩定、培養、引進、借智”的人才隊伍建設思路,優先配置“卓越計劃”試點專業的師資隊伍,重點加強教師隊伍工程實踐能力鍛煉,聘任企業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做兼職教師,校內教師到企業頂崗工作參加實踐實訓,返聘離退休專家,不斷擴大工程型師資隊伍規模,使得80%具有企業工程實踐經歷,有5年以上企業工程實踐經歷的教師比例達到40%。在企業的授課環節,各專業均在企業選聘了近10名技術骨干及技術管理人員,為學生講授部分專業課程,讓學生了解最接近實際生產的教學內容,了解學校的理論知識在企業是如何應用的。在日常管理方面,采取任課教師和企業人事經理共同協調的雙班主任制,對學生的日常教學安排及生活進行具體管理。同時,為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及生活等情況,企業負責對學生進行日常考核評價,校內教師與企業人事經理協商安排企業授課等事項,在企業進行現場授課,不僅完成教學任務,還提升了教師的工程實踐技能,掌握了企業管理模式,熟悉了生產管理方式,了解了前沿技術現狀,積累了豐富的解決現場工程問題的經驗,并把這些經驗和能力運用到教學中,保證了“卓越計劃”的教學質量,從而使辦學辦出專業特色。
(四)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拓寬教師的工程視野
“卓越計劃”人才培養質量表現在學生所具有的服務社會的各種能力和綜合素質上。2010級輕化工程(皮革)卓越班學生2014年7月畢業,卓越班的學生在企業實踐方面見多識廣,實踐操作技能熟練,在就業時相比普通在校生更受企業青睞。卓越班共畢業30人,其中讀研2人,本專業就業22人,到其他行業就業6人。卓越班就業的反饋信息良好,多家企業主動與學校簽訂了企業獎學金協議,授予卓越班學生工程實訓獎學金,兩屆學生獲校外獎學金的比例超過了50%(按人次計算,含一次集體獎勵)。“卓越計劃”在我校的實施逐步完善,增加了青年教師在企業培養鍛煉的機會。校內教師在企業授課的過程中,在企業跟班輪崗,緊密接觸企業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和工人師傅,可以熟悉各個專業部門及崗位的工作流程及主要職責等,提高了教師的實踐工程技能,并豐富了他們講課的實際內容。通過實訓環節,校企之間的聯系得到加強,也增加了教師實踐課題的來源,更好地為“卓越計劃”實施奠定基礎。
二、建設校企協同模式的主要途徑和思路
(一)利用專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利用專業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充分挖掘行業的校友資源校友資源,建立“卓越計劃”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
以畢業生為紐帶,利用畢業生在行業中的影響力,充分挖掘行業中的校友資源,與企業協作,建立“卓越計劃”穩定的校外實踐基地,確保“卓越計劃”順利實施。面向行業,依托行業內校友資源,共建“校企協作”實踐基地,校企協作模式使“教學—實踐—科研—就業”環節融會貫通、互促共進,形成良性循環,逐步形成了傳統工科專業卓越人才培養的“培養、認同、反哺、再發展”的運行模式。
(二)以““反向設計、正向落實”為主線,實施專業實踐教學改革踐教學改革,提升卓越人才的工程實踐能力
專業通過廣泛調研,了解企業需求及學生的發展意愿,以“反向設計、正向落實”為主線,先結合企業及學生發展需求,校企雙方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標準,然后分解目標并制訂相應落實措施。專業調整教學計劃與體系,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使培養過程適應校企協同培養的設定目標。校企建立了深度、多方位合作機制,協調了傳統工科卓越人才培養過程中企業需求與人才內生發展需求,促進人才培養質量提升。
(三)以雙向培養以雙向培養、引入送出、老帶新等方式,探索提升師資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的可行途徑
課題組以共建校企協作模式為抓手,融合企業技術力量,利用企業的工程環境為培養平臺,形成學校—企業人才培養聯合體,創建校企協作培養長效機制,建設適應“卓越計劃”要求的“校企共享型”實踐教學團隊,通過雙向培養、引入送出及老帶新等方式,使教師能夠深入基層實踐,增長專業技能,培養實干作風,提升師資隊伍的工程實踐能力。
(四)構建校企協作的輕化工程本科實踐教學新體系
根據企業要求調整教學計劃與教學體系,改革教學內容與方法,使培養過程適應校企協同培養目標。校內教學用最新科技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洞悉學科前沿領域。校外教學注重完善實踐環節,激發學生實踐興趣。同時,以“跟蹤-反饋-調整-改進”為主線,建立“卓越計劃”的動態“持續改進”機制,根據企業及學生的反饋意見,不斷改進完善“卓越計劃”培養過程。
三、校企協同模式的實踐效果
(一)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成果顯著校外實踐基地建設成果顯著,在行業影響較大
依托企業共建的“卓越計劃”校外培養基地獲批為“陜西省校外大學生實踐基地”。校企共同制訂培養標準,企業界專家和技術人員參與專業課程的校外教學。“在實訓過程中深入學習,在學習期間進行工程實訓”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升了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
(二)創建面向行業需求的輕化工程專業本科創建面向行業需求的輕化工程專業本科“卓越計劃計劃”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研究得到校內及行業高度評價
以企業需求推動學校的專業課程改革,優化課程體系,調整相關內容,注重學生實際工程性理論教學與實踐能力培養。改變了教學內容與企業實踐需求相脫節、畢業生短期內無法適應企業生產的狀況,為行業培養出了高質量的專業技術人才,在行業中得到了廣泛的好評,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
(三)培養計劃設計合理培養計劃設計合理,促進學生能力和就業提升升,畢業生得到行業認可
校企協作的教學模式及工學結合的學習模式受到行業認可,提升了學生綜合能力,學生見多識廣,實踐操作技能熟練,比普通在校生更受企業青睞,卓越班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在95%以上,成為行業用人單位招聘的首選,畢業生素質優良,為學校贏得廣泛贊譽。通過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的改革,學生就業的類型由原來的主要從事生產技術、技術研發,逐漸拓寬到生產管理、國內外市場營銷、質量控制、檢測等不同的從業領域。
(四)校企協作方式促進了校內教學團隊的成長和教學效果提升
校內教師通過在企業授課、進行工程實踐,豐富了專業課的教學內容,拓寬了自己的工程視野,提升了校內師資的工程實踐能力,尤其是建立了實踐平臺,保證了“卓越計劃”的教學質量。
四、“卓越計劃”在實踐過程存在的一些問題及解決思路
(一)缺少政策支持缺少政策支持,在企業的教學過程組織及管理難度大大增加
講課內容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不佳,會影響專業課教學理論與實踐過程的結合,降低學生對專業教學環節的認知能力,產生一定的教學質量問題。同時,實踐過程中,學生的精力和學習要求也會有一定的沖突,較高強度的實踐過程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精力降低。實踐過程中,學生會遇到一些專業問題,如果沒有校內專業教師或企業的兼職教師及時指導,也會影響實踐的效果。
(二)較長時間的外地實踐的管理存在安全隱患
在外地學習的學生,大部分遠離家庭,和原班級的學生逐漸疏遠,存在安全生產及生活管理方面的隱患,一旦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出現心理波動,會導致學生和周圍員工與企業管理人員的關系緊張,甚至出現實踐過程中的安全問題。
(三)學生適應能力及自我管理學生適應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弱
部分學生被退回,不能堅持到底,感覺迷茫,是學生常見的問題。不能和企業及時溝通、出現心理問題及自我管理能力弱,也是學生出現安全問題的隱患和主要因素,需要學校在管理過程中全程安排專業教師,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引導學生樹立明確目標,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五、結論
校企協作模式對國內地方高校工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指導和示范作用,已得到校內的認可。校內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包裝工程專業及印刷工程專業的“卓越班”的教學計劃和校企合作共建的方式均參考了輕化工程專業的教學模式,借鑒了輕化工程專業的經驗和教訓,并順利完成了4屆學生的校外實踐教學環節。我校對“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培養模式與培養方案、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教材及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實驗室建設、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本專業“卓越計劃”實施的基本方案、課題設置、企業實訓內容、保障管理體系等,也是學校工科本科專業立足行業、影響行業和引領行業的重要舉措,已被多所同類院校借鑒,對國內地方高校工科專業人才的培養具有積極的示范作用。
[參考文獻]
[1]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2]林健.卓越工程師培養的質量保障(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27-28.
作者:張輝 強濤濤 王學川 許偉 弓太生 單位:輕化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陜西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