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材料學科雙語教學工程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基于專業認證理念的課程探索與實踐
(一)與時俱進,廣泛取材,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
對應目標:科學文化和工程文化教育。在傳統的教學中,存在教學內容更新慢、教學可視化差、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等不足。除此之外,材料學科專業課程信息量較大,且知識更新速度快,這對雙語授課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備更高的教學設計、教學組織以及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能力。在倡導與時俱進的今天,在“信息技術與電子材料”課程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已成為必然。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方式具有信息量大、靈活、更新快等特點,并以全方位、立體化的方式呈現,彌補了傳統教學中板書的多種不足。引入多媒體技術后,本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可以隨時在教學中補充,有效更新了教學內容。通過媒體播放和網絡下載等形式,形象、生動、直觀地傳播知識,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材料學科的學習興趣。多媒體雙語教學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如上課速度快、信息量大等,學生必須集中精力,否則就會因漏失關鍵信息而難以跟上教師的授課思路,甚至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在有限的授課學時內,如何讓學生有效把握課程重點,理解課程難點,是教師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對于專業必修課的考核,尤其是學時少、學分少的專業必修課,其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期末考試成績”。我們從改革教學方式入手,設置課程內容專題,強化“平時成績”,強化主觀性專題,促使學生在課下繼續把課堂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主觀強化。專題設置的另一個方式是自主選題。教師給出主題,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分組,自行設置小組報告題目和內容。近年來,學生自主選題主要集中在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減排方面,體現出學生對國家乃至國際材料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的關注。
(二)設置專題,小組研討
對應目標:創新思維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設置的學術專題是本課程的重點。為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有意加大此部分的分值權重,從原有的20%提高到40%,促使學生重視專題作業。以“HallEffect:TheoryandApplication”題目為例,什么是HallEffec(t霍爾效應),回答可以是簡短幾句話,也可以是一篇論著。這個題目中還涉及另外一個部分,即HallEffect有哪些應用。應用可大可小,可以是身邊的小器件,如錄音機的轉向機構和電飯煲的溫度控制;也可以是國防軍事設備的重要組成部件,如用于遠程導彈、衛星上的霍爾位移傳感器。這就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提綱、字數要求下,認真查閱資料,理解相關內容。此外,專題作業還設置小組討論環節。通過小組論證,進一步修改、完善,形成高質量作業。通過設置專題,促使學生有意識地去查閱相關文獻、了解內容綜述、分組合作,對其學習能力、創新思維能力、工程能力、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等,進行了綜合訓練。
(三)研討項目答辯,角色轉換,互動式教學
對應目標:創新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國際化能力。上述專題作業提交的語言是英語,PPT文件還需要學生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英語口頭匯報,并回答教師和同學的問題。從Word文檔到PPT文件的制作,學生加深了對專題內容的認識。專題答辯時,從文字到語言的轉換,促使學生充分掌握專題內容,運用適當的科技語言、肢體語言、影音動畫等展示自己的作業,并在規定的時間內,有條理、有層次地匯報小組工作。在回答問題環節,學生必須做足功課,才可能保證答案的準確性。通過設置專題并進行項目答辯,促使學生充分利用可獲得的各類資源,系統掌握知識,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溝通能力和國際化能力的提升。
(四)改革考核方式,師生互評
對應目標:創新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和發展能力。上述“平時作業”中對三類作業類型的考核,我們摒棄了教師一言堂的方式,通過設置對應的考核表格和細則,由教師和全班學生參與,從專題內容的學術性、邏輯性、作業規范性、演講條理性、科技語言運用等方面進行打分。學生通過評分表還可以進一步審視自己的不足,汲取其他小組的優點,爭取在下一輪作業中獲得更好的成績。而教師的評分則重點體現在對知識掌握的準確度上。此外,專題作業是以小組為單位提交的,一榮俱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個別學生“偷懶”的情況。同時,在考核時設置組員貢獻表,明確小組成員各自對小組工作的貢獻百分比,將個人成績與貢獻比例掛鉤,進一步避免了個別學生“不出力”的情況。學生參與專題作業考核,對專題內容進一步消化,對其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發展能力有積極作用,有利于他們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學習需求。
二、持續探索與實踐
在工程教育國際認證標準的指導下,在“信息技術與電子材料”的課程教學中實施了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無論是在學習能力方面,還是在團隊合作與交流能力、創新思維能力方面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雙語教學是一種“學科教學”,而非“語言教學”。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正確設定雙語教學的目標,持續探索與實踐,既重視大學生語言能力的獲得,又強調其知識目標的達成,并要妥善處理好知識目標與語言目標之間的關系。
三、結語
隨著新型電子功能材料和信息技術的不斷涌現與發展,基于我們在材料學科專業課程多媒體雙語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及時查找問題,結合本課程的實際情況,制訂有效的解決方案,仍是今后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目前本課程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為我校材料學科專業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促使材料學科專業課教學改革向著創新型、國際化的層次發展。
作者:趙春霞 黃學輝 顧少軒 周靜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