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程教育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是工程教育質量的制度保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根據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基本要求,分析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從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設計以及持續改進等方面對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進行研究。
關鍵詞: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我國高等工程教育“科學化”“工程性弱化”等問題導致所培養人才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弱,明顯滯后于新技術引領的新經濟發展需求。為此,各高校相繼開展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以期培養具有較強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工程人才。網絡工程專業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融合而成的新工科專業,是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探索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指導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路徑,以培養具有較強理論基礎、工程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網絡工程人才,對網絡工程專業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1.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報告《未來的工作(TheFutureofJobs)》指出,到2020年,對工程人才“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的需求(36%)將遠遠超過對“認知能力”的需求(15%)。顯然,理論學習與工程實踐緊密結合的特點,對新工科領域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制定網絡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既要充分考慮學校定位、社會需求和辦學條件外,還應著眼于人才成長的全過程,將其現階段專業學習與未來“全面發展”相結合,并形成專業特色。因此,根據網絡工程專業質量規范和認證標準的要求,某高校將網絡工程專業培養目標制定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基本的人文素養;能夠將數學、自然科學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學科基礎知識和方法運用于計算機網絡和云計算的工程實踐中;具有工程思想與工程意識,能夠將計算機網絡和云計算專業知識、技術與方法運用于工程實踐中;具有計算機網絡系統和云計算平臺規劃與設計、部署與實施、運行與管理,以及應用開發等方面的工程實踐能力;具備工程師所需的學習與創新、溝通與表達、合作與交流能力,具有良好職業發展力和適應力。對云計算技術的強化是該培養目標的專業特色。2.學習成果明確畢業要求。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以成果為導向的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OBE)理念需要將培養目標分解為對畢業生專業能力、綜合素質“明確、可衡量、全覆蓋”的具體要求。因此,詳細分析支撐培養目標的能力結構,逆向分解為對培養對象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具體要求,再將其有形化為學生畢業時應獲得的學習成果,以完全覆蓋對培養目標的支撐需求。網絡工程專業畢業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要求描述如下。(1)工程知識:掌握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能夠將其理論和方法運用于解決計算機網絡及云計算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2)問題分析:能夠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并通過文獻研究分析計算機網絡及云計算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3)設計/開發解決方案:能夠針對計算機網絡及云計算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設計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功能模塊或工作流程,并能夠在設計環節中體現工程創新意識,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4)問題研究: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計算機網絡及云計算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并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3.指標點細化畢業要求。面對工程問題的特殊性和復雜性,畢業要求應根據能力需求的內在邏輯關系逐項分解為“經過選擇的,能夠反映畢業要求內涵,且易于衡量”的指標點。各指標點的達成由若干課程教學、實踐環節或其他輔助教學過程支撐。指標點分解也是培養目標進一步細化為更具體、明確、可評價表述的過程,應體現解決本專業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的邏輯和建構路徑,以引導教師組織教學,學生有計劃學習。對網絡工程專業“工程知識”畢業要求作指標點分解如下。工程知識:掌握數學、自然科學、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能夠將其理論和方法運用于解決計算機網絡及云計算領域的復雜工程問題中。指標點1-1:掌握數學與自然科學知識,能夠將其用于計算機網絡和云計算復雜工程問題的定義與描述。指標點1-2:掌握本學科基礎知識與方法,能夠將其用于計算機網絡和云計算復雜工程問題的定義與描述。指標點1-3:掌握網絡工程基礎知識、技術與方法,能夠用于計算機網絡和云計算復雜工程問題的分析與理解。指標點1-4:能夠將學科知識、網絡工程基礎知識、技術與方法用于計算機網絡和云計算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中。4.課程體系規范與優化。培養目標確定畢業要求,畢業要求決定指標點分解,并通過指標點清晰、明確引導專業核心課程設置、師資及教學資源配置,培養目標的達成最終依賴課程體系來實現。課程設置的科學合理,直接決定學生專業知識、能力與素質的構建和培養目標的達成。培養目標的特色性,由課程群(或模塊)明確并在課程學時學分數、教材選擇等中加以呈現。表3是網絡工程專業“工程知識”指標點與支撐課程對應關系。完整的課程體系,包括核心課程名稱、學時學分、授課學期等,還需要依據高等學校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編制的高等學校網絡工程專業規范和網絡工程專業工程教育認證要求進行優化與規范。網絡工程專業“工程知識”各指標點所對應支撐課程如下。指標點1-1:高等數學Ⅰ,大學物理(含實驗),線性代數,離散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指標點1-2:大學計算機基礎,程序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計算機原理,電子技術基礎,數據結構與算法,數據庫原理與應用,操作系統。指標點1-3:計算機通信技術,計算機網絡,路由與交換技術,云計算技術,Web技術基礎,移動通信與無線網絡,網絡安全技術,軟件工程。指標點1-4:Linux操作系統,網絡工程設計與系統集成,云平臺部署與管理,網絡程序設計,計算機網絡,路由與交換技術,云計算技術,計算機網絡管理,移動通信與無線網絡,網絡安全技術,網絡綜合布線工程訓練,數據庫應用課程設計,軟件工程訓練課程設計,組網工程訓練,云平臺部署與實踐課程設計,數據結構與算法課程設計,專業見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
二、培養目標評價與持續改進
目前,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并未出臺有關達成度評價的指導性文件,需要高校根據自身情況自行設計相關系統。1.達成度評價指標體系。通過一系列指標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課程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是否與對應的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目標相匹配。根據主體不同,可分為校內評價與校外評價兩部分。(1)校內評價:包括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由校內專業教師和管理人員依據評價指標考查學生通過學習所達成能力的情況。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主要考查學生對相關課程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主要考查學生通過系統的課程和實踐環節學習,在畢業時是否具備所要求的知識、能力及素質。(2)校外評價:主要是培養目標達成度評價,通常由社會人士、用人單位、行業代表或畢業校友完成,主要考查學生畢業后5年左右所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是否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評價指標包括應屆生畢業率、一次就業率、畢業生職業和專業成就調查、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社會輿論調查等。2.建立穩定長效的達成度改善機制。根據達成度評價結果,逆向梳理出培養目標、畢業要求、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方法需要改進的地方,并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改善教學手段加以完善。因此,建立穩定長效的達成度評價機制是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也是工程教育專業認證的核心。以下為某高校達成度評價與反饋系統,包括:(1)課程目標達成度評價:在課程教學完成后,評價課程目標是否達成,并根據結果對教學內容和模式給出改進建議,以提升教學質量。體現為對課程教學目標的完善和后續教學過程的控制。(2)畢業要求達成評價:在學生完成本科學習時,依據所有課程目標達成評價數據,對本屆畢業生是否達成畢業要求進行評價,并給出改進建議。體現為對課程體系的改進及對畢業要求的修訂。(3)培養目標達成評價:是基于社會需求、已經工作五年的畢業生狀態、用人單位意見以及畢業要求達成度評價等對培養目標達成情況進行分析和評價。培養目標評價所給出的建議,體現為對專業培養目標的調整,保障畢業生能持續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使整個評價機制成為一個長效的閉合系統。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根據某高校網絡工程專業工程教育認證的實際問題,建立畢業生達成度的評價機制,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持續改進的策略,對網絡工程專業的工程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意義。探討以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指導高等工程教育,構建以培養目標為導向、畢業要求為目標、課程體系為支撐的工程人才培養機制,對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發展潛力、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工程人才,以滿足新經濟發展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愛華,侯永峰,楊秋波,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
[2]克勞斯•施瓦布.第四次工業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3]查建中.工程教育宏觀控制模型與培養目標和教育評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
[4]趙婷婷,馮磊.我國工程教育的社會適應性:基于工科專業培養目標的實證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
作者:郭偉 韓海 董蘊源 單位:江漢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