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工程教育理念的半導體制造技術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半導體科學是一門近幾十年迅猛發展起來的重要新興學科,是計算機、通訊技術、電子技術、雷達、自動化技術等信息科學的基礎。半導體制造是半導體工業的重要分支,是集成電路產業的基礎。
【關鍵詞】CDIO;半導體制造技術;課程改革;產業結合
一、工程教育(CDIO)模式
工程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工業化信息化進程中,對獨立完整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的形成與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以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構思、設計、實現、運作)一系列從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產業周期為載體,讓學生在理論和實踐間過渡,完成自主學習。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是一個典型的工科專業,工程性和實踐性非常強,希望通過課程學習使得學生具有以下工程核心能力:(1)具有運用數學、自然科學及工程知識的能力;(2)具有設計與開展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的能力;(3)具有開展工程實踐所需技術、技巧及使用現代工具的能力;(4)具有設計工程系統、組件或工藝流程的能力;(5)具有項目管理、有效溝通、領域整合與團隊合作的能力;(6)具有發掘、分析、應用研究成果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半導體制造技術》課程改革◎潘穎司煒裴雪丹及綜合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能力;(7)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與能力;(8)具有基本工程倫理認知,尊重多元觀點。
二、課程目標與存在的問題
《制造》是面向高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的一門工程技術核心主干課程。本課程主要介紹半導體工藝流程、關鍵工藝步驟,以及相關領域的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其目標是培養掌握基礎理論,熟悉專業知識,了解技術前沿,拓展科技視野,并具有一定工藝設計、分析解決實際工藝問題的電子科學與技術領域應用型工程創新人才。隨著電子行業對半導體器件微型化、高頻率、大功率、可靠性等要求的提高,半導體科學近幾十年的迅猛發展,《制造》內容也隨之不斷充實,內容繁雜、綜合性強、與實際工藝結合緊密。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制造》課程的教學難度越來越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教學信息量大、課程學時有限,難以合理安排教學進度;(2)工藝設備昂貴,課程實踐需求難以滿足;(3)理論知識抽象,與實際工業聯系不緊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難以提高;(4)課程考核形式單一,難以全面檢查教學成果。課程教學內容、方法、考核等一系列問題的背后,根本原因是當前《制造》課程的教學模式不盡合理,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三、課程建設思路
《制造》只有32學時,在有限的課時下,教師要指導學生掌握基礎理論,與實際工業生產流程相結合,引導學生進行創新性研究,幫助學生將課堂理論知識轉化為電路、版圖、工藝等設計能力。《制造》內容繁雜,難度大,實踐實習難以充分實現,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選擇貼合產業的教材,突出重要知識點,合理分配學時,緊盯產業發展和先進工藝,更多的與產業實際融合,盡可能讓學生接觸實際制造過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制造》涉及專業知識面廣(材料、物理、器件、工藝),緊跟技術發展,用簡單的試卷理論考核學生的學習成果不夠全面,課程考核方面也要打破固有的試卷核,避免學生靠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采用多元化的考察方式,考察學生的理論基礎掌握、創新思維能力、團隊協作能力。課外,要盡量給學生創造與產業接觸的機會。
四、《半導體制造技術》課程建設
1、教材選擇
《制造》與產業結合緊密,所以我們目前選用電子工業出版社由MichaelQiurk編著的《半導體制造技術》,該教材的特點是:理論扎實,詳細介紹了半導體材料、半導體物理、半導體器件相關知識點;結合產業,突出實際工藝詳細介紹了芯片制造中的關鍵工藝——理論、生產過程、工藝設備、質量分析等;緊隨發展,吸收介紹了深亞微米工藝下的先進技術——槽隔離、平坦化、Cu互聯等;容易理解,深入淺出,附有大量工藝圖、設備圖、結構圖,直觀形象。
2、教學內容
《制造》課程學時有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突出知識重點,授課過程中帶領學生著重學習重點章節——材料準備、工藝流程、基本工藝操作、先進技術,對于輔助章節——化學品、沾污、檢測可以采用簡單介紹、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講授。《制造》相比于其他電子專業基礎課程,最大的特點是產業發展迅速,教材內容更新速度遠遠落后,所以授課教師需要密切關注產業發展,了解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讓學生的知識跟隨產業變化。
3、教學方法
課程教授過程中,希望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同時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所以采用傳統集中授課與小組作業相結合的模式。在集中授課過程中也要注意調動學生積極性,可以采用如下方式:(1)采用啟發式教學,以先導課程為基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2)采用問題式教學法,首先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本質,探討解決問題的思路,最后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采用互動式教學法進行教學,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加強教師和學生的眼神交流和語言交流;(4)妥善處理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學會逐步分解解決難點問題。
4、教學手段
傳統教學一般采用板書授課、作業考察的方式,展現方式死板,考察不全面,現在可以結合多媒體工具的演示多樣性,完成知識點與實際產業應用的結合,利用圖像、動畫、視頻等展示和講解復雜的器件結構和工藝過程,給以學生直觀、清楚的展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工程創新能力。建設課程網絡教學平臺,便于學生獲取最新學習資料,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課后溝通,同時教師可觀察學生自主學習進度,適當提醒。
5、考核模式
課程減少考試比重,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同時增加團隊大作業,鍛煉學生合作分工、解決問題的能力。
6、課程拓展
利用工藝流程仿真,以及校企合作平臺等方式驗證鞏固課堂學習內容,增加學生與產業接觸。綜上所述,針對《制造》課程的特點以及現有的教學問題,筆者結合產業,采用工程教育思路進行教學改進,與傳統模式的對比。
五、結語
在工程專業認證的指導思路下,本校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課程與產業結合,開啟工程教育(CDIO)模式改革。經過三屆的課程改革實踐,《制造》課程的教學突破了傳統理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結合問題教學、互動學習、網絡教學、產業結合等新型教學模式。從教學成果看,學生反映課堂生動有趣,學生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團隊合作、工程解決問題能力有所提高,達到了改革預期。
作者:潘穎 司煒 裴雪丹 單位: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