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面向工程教育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設計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教育認證作為一種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獨特模式和手段,也是保證教育發展與回應社會問責的要素。為適應工程教育數據連續性、長期性、周期性的特征,對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進行研究。通過對系統硬件與系統軟件的設計,讓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成為現實。
關鍵詞:工程教育;高速數據;數據采集;系統設計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我國深化改革所確立的絲綢之路經濟帶與海上絲綢之路合作建設,中國越來越多的工程師走向國際的同時,更多的高層次工程職業人才也向中國聚攏,中國工科學生擁有了具有國際互認質量標準的通行證[1]。教育認證制度作為一種教育行業自律與教育質量控制方法,也是高等教育質量保證體系的重要部分。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以要求學生學業成就為認證主體,要求建立一個學生成就有效評價體系。該體系需要通過學生、學校與專業的一致認可,以“以質量保證和質量改進為基本指導思想和出發點”為指標[2]。工程教育認證成為常態工作后,大量的支撐數據具有連續性、長期性、周期性的特征。
1高速數據采集系統硬件設計
1.1評價體系設計
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設計,以中國工程教育認證協會(CEEAA)2016版專業認證自評報告指導書要求為準,對培訓目標、方案、評價體系、畢業要求進行評價。工程教育周期性評價體系,工程教育認證需要涉及畢業生、在校生、企業專家、用人單位、實習基地、教師等多方面數據,覆蓋了包括校內外、在校師生、專業、系、院等基本信息。對大量數據的采集主要是為各項專業認證提供證據,隨后展開對數據的深度挖掘與分析,從而形成調查分析報告,為工程教育認證的學生生源、畢業要求、培養目標與體系提供問題改進方法。
1.2系統總體框架設計
面向專業認證的數據采集與分析管理系統構成。其中學生培養過程的周期時間序列數據與截面數據分析與采集、評價等,由在校本科生子系統、在校研究生子系統以及校友子系統完成[3]。教師教學子系統與用人單位、實習基地子系統的數據采集與系統管理能夠幫助實現用人單位與實習單位的定期反饋。
1.3子系統框架設計
在校本科生子系統的每個模塊下,都對相應的培養環節匯總的過程、評價進行數據采集,形成教育認證所需要的連續性數據鏈。每一個版塊都具有數據統計與調查結果自動分析功能[4]。
2高速數據采集系統軟件設計
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主要基于JavaEE技術,結構為B/S結構,前臺應用系統與數據庫服務器分離,數據采用集中式管理。
3仿真實驗分析
為測試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設計能否滿足數據高速采集需求,設計了對比仿真實驗。在采集工程教育認證數據時,使用設計出的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為驗證實驗有效性,同時對數據進行處理。
3.1參數設定
為保證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能夠有效采集數據,對長周期的學生數據、用人單位、實習單位、教師教學、校友反饋數據進行采集與管理,并且在系統中使用.
3.2結果分析
通過傳統數據采集方式與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采集相同的6000條數據,進行數據采集方法實驗.傳統的方法信息采集率低,并且信息收集量有限。本文設計的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信息采集率大大高于傳統信息采集方法。根據系統數據分析結果,提供面向工程教育認證有效性定向分析數據。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專業認證數據采集與管理,為工程認證高速數據采集提供了技術與平臺。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數據采集往往需要以大量的文字、表格等材料作為依據,利用網絡,不僅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促進面向工程教育認證高速數據采集的實現。
4結語
教育認證制度作為一種保證高等教育質量的一種獨特模式和手段,也是工程教育保證教育發展與回應社會問責的要素。面向工程教育認證的高速數據采集系統保證數據采集的客觀性,并且面向在校學生、企業與用人單位、教師等開放,保證整體數據的公正性。
參考文獻
[1]胡生旺,劉永凱,張玉良,等.基于ARM-Linux的激光通信高精度實時數據采集系統設計[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6(4):50-53.
[2]胡生旺,劉永凱,張玉良,等.基于ARM-Linux的激光通信高精度實時數據采集系統設計[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16(4):50-53.
[3]丁若曦,喬偉峰.探路未來國際工程教育:對接全球發展,革新傳統課堂——2017年國際工程教育論壇專家訪談綜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6):116-119.
[4]劉鳳娟,司言武.面向供給側改革的教育戰略對策研究——基于31個省級教育財政投入面板數據的建模分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7):18-25.
[5]韓振宇,金鴻宇,富宏亞.基于ESPRIT頻譜估計和隱馬爾可夫模型的銑削顫振辨識系統建模[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2016,22(8):1937-1944.
作者:黃志武 焦家林 單位:湖北工程學院計算機與信息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