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論文研究的背景
目前高校各專業面臨新的形式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科技的快速發展,對人才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而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現有的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大多停留在原來幾個專業的簡單合并上,專業基本平臺過于寬泛,難以確保專業教學的重點性與實效性,各課程之間因為內容發生沖突而無法彼此協調。特別是作為一個兼有技術、經濟、管理、法律等多學科知識的復合性專業,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仍然存在改善的空間,尚未完成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四個平臺課程的整合,知識融合度不夠,沒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也未能充分發揮“1+1>2”的效應。課程體系整體優化就顯得十分重要。
2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因為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的指導思想、專業師資隊伍、課程體系建設與整合等方面的問題,導致四個平臺課程的教學內容整合難度較大,知識融合度不夠,所以還沒能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2.1課程內容交叉,課程之間融合度不高
專業教學計劃中許多專業課程存在知識體系交叉和重復現象,知識條塊融合度不高,使得本已緊張的課時資源存在著浪費,甚至落后的現象,跟不上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步伐。例如《工程合同管理》和《施工索賠》之間,施工索賠是一門僅20學時的課,但在工程合同管理中又作為一章非常重要的內容存在,是工程合同管理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交叉非常嚴重。另外《工程合同法律制度》和《建筑法律》等法律類課程之間也存在很大的內容重疊。
2.2技術類課程耗時多,效果少
工程管理專業技術課程是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課程,目前技術課程存在許多人為設置的障礙,學生在技術課程上花費了大量時間,但卻無法達到學以致用。像《工程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制圖》等課程一直是工程管理專業不及格率最高的幾門課程之一。
2.3實踐環節的缺乏,導致知識應用障礙
學生畢業時對所學課程仍未形成一個整體、清晰的認識,要為學生打好基礎以適應未來面對面的工作與挑戰,僅僅傳授給學生一般知識技能是遠遠不夠的,必須提供整體優化的基礎教育和應用教育。現在用人單位對部分學生能力下降、進入工作角色慢的呼聲日漸升高,縮小學校與工作崗位之間的差距是課程體系改革的核心問題之一,因此要盡量多地采用情景教學和加強實踐教學課時量,注重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
2.4學生很難獲得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由相互關聯的課程所組成的系統。現在的教學一般都是按照課程單獨安排的,每位教師都在強調自己所承擔課程的重要性,要求增加學時,并力圖保持其完整性,但卻忽略了課程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從而導致了課程體系被“人為”地割裂了,有時甚至會對學生產生誤導,使學生很難獲得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
3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措施
課程體系是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工程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應本著以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為著眼點,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目標,堅持“注重通識教育,拓寬專業口徑,凝練專業主干,靈活專業方向”,科學構建以應用能力和工程素質培養為主線的課程體系,即相對獨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素質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具體措施如下:
3.1整合課程內容
按照“技術是基礎、管理是核心、經濟目的、法律是保證”的總體思想對四個平臺知識進行篩選、取精,并力圖減少課程內容交叉和重疊。定期召開課程負責人協調會,合理規劃工程管理專業課程單元,優化課程結構,根據課程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精選教學內容,合同確定學時學分,進而實現課程結構、教學內容的整體優化;解決課程之間內容重復、教學內容針對性不強、目的不明確、課程內容體系不完整等問題。按照“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對課程進行篩選、取精并整合。
3.2白話技術課程
進行技術課程的“白話”革命,將復雜、抽象和枯燥的知識以簡單,生動和形象的方式進行展示和講授。這要通過教材和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創新來實現。目前,國內尚沒有一套專門適用于工程管理專業的專業技術課程體系,更不用說專用的教材了。大多數高校的工程管理專業的專業技術課程都是在土木工程專業技術課程的基礎上,進行簡單壓縮和簡化直接應用于工程管理專業上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就業需求,更沒有考慮到工程管理專業其它課程平臺的要求。所以,針對工程管理專業技術課程的教材編寫、課程設置亟待解決。另外,教學方法與手段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開發,工程管理專業應根據本專業的課程特點,學生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提高課程的教學效果。
3.3樹立新型教學理念
擺脫傳統教學思維與教學模式,側重培養教師“統攬全局”、“點面結合”的教學理念,樹立知識融合與知識集成,案例研討與實踐檢驗,系統科學與行為科學相結合的新型工程管理專業教學觀。教師要明確所授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確前導課程對自己課程的影響和自己所授課程對后續課程的引導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這種“前導、后引”克服教師過分強調自己所授課程的重要性,人為割裂課程體系的弊端。
3.4強化實踐教學
利用對理論課程進行梳理和優化所節省的教學資源來增加實踐環節的內容和時間,提高學生對未來工作的適應性和就業競爭性。
4獨立學院工程管理專業理論課程體系的構建
構建由通識教育、專業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三個平臺和公共課模塊、公共選修課模塊、基礎課模塊、專業基礎課模塊、專業基礎選修課模塊、專業或專業方向必修課模塊、專業或專業方向選修課模塊等七個模塊組成的“平臺+模塊”的理論課程體系。
4.1公共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保證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身體素質、知識能力等基本素質,滿足學生共性發展需求,其設置過程中既有嚴格的統一性,又體現出層次性。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外語、體育與軍事理論、大學計算機基礎等系列必修課程。
4.2公共選修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強化學生綜合素質教育,以適應時展對未來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的要求,力求體現文、管、工、藝相互交叉滲透。該模塊的課程主要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體育衛生與藝術、外語與計算機等五類。
4.3基礎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為學生提供最重要、最基本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是后續專業知識學習和應用的基本工具、方法和語言。主要由專業所涉及的基礎系列課程組成,如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工程圖學、計算機語言等課程。
4.4專業基礎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培養學生在本專業領域內應具有的主干知識和畢業后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能力。涵蓋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要求學生必須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以及反映專業發展前沿的基礎知識。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注重課程內容的融合。
4.5專業基礎選修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拓寬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面、完善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優勢。
4.6專業或專業方向必修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培養學生在某個或某些領域具有比較深入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主要由本專業或專業方向核心知識單元構成,重點突出專業主干課程,體現工程管理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優勢和特色。這些課程的內容專業性強,是專業人員必須掌握的核心內容,教學內容需不斷更新和融合。
4.7專業或專業方向選修課模塊
該課程模塊的作用旨在適應時代要求,充分反映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而設置的課程。要側重知識的交叉性,強調專業前沿信息和專業特色的傳播,部分專業課程強調前瞻性。
5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
實踐教學是應用型專門人才的應用能力和工程素質培養的主要途徑,是縮小學校與工作環境差距的主要教學手段,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設置與質量的保證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起到關鍵性作用。工程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以突出“實訓、實戰、實踐”為特色,構建由基本技能、專業技能與能力和綜合應用能力與創新能力組成的分階段、全程化培養并與理論教學體系有機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體系按教學的層次可分為基礎實踐、專業實踐和綜合實踐三個層次。基礎實踐旨在培養學生基礎性技能;專業實踐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和方法,促進學生科學思維能力的提高;綜合實踐旨在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專業和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按組織形式分為課內實驗教學、集中實踐教學和課外實踐教育三個形式。每個形式下面分若干模塊,注重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有機結合,著重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6結語
通過一系列的課程體系改革,構建出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與協調發展的課程體系。使學生即能掌握工程技術、經濟、管理、法律四個平臺的基礎知識,又能培養出自己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思維。在扎實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實踐應用能力,完善基本的工作能力和發展能力。適應社會對建筑領域人才質量不斷提高的要求。
作者:董晶 單位:吉林建筑大學城建學院管理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