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廣播電視音頻編輯創意教學探索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校廣播電視藝術專業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傳媒人才的主要陣地,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廣播電視藝術專業課程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廣播電視藝術專業實踐性較強的音頻編輯創意課程,在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了教學改革與實踐,試圖探索有效的課程思政教學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課程觀;思政元素;全過程育人;課程思政評價
早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就指出:“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全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更進一步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把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體系,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2]這為新時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只依靠思政專任教師來完成,作為專業課程教師要充分理解“課程思政”教學理念,并將其運用到日常專業課程教學環節中去,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融合,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由此可見,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一、廣播電視藝術學音頻編輯創
意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然性高校廣播電視藝術專業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型傳媒人才的主要陣地。作為一門廣播電視藝術實踐性較強的音頻編輯創意課程,主要以聲音作為研究對象,培養學生能夠掌握聲音敘事方法,聲音蒙太奇表現思維以及聲畫結合藝術創作手法。能夠在廣播電視及其他新聞媒體、影視文化傳媒機構從事音頻策劃、編輯等傳媒工作。傳媒工作處于意識形態的前沿,是黨和人民群眾的喉舌,所以,音頻編輯創意課程教學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培養自然有著更高的要求。
(一)是新聞傳播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把握傳播規律的需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這是傳媒人從業的第一要務。要有敏銳的政治意識和全局意識,要以人民為中心、牢記自身使命,正確地把握好黨的宣傳輿論工具,在廣播電視網絡視聽領域做好黨的輿論宣傳工作,是傳媒人應具備的素質和應盡的責任。所以,在音頻編輯創意專業課程教學中,必須要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在知識技能傳授時,向學生滲透作為傳媒人應有的黨性原則、價值觀念、責任擔當,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適應未來媒體工作。
(二)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的需要音頻編輯創意課程教學不但要向學生傳授音頻編輯技能,還要培養學生建立音頻創意策劃理念,把握新時代媒體創作需求,結合國家、社會的發展,學會用聲音介質,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培養學生樹立文化自信、文化自覺、文化自強的意識,并內化到課程教學的全過程。這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體現。
二、廣播電視藝術學音頻編輯創
意課程思政教育現存困境當前,廣播電視藝術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中很容易出現課程思政意識較薄弱、思政融入偏機械化、教師經驗不足等情況。
(一)課程意識形態引導薄弱,偏重技能而輕創意音頻編輯創意課程很容易在授課過程中,仍以教材內容為主,重視專業技能培養。重編輯、輕創意。也就是說,課程講授多以掌握音頻編輯方法,學會AdobeAudition音頻編輯系統即完成教學目標。每一堂課,學生都沒有脫離音頻編輯實驗室。學生學起來相對比較枯燥、刻板,很容易讓學生脫離廣播電視藝術專業,感覺自己似乎是一名軟件操作員,缺乏作品創意啟蒙。而創意啟蒙首先要有正確的道德觀,才能外化在作品的創作中。專業課程在培養學生社會敏銳洞察力、思想政治素養和文化底蘊等價值觀引領方面欠缺。
(二)課程內容設計不夠完善,思政融入偏機械化一些高校在音頻編輯創意課程思政的內容設置上仍不完善,存在一些局限性。其實,課程思政融入到專業課教育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螺旋式上升的系統性教育工程,其起點是教師結合專業課程內容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意識的疏導。學生經過學習后,內化為大學生的信念,最終,外化為大學生的實踐操作和作品創作得以呈現,這樣才算完成教育的目的。而有些專業教師往往把課程思政理解為“課程+思政”,機械地分出一些課時講授思政內容。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兩張皮”的現象較多。(三)課程思政教學研究不夠,學生思政意識薄弱大多數教師都有著豐富的廣播電視藝術專業教學經驗,而自身思政教學水平相當有限。再有,現今對廣播電視藝術專業課如何與思政融合的教學改革方法研究較少,缺乏較高水平的課程思政專業教師的經驗總結和傳授。而學生本身對思想政治學習意識淡薄,厭倦傳統滿堂灌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導致學生在面對信息迅猛傳播的今天,容易迷失方向,缺乏社會責任心,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對專業熱情不高、就業創業觀念落后等,這時課程思政教育就顯得十分重要。
三、廣播電視藝術學音頻編輯創
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施針對廣播電視藝術專業課“課程思政”教學中存在的困境,課題組教師對音頻編輯創意課程在轉變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優化課程內容設置、改進教學手段、完善考評方式等方面,進行一次課程全過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明確課程定位,堅持立德樹人教育理念“課程思政”其實本質上是一個“課程觀”,一種課程建設理念。而課程教學改革首要就是明確課程的定位,樹立正確的課程觀。以往的音頻編輯類課程都“重編輯、輕創意”,注重講授編輯技能,即傳授“怎么做”。而在“為什么做”“做什么”等方面引導比較少。音頻編輯創意課程改革首先修改了課程大綱中的課程目標,把“培養具有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培養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和團隊精神”增加到課程目標中。課程思政的實施不僅要實現音頻編輯專業知識的傳授,還要重視專業知識與社會多維度的融合,形成價值觀引領,避免思政教育元素生拉硬拽地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比如,課堂上,教師要把好音頻作品創作的第一關——“創意關”。在學生創意策劃一開始,就引導學生增強媒介素養和文化自信、民族自信,要有社會責任感、傳播正能量。學生在掌握音頻編輯技術的同時,要很明確地知曉傳媒人應該傳播什么樣的價值觀、世界觀。
(二)優化課程內容,合理融入思政元素課程思政要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其重點要優化教學內容,遵循價值統一的原則,將愛國主義情懷、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等時代精神融入到教學實踐中去,增強學生媒介素養,樹立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能夠運用音頻編輯技能傳播正確價值觀。音頻編輯創意課程教學改革后,改變原有廣播電視藝術專業以音頻技能講授和訓練為主的課程設計,而采用將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并鼓勵學生大膽去創意創作,其價值觀的呈現,外化于音頻作品實踐操作中。如運用項目化教學方法,在開課的第一節,教師就向學生介紹本門課程的學習任務和考核內容,即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要完成并提交三個音頻作品:(1)新聞類作品:《萬人升旗儀式》音響報道(分小組采制);(2)文藝類作品:公益廣告策劃和錄制(分小組錄制);(3)影視作品聲音合成(獨立策劃編輯)。課程圍繞這三個作品展開,使其成為學生要完成的項目,教師要引導和指導完成作品創作。這其中,教師在講授音頻編輯技巧的同時,會引導學生了解國情、黨建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如升旗儀式的音響報道的采制,會讓學生了解每年國慶前夕,中央總臺都會用音頻、視頻的形式向全國人民報道“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實況,這會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作品創作的積極性。再如,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在“戰疫”中涌現出很多英雄人物和事跡,從3月份本門課程第一節課開始,課程教師就引導學生關注疫情動態,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策劃并錄制以“戰疫”為主題的公益廣告。音頻編輯創意課程內容設計盡可能最大化發揮專業特長,與思政課程形成協同效果,努力培養學生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扎實的專業技能和一定的創新能力。
(三)課程全過程育人,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課程思政僅對課程內容進行改革是遠遠不夠的,隨著新媒體和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改進教學手段和方法也是當務之急。首先,音頻編輯創意課程采用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混合式教學方法不是在單純地使用在線平臺,也不是要建設數字化資源平臺,而是要利用線上平臺最大化地提升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利用線上豐富的資源實現對線下知識的補充,利用好線上師生問題討論平臺實現打破線下教學時間的限制,進行全過程的育人。其次,音頻編輯創意課程采用“課上實務”與“課下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如文藝類短音頻編輯與創意這一章節,教師在課上主要講授公益短音頻如何選題、撰稿、配音、音樂音效合成等專業基礎知識,拓展學生的公益視野,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與創新精神。在課下學生自主組成創作團隊,采制聲音素材、配音、后期合成。每個創作團隊都有負責人,負責人將團隊成員按專業特長分好任務,有的負責撰寫劇本,有的負責錄音,有的負責后期制作。教師也會一直關注線上課程平臺討論區,隨時與學生團隊進行討論。師生共同創作音頻作品,學生創作的積極性頗高。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共完成了包括“戰疫”、新中國成立70周年、精準扶貧、公民道德建設、關愛特殊群體、傳統文化、城市守護等主題的近七十多部公益短音頻作品。學生從作品創意策劃、文案寫作、搜集聲音素材、錄制人聲到后期編輯制作等媒體實戰環節中得到了較好的實戰訓練。學生們認真的態度,體現了年輕的傳媒人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創作精神。
(四)完善課程考核方式,創新課程思政評價以項目化教學,鼓勵學生建立創作團隊,把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和團隊精神,具備交流、協調、合作的能力作為音頻編輯創意課程的目標導向。期末成績的評定,分為獨立作品創作成績(占10%)和團隊作品創作成績(占70%),這樣,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逐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除了作品評定,還要關注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和品德素養,對出勤情況和課堂討論情況(占20%)做出定量的評價。這樣就改變了期末一張卷或一個作業的考核形式,過程性考核促進了學生要學好專業課,創作出優質作品。與此同時,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改的教學評價方式。鼓勵學生將作品投到各高校、廣播電視局、社會機構舉辦的有關公益命題的比賽中去。近兩年,學生在音頻編輯創意課程創作的作品《天亮了》《一方有難》《一個易拉罐的旅程》《燭光里的鏗鏘逆行》等十多部作品,在中國大學生好創意第十一屆、十二屆大廣賽廣播公益類和省廣播電視局公益廣告大賽中嶄露頭角,取得較好的成績。以賽促評,衡量課程思政在音頻編輯創意課程的教學效果,循序漸進,逐步推進了課程思政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協同并進。總之,廣播電視藝術學音頻編輯創意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改革還處于初期探索階段,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累大量實踐經驗,從而總結規律,形成科學有效的課程思政育人體系。
參考文獻:
[1].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8.
[2]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2020-06-06)[2020-09-22]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網.
作者:范喆 李帛霖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