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智媒體下的廣播電視編導人才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現代社會的傳播技術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社會進步,我國的傳播樣態經歷了以廣播電視為主的大眾傳播媒體時代,有線電視網、計算機網、電信網三網融合的融媒體時代。隨著5G網絡傳播技術的應用,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媒介深度融合的智媒體時代已經來臨。廣播電視編導專業要為媒體提供具有良好人文素養、深厚的文化底蘊、開闊的國際視野、活躍的創意思維、嫻熟制作技能、敏銳產業意識的高層次創意、制作專業人才,應以智媒體時代為立足點,結合其傳播特性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優化,探索創新適合智媒體語境的廣播電視編導傳播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智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具有傳播源頭移動化、傳播平臺社交化和信息傳播智能化等傳播特征
1.智媒體的傳播者體現出明顯的移動化特征。手機、平板電腦等已經成為主流的信息傳播和接收終端,通過這些多媒體終端進行的視頻電話、網絡直播以及網絡視頻播放的彈幕系統等,都能實現實時互動效果,實現傳受雙方“面對面”交流的傳播狀態,互動性、移動化特征明顯。
2.智媒體時代傳播平臺社交化特性明顯。信息傳播依托微信、微博、論壇、短視頻及新聞終端等社交平臺,通過好友、公眾號、話題、群、圈等具有社會屬性的群體進行傳播,社交化特征明顯。智媒體時代傳播者和受眾角色融合,人人都是傳播者,人人都是受眾,傳播成為一種低成本、高密度、廣泛性的活動。這種傳受合一的形態特點使得信息傳播具有了個性化、社交化特征。
3.智媒體時代體現出信息傳播全流程智能化趨勢。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①。寫作機器人、人機協同寫作系統以及AI主播等智能系統已經融合到信息生產、分發及反饋的傳播全流程。信息的快捷性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信息傳播已經突破地域、時間的限制。
智媒體時代的傳播特征為廣播電視編導傳播人才培養提出新的要求
1.理性認知智媒體,熟悉新媒體終端的影像形態和傳播特性的能力。智媒體時代的數字影像形態發生顯著變化,多樣態播放終端促使數字影像視聽表達方式產生變化。越來越多的短視頻采用18:9豎屏模式,第28屆金雞百花電影節特別開設了“新影像•手機影片競賽”環節,豎屏畫面已然登上大雅之堂。豎屏影像的勃興直接導致影像構圖形式的改變;且移動手機播放環境復雜,影像的色彩配置、景別、運動及壓縮傳輸等都產生相應改變。因此廣播電視編導傳播人才應熟悉新媒體終端的傳播特性及影像新形態,掌握前沿的媒體制作理念和技術。
2.提升網絡信息分析與判斷能力,提升運用新媒介進行網絡傳播的能力。網絡傳播能力包含雙向兩個層面,一是從網絡中吸收信息的能力,二是使用網絡進行信息編碼和再傳播的能力。智媒體時代的信息具有爆炸性和包裹性雙重特性,廣播電視編導傳播人才應具備在海量信息中選擇最具有傳播價值的信息,確保信息的及時性和真實度,并通過視聽手段表現出來,引導受眾進行正確的信息認知和社會導向。
3.增強廣播電視編導傳播人才創新創意及制作的應用能力。智媒體時代傳播者和受眾融合,廣播電視編導傳播人才不僅要具備寫作評論策劃能力,更要掌握影像策劃、拍攝、制作、包裝以及線上傳播推廣的實踐技能。并在此基礎上提升人才的審美素養和創新創意能力,成為業務專長、能力全面的創新型應用型人才。
智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傳播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的革新
1.完善課程結構,以課程群模式進行系統化教學。在進行課程設置時通過規劃和融合知識相關聯的課程形成課程群,增加知識學習的邏輯性和關聯性。以“厚基礎”為特點設置學科基礎知識課程群,培養學生的藝術基礎知識和基本的方法論,從嚴從細,使學生學科基礎扎實,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具有自我學習能力。以“精專業”為特點設置專業基礎課程群,提升學生的創作基本功和動手技能,從精從專,使學生具有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每一個課程群內部均設置調研環節、理論基礎課程、針對性影像創意策劃課程和實操課程。課程群之間前后有機銜接,課程群內部課程互為支撐,培養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功底和綜合實踐能力。
2.依托學科資源,加入藝術院校特色課程。藝術類專業院校涵蓋藝術學、設計學、美術學、戲劇與影視學等多個學科,能從文學、美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門類給學生以啟發。以“深傳統”為特點設置傳統文化特色課程,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和中華文明精神內涵,從深從源,使學生具備優秀的人文素養,有社會責任承擔能力和歷史使命感、民族文化自信心與自豪感。
3.跨傳播平臺、跨學科式課程設計。智媒體時代是一個內容為王的時代,任何一個影像在剝離出外在表現形式之后,最具競爭力的都是內容部分,智媒體時代傳播平臺融合化使內容生產成為制勝關鍵。課程體系設置時消除媒介壁壘,鍛煉學生全媒體的概念,培養學生針對選題進行全媒體創意創作的能力。使學生創作內容既能滿足在電視、網絡欄目中播出的需求,又能在手機短視頻App、微信公眾號上投放。
4.增加網絡傳播技術類專業課程,掌握網絡傳播模式。智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是學生獲得專業知識的重要途徑。要善于運用網絡,對網絡信息檢索的熟練程度直接決定著學生對待事物的高度。在課程設置上“需要補充和加強信息技術專業技能課程,將數據篩選、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操作等能力,作為廣播電視編導數據素養培養的重要內容”②。只有掌握了網絡傳播技術類的知識,學生才能熟練掌握、運用新媒體傳播平臺。
5.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每個課程群中包含理論提升課程和強化創意制作類課程。以視聽欄目創意創作課程群為例,文化傳播調研課程帶領學生掌握視聽欄目創作的行業動態;視聽欄目形態分析課程使學生從理論上掌握欄目創作的基本要素;視聽欄目編導與策劃、視聽欄目導播、視聽欄目創作實訓均為實踐操作課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置,學生在理論性課程中掌握主動學習意識和學術研究能力,在創作類課程中錘煉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智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傳播人才培養教學模式的創新
1.項目化教學,有的放矢地鍛煉學生綜合應用能力。項目化教學是“以項目作為依托指導學生進行通過實際操作進而掌握相關專業技能的授課方式”③。在授課過程中從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搭建創作團隊,導入項目教學模式。積極運用學院“產教融合”平臺,在課程中由企業提出項目要求,學生分組確定創作主題、實施路徑并實際操作,由企業和導師共同篩選出優秀項目并實現落地。在進行項目化教學時,教師積極轉變角色,通過項目分發、項目創意篩選、項目實際制作及項目展出等環節,引導學生積極搜集資料,使學生提前介入行業水準的創作實踐,掌握行業標準化創作流程,鍛煉實際操作能力,達到項目教學的目的。
2.跨平臺式內容教學,以內容制作為主要培養目標。智媒體時代拍攝制作設備、技術不再是傳播活動限制,有創意的內容成為競爭的主力,是“內容為王”的時代。會講故事、講好故事成為學生的核心競爭力。首先在課程中增加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其次在劇本寫作、視頻創意制作等課程,講授故事敘事的規律性知識,著重培養學生構建故事的能力;最后在授課中實行學生現場講述的模式,在口頭表述過程中認識到故事的邏輯性以及吸引觀眾的興趣點,培養學生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文化,體現中國精神。
3.研究型課堂,增加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度。教學課堂由教師和學生雙方共同組成,主流的“主導主體論”的觀點認為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具有主導作用,學生是主體,處于從屬地位④。然而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與熟練程度方是課堂的意義。研究型課堂規避“主導主體論”的弊端,在授課中主動引導課程教學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增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思考、勤于思考,錘煉學習與創作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4.課程教學網絡化,通過網絡媒體延展教學活動。在校大學生是千禧年之后出生的“網絡原住民”,使用網絡進行學習交流是他們的最普遍手段。課前教師將課程的前修知識通過網絡分發給學生,方便學生進行背景內容知識的學習。在授課過程中將線下傳統課堂講授與金課、慕課等線上課程結合,提高授課內容與網絡的親密度,充分體現網絡傳播時空無障礙且互動性強的特點。在課程結束后,學生將課程作品通過專業公眾號、微信、微博、短視頻等網絡平臺作品,將課堂講評與網絡點擊熱度相結合作為評價標準。通過延展化線下線上綜合教學形式將整個課程環節與網絡關聯,既延展教學時空又增強學生對網絡媒體的認知。
結語
智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編導傳播人才的培養,就是要培養具有充沛原創力、深厚人文素養、系統專業知識和熟練創作技能的專業應用型人才。在培養方案的設計上,要充分體現智媒體時代的傳播特性,依托學院學科資源優勢建立完善課程結構,并加入藝術院校特色課程。在授課模式上,要將項目化教學、研究型教學及線上線下的混合性課程作為主要授課形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創意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更多具有廣博的人文關懷、豐厚的文化素養、高端的國際視野和創新創意的綜合型應用人才。
作者:張常霞 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數字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