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融媒體時代的廣播電視內容形式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媒體融合的逐步深入,傳播越來越重要,廣播電視媒體如何緊跟時展步伐,適應媒介融合下傳媒格局和生態的變化,搶占輿論主陣地?這就要求廣播電視從業者轉變思維,努力學習,掌握融媒傳播的特點和技巧,學會“融本領”,在節目內容上、表現形式上不斷創新,不斷提高廣播電視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關鍵詞]融媒體;廣播電視;內容形式;創新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大數據”的應用,信息傳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革,傳統媒介受到了極大的沖擊。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變成了互動性更強、獲取信息更便捷的移動終端,看電視、聽廣播的場景正在被看手機取代。媒介融合時代背景下,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如何借助新媒體技術優勢,如何吸收融媒元素,實現電視節目內容形式創新,實現有效傳播,是電視人不斷思考、不斷探索的問題。
一、融媒體時代傳播的特點
1.多元化、交互式傳播融媒體時代,傳播者與受眾的界限不再明顯,受眾既是傳播的對象,同時又是內容生產者和傳播參與者。媒體內容在不同媒體間的循環互動,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受眾的積極參與,同時,受眾也渴望做一個發聲者,傳播呈現多元化、交互式傳播特征。
2.即時、實時、全時傳播融媒體以網絡技術、數字技術及移動通信技術為依托,將億萬用戶連接起來,使信息獲取和傳播更加快速便捷,信息內容更為豐富多彩。隨著視頻直播的發展,受眾更是被直接帶到了事件現場,實現了事件進展、傳播者信息及受眾接受三項同步進行,信息傳播的時效性大為增強,呈現出即時、實時、全時傳播的特點。
3.移動化、可視化傳播隨著智能終端的普及,5G時代的到來,AR、VR、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視頻逐漸成為主要的移動網絡社交語言,和主要的信息表達與社會交往方式。對于很多網絡用戶而言,視頻是他們接觸內容的第一介質。融媒體移動化傳播、視頻可視化呈現顯得尤為突出。
4.智能互聯、多終端融合共享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的應用,使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傳統媒體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與新媒體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實現了在信息共通基礎上的媒體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智能互聯、多終端融合共享已成為媒體融合發展的突出特點。
二、融媒時代,廣播電視內容和形式創新的必要性
1.時展的需要科技改變生活,技術驅動媒體變革。廣播電視發展的歷史也是科技進步與發展的縮影。隨著現代互聯網傳播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輿論環境越來越復雜。指出,“隨著形勢發展,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廣播電視作為傳統主流媒體,不斷提升內容創新能力,不斷推出符合全媒體傳播的精品,是時展對廣播電視媒體提出的要求。
2.廣播電視節目新特征的要求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節目獲取素材的渠道更加多元化,與用戶的交流互動更加方便快捷,借助網絡、平臺和渠道,原有的線性傳播、一次性傳播的局限不在了,節目生命力得到延長。傳播形式的多樣化、傳播門檻的進一步降低,倒逼廣播電視媒體不斷地更新創新,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3.媒體融合的需要在媒體融合的背景下,電視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都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受眾變成了用戶。傳統的廣播電視由純粹的內容播出平臺和內容生產者,變成了內容和增值服務的供應商。傳播的終端也由過去的廣播電視變成了屏、網、端、微全媒體。大眾的信息獲取渠道與內容偏好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要求廣播電視節目內容和形式必須創新,才能適應融媒體發展的需要。
三、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內容形式創新方法探究
1.學會“融本領”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內容和形式創新首先是要采編從業人員學會“融本領”。過去,廣電人只要會寫稿,會攝像、會編片子就可以了。現在不一樣了,要會“十八般武藝”,要一專多能,做到一次采集、多平臺傳播,一條新聞要用不同的形式,適合在不同的傳播平臺上分發,這對廣播電視采編人員的策劃能力、信息分析和選擇能力、多媒體應用能力,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無論是新聞采編,還是活動策劃、新節目的推出,都要更多地思考,怎么在移動端很好地、快速地傳播,這就要求記者、編輯、主持人要成為“全能戰士”。中央對媒體從業者提出踐行“四力”的要求,其實就是在融媒體時代,對記者“融”能力的要求。如:人民日報客戶端2017年8月1日推出的新媒體互動型H5產品《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被億萬網友成功“刷屏”,成為媒體融合中的成功案例。這就是媒體人“融”能力的展現。
2.用戶思維下的內容創新內容創新是媒體立身之本。媒體融合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即用戶思維。這就要求主流媒體在內容生產和傳播過程中,用用戶思維,圍繞如何更好地在互聯網傳播,進行內容生產、分發和產品設計,真正形成自己獨有的內容生產創新能力。融媒體時代,廣播電視必須打破固定思維,用心研究用戶,用用戶思維去深挖用戶的真實想法,并以此為出發點生產內容,用受眾可感可親的方式去表達,這樣才能進行有效傳播。如:北京廣播電視臺推出的全國首檔市民與公共領域對話節目《向前一步》,聚焦北京城市治理的熱點、難點和痛點,直面市民與公共領域的分歧和沖突,總能從居民關心的各個角度入手,用最平實的話語解讀政策,搭建起百姓與政府、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2019年播出的《向前一步•八米陽光》榮獲第二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3.新技術應用下的內容形式創新內容要創新,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和表達形式的創新。融媒體時代,短視頻、H5、移動直播、VR、AR等新技術的應用,為廣播電視媒體探索創新信息呈現方式、不斷創新傳播方式和報道手段提供了技術支撐。如:在今年抗擊疫情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充分利用新技術,創新推出“與疫情賽跑———全景直擊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最前沿”系列慢直播,通過5G信號高清化展現火神山和雷神山兩家抗“疫”醫院爭分奪秒抓緊建設的情況,將直播的實時性與VR全景的無死角傳播、動態調整視角等優勢結合起來,為用戶帶來完整的沉浸式“監工”體驗,吸引上億人次在線觀看。
4.資源整合下的內容創新資源整合的實質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一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資源整合中,每一個環節都包涵著信息資源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形成并完成一個選題、一個策劃、一場活動需要多方面信息資源的支持。在媒體融合發展的今天,如何整合相關資源,以達到內容創新的目的,是衡量一個媒體的創新與開放的重要指標。如:湖北省恩施州廣播電視臺的2019年7月26日在恩施電視臺微信公眾號推送的《今天,張富清受到親切接見》,24小時閱讀量達到16萬多。這條推文是融媒體中心內容團隊整合央視新聞視頻、新華社、人民網等有關報道素材推出的,推送及時并且信息量大,體現了媒體高效整合采編資源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肖珺、張春雨:《全面移動化:構建面向5G的全媒體傳播生態》,《新聞與寫作》2019年第8期
[2]李寶善:《堅守媒體正道堅持“內容為王”》,第六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媒體融合論壇上致辭,2019年10月21日
作者:龍梅 單位:恩施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