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感恩教育下小學生良好品格塑造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小學生正處于樹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感恩意識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學校德育應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學校教育本真,把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從理性抽象化、虛無說教化的泥潭中拔出來,讓感恩意識培養、感恩行為養成落到實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關鍵詞】小學德育感恩教育良好品格
感恩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而當今社會,感恩意識卻在孩子們的心目中逐漸消失。究其原因,如今家長均較寵愛溺愛孩子,不注重對孩子的思想引導與道德培養,致使很多孩子自我意識濃厚、感恩意識淡薄;加上囿于應試教育觀念影響,很多學校的道德與法治課和班隊活動課都被主科占用,德育課程的教學與德育活動的開展極不正常,學生在校時缺乏正確道德觀引導,致使學生責任心缺失、集體意識淡薄。小學生正處于建立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加強對學生感恩意識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這需要德育教師打開一雙善于捕捉現象、及時發現本質的眼睛,用心思考教育,并巧用生活素材,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對學生實施愛與感恩教育,以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溫情的感恩行為。
一、德育課程與生活巧妙鏈接,培養感恩意識
道德與法治是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在課程實施中,需要教師深人挖掘教材的德育內涵,并根據課程具體內容或主題,融人鮮活生活案例,豐富教材內容,提升學生品格。
1.融入鮮活生活案例,營造感恩氛圍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注重融入鮮活的生活案例,營造溫暖的感恩氛圍,讓學生的心靈深受感染與熏陶。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鏈接生活中的親情故事,引導學生開展演講、朗誦、討論等活動。課堂教學還可以把活動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學會用行動踐行感恩,如寫感恩卡、唱感恩歌等。特別是讀、送感恩卡這種形式,能夠讓學生懂得愛需要表達更需要回報。教師應充分利用“全國道德模范”“感動中國”等中的德育素材以充實教學內容,提高德育教學有效性。比如筆者曾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結合本區全國道德模范方敬先生的先進事跡進行教學,人物的感人故事喚醒了學生對美德的向往,人物的榜樣行為引導著學生前行,有效構建了學生的良好品行,讓學生獲益匪淺。
2.融入傳統美德教育,注重文化傳承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這些流傳千年的傳統文化思想,讓我們繼往開來、不斷進取。教師在開展感恩教育時,應注重中華優秀文化傳承,融人中華傳統美德教育,從中華傳統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汲取精華。例如,可以從中華傳統文化“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中,提煉出“感恩品格”主題教育,采用多種形式開展感恩親人、感恩教師、感恩他人、感恩社會的關愛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形成感恩意識,踐行感恩行為。又如,可以從“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中,提煉“善良品格”教育主題,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對學校、班級、同學、社會多做一些有益的事,從而營造積極向上、情味濃郁的感恩氛圍,讓愛無處不在、讓善良與感恩常駐學生心田。
3.注重課后拓展延伸,促進知行合一
德育教師應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師應把課堂學習拓展延伸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指導學生的日常行為。例如,一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三單元的主題是“我愛我家”,包含四課內容:《我和我的家》《家人的愛》《讓我自己來整理X干點家務活》。其中“學會自己整理、干點家務”等都是報答父母、感恩父母的具體行為。教學中,筆者利用故事講述、視頻直觀感受、分析辯論、情景模擬、情感熏陶、兒歌升華總結等途徑讓學生受到感恩父母的熏陶,并指導學生做一個表格,每日記錄自己在家表現情況,直至讓行為變成一種習慣和品質,讓感恩意識培養、感恩行為養成落到實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活動與生活無縫對接,注重德育實踐
學校德育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環境,從學校教育圈擴大到社會生活圈,把學生活動納入社會體驗之中,在實際活動體驗中培養學生優秀品質。
1.提升校內感恩活動實效感恩教育是校園德育工作的應有內涵,是學生綜合素養的組成部分,是校園文明建設的重要一環,也是中華“感恩”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校園德育具有豐富的實踐樣態,可以是莊嚴的國旗下講話、豐富的板報、多樣的班級文化創設。學校還應著眼時空維度,進行全方位的感恩教育滲透和宣傳,可以開展征文、一封家書、演講比賽、出好一期黑板報、征集感恩格言等各種感恩活動。我們要激勵學生積極參與、全員參與這些活動,讓感恩活動在校園蔚然成風。
2.促成校外感恩活動奏效
校外感恩活動,可以結合抗日愛國資源和清明掃墓等各種活動進行。可以引導學生祭拜“烈士陵園”,感恩逝去的先輩,從而使學生珍惜當下、感恩幸福;還可以舉辦“留守兒童課外閱讀調查”“尊老愛幼、回報社會”等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關愛社會;周末可以成立“關愛孤寡小組'開展身邊的關愛活動,教育學生“以己度人”,力所能及地幫助別人……這樣引領學生感恩回饋社會,能夠讓同情、關愛與寬容流淌在學生血液中,使尊老愛幼成為新時尚和好習慣,從而使學生明白:學會感恩、立于行動,是少年兒童對社會的一種應然回報,更是少年兒童的應盡責任與義務。
3.達成社會實踐活動長效
學校還應引導學生向社會上的道德楷模學習,鼓勵學生向道德楷模靠攏,不斷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規范自己的社會行為。肺炎疫情期間的感人事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良好素材。八十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親赴疫情前線,成為全國人民心中的“定海神針”;李蘭娟院士不顧個人安危,毅然沖鋒在前;還有無數主動請纓的白衣天使們及其他行業的人們都在為抗疫做出貢獻……疫情期間,筆者堅持上德育主題網課,教學形式多樣、教學時間或短或長,旨在引導學生關注新聞,鼓勵學生向道德揩模學習,并規范自己的行為,以達成德育社會實踐活動長效化目標。
三、家庭養育與學校教育對接,督促行為養成
小學生感恩意識的建立,根基在于家庭、引導在于學校,家校應通力合作、相互促進,共同完成對學生“培德塑行”的養成教育。
1.落實反饋,注重德育活動回訪
教師應結合學校活動和慶祝節假日等德育實踐活動,讓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的品格錘煉形成合力,并加強活動后的回訪,幫助學生養成行為習慣。例如,在母親節、父親節等系列感恩活動中,教師除了幫助學生深人體會父母對子女的親情、喚醒學生的感恩之心,還要鼓勵他們通過實際行動向父母表達感恩之心,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回訪工作,通過回訪了解學生的感恩行為是否得以落實。可見,教師與家長的及時溝通、密切合作,有利于發現、肯定、鞏固學生的感恩行為,提升學生向上向善的積極性與執行力。
2.文化潤澤,注重家庭閱讀浸潤
教師還應注重指導家長與孩子親子共讀,通過家庭閱讀實現思想熏陶與文化潤澤。因為讀書可以明德,讀書亦可正心,我們要堅信閱讀的力量。同時,閱讀可以實現“靈魂的轉向”,幫助學生完成自我人格的塑造,讓生命意識、社會責任、自我實現的種子深埋在學生心中,感恩教育自然也便水到渠成了。例如,通過家庭閱讀,能夠引領學生學習“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家國情懷,和“投之以桃,報之以李”的知遇承諾;閱讀《中華美德故事》《論語》等書籍,可以引領學生汲取前人為人處世的高超智慧;閱讀《三字經X弟子規》等書籍,能夠讓學生懂得如何立德、立身、立業,如何對自己負責、對社會盡責……現代公民教育告訴我們:懂得感恩,不僅僅是個人道德、立身處世的需要,更是社會公民應遵循的一種內在外顯的道德規則,是現代社會應有的一種公民素質、責任意識,也是一種生命境界的最佳體現。綜上所述,學校德育應回歸兒童、回歸生活、回歸學校教育本真。生活處處皆教育,讓我們密切聯系生活,用心愛學生、用心做教育,將感恩教育從知到行真正落在實處;把感恩教育、道德教育從理性抽象化、虛無說教化的泥潭中拔出來。只有這樣,方能形成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的自然土壤、明凈天空,兒童的“三觀”教育便會在基礎教育中自然生發、成長、開花、結果〇》
【參考文獻】
[1]李隆漢?和諧社會亟須感恩教育[J]?人才開發,2005(11).
[2]黃俊.讓孩子帶著感恩之心成長——談感恩教育[J].教育科學研究,2006(4).
作者:董彩霞 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贛馬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