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型紡織企業轉型升級路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成熟,其對我國貿易的影響越來越大,在“互聯網+”戰略提出后,在戰略推進過程中,其促進經濟增速不斷上升。中小型企業面對愈加激烈的競爭,急需轉型升級,而自身資金短缺、創新人才缺乏,在發展中存在著嚴重阻礙。中小型紡織企業如何在“互聯網+”戰略背景下實現轉型升級從而帶動行業升級并最終贏得市場競爭的新優勢成為重大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通過文獻查閱及現狀分析,了解中小型紡織企業所面臨的困境,提出“互聯網+”時代中小型紡織企業轉型升級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紡織企業;轉型升級
1“互聯網+”時代我國紡織企業的現狀
自入世以來,中國的紡織品生產、消費和出口量迅速增長,經過十多年的持續發展,中國在服裝制造、出口和消費方面均位列世界第一。1.1市場競爭激烈國內市場上,紡織品銷售市場在我國宏觀經濟作用下內需低迷;一方面,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紡織服裝總體利潤下降。國際市場上,貿易保護主義升級,自由貿易受到嚴重阻礙,特別是中美間的貿易戰對企業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國外的品牌打入國內市場,導致本就激烈的貿易競爭進一步加重。
1.2線上交易規模迅速擴大
傳統紡織企業以線下銷售為主,供需雙方面對面進行商洽成交,但隨著信互聯網的普及,采用線下方式進行的交易逐漸減少。以淘寶、京東等為代表的線上購物平臺為消費者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為生產者帶來了新的銷售路徑,據統計:2012—2018年,天貓雙“十一”當天交易額由最初的191億元激增到去年的2135億(如圖1),由此可以看出紡織企業的銷售模式正在從單一的線下交易過渡到線上線下交易同時進行,并且線上交易規模擴大迅速。圖12012-2018年天貓雙“十一”成交額
1.3產品生產速度穩步提升
隨著智能制造的深入,企業擁有的設備資源不斷更新,自動化程度大幅度提升。現在,許多紡織企業已經實現了剪裁、印花、整燙以及吊掛系統自動化,并逐漸走向完全自動化。機器生產相比于人工生產速度更快、動作更精確、運轉時間更長,產品的生產速度大大提高的同時,次品率大幅下降。
1.4企業轉型意識逐漸增強
中小型企業面臨電商平臺的飛速發展、大型紡織企業的雄厚資源、國外同行業的激烈競爭,必須尋求新的發展空間。企業管理者意識到傳統銷售方式不再能滿足現有經濟發展,企業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互聯網+”戰略為企業提供了全新選擇,企業希望運用此戰略找到企業發展的新途徑。
2我國紡織企業的困境
中國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勞動力成本增加,紡織品制造成本隨之上升,加上第三世界國家生產能力的提升,直接造成了中國作為全球生產工廠的霸主地位正在快速消失,紡織行業的生產優勢正在逐步轉向東南亞、印度、墨西哥等地區。
2.1運輸成本高昂
企業運輸成本由運輸距離、運輸環節、運輸工具、運輸時間決定。在外貿中,供需雙方運輸距離遠、環節多、時間長、單次運輸數量少等造成使得運輸成本高昂。在亞馬遜平臺中,甚至出現運輸價格高于產品價格的現象。高額運輸成本會削弱企業產品的競爭力造成銷售數量減少,同時也不利于企業將資金投入產品開發、更新中。
2.2環保意識薄弱
在互聯網影響下,紡織市場傳統的運營模式越來越難帶給企業增長動能。一方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讓企業形成犧牲環境降低生產成本的做法。雖然國家提出綠色發展,但是由于中小型紡織企業資金少、綠色創新技術匱乏,實施環保工藝成本大,高污染現象仍然嚴重,不利于我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傳統的關稅壁壘雖然降低,但是綠色環保壁壘又是一大難題,紡織品進口國通過綠色貿易壁壘限制中國產品出口。
2.3創新人才匱乏
盡管許多企業已有轉型升級意識,但實施起來仍然舉步維艱。中小型紡織企業對于人才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而且很難在研究、創新方面有大的投入,數據顯示,2012—2013年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研發人員的增長速度為10%,而2017—2018年為2.8%,下降速度驚人。創新人才的缺乏導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在消費需求變化迅速、消費者要求日益嚴苛的過程中,無法快速滿足市場要求,企業很難一直處于盈利狀態。
2.4特色產品缺乏
我國的紡織行業以產品加工為主,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具有自身特色,從中也反映了我國相關紡織企業特別是中小型紡織企業缺乏品牌理念、對外訂單過度依賴、滿足一時的利益而不注重創新的陋習。因此,中小型紡織企業在面臨大企業和國外企業時,就缺少發言權,即使自身實力優秀。比如,當國際對外訂單的依賴行情不好或缺乏銷路時,很多紡織服裝企業只能接受破產的事實或者跑路。品牌是劃分市場份額的重要尺度,不具有特色的企業在激烈競爭中容易被打敗。
3“互聯網+”背景下中小型紡織企業轉型升級可行性
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電商換市”戰略實施以來,各電商平臺的交易額、服務項目收入均位于全球第一。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不僅促進了各省市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于消費者消費方式轉變產生影響,互聯網與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產生了一批新興產業形態,成為我國紡織行業經濟轉型升級和提升發展的新動能。
3.1互聯網拓寬紡織市場容量
互聯網是一個全球性的信息共享、資源共享平臺,通過電子信息技術將市場內的各個階段都信息化,影響其核心競爭力的不再是物質,而是數據和信息,構建互聯網化的供應鏈和營銷渠道,借著互聯網變革之風,企業的選擇也逐漸增多。既可以利用天貓、京東、亞馬遜速賣通等大型交易平臺,開設品牌旗艦店;也可以考慮自己單獨開設線上品牌商城。許多信譽良好的大型品牌都在淘寶、京東上開設了旗艦,如:海爾、華為等等;還有部分資金充足、能力強的企業自主研發APP,如:小米商城等等。
3.2互聯網促進紡織品牌升級
當前紡織行業可加強企業的信息化管理,創造自身品牌。亞馬遜、淘寶等電商平臺,他們的銷售渠道給消費者帶來的是便利,給企業帶來的卻是壓力。大批天貓賣家的成功,讓中小企業看到了希望,通過努力順利轉型為知名廠家,在消費者心中有一定的影響力,擺脫了過去依賴外貿訂單的被動生產局面,企業也得到了重生。多數以新設計、新國貨為原則的紡織企業,都得到了進一步的轉型發展。品牌創立成了紡織企業未來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
3.3互聯網促進生產與消費聯系
粗放型批量式生產中產、供、銷三者間信息不透明,致使供需環節脫鉤,造成了產品滯銷和庫存的積壓。互聯網的發展使生產者向消費者灌輸信息影響消費者決策的時代不復存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信息完全披露,使得市場、生產者與消費者實時聯系,保障與消費者溝通的渠道與模式多樣化、直接性,將供需聯系起來。如淘寶平臺上的戒指定制、卡片定制,從消費者需求出發,避免貨物質量或款式因不符消費者的要求造成的滯銷。
4“互聯網+”戰略下中小紡織轉型升級路徑
處于“互聯網+”時代的中小型紡織企業,為適應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必須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紡織服裝產業已由傳統的銷售轉向設計、生產、制造、渠道、銷售、管理、服務等多元化發展時代,并打造“互聯網+”時代的產業新優勢。
4.1“互聯網+物流”策略
“互聯網+物流”策略用以解決運輸成本高昂的問題,是指企業將互聯網與國內外貨物運輸結合起來,不僅使得消費者享受更快捷的貨物交付也使得生產者運營成本降低。當前互聯網與貨物運輸的結合主要通過兩種途徑:第一是與知名物流公司合作,其中使用最多的幾種物流是DHL、UPS、FedEx、TNT。第二是建立海外倉,建立海外倉極大的節省了企業遠距離、少批量發貨的費用和時間。中小型企業若無法自建海外倉,可以選擇與第三方海外倉合作,實時通過互聯網監測物流情況。比如使用亞馬遜物流FBA倉可以解決貨物的倉儲、派送等問題,另外“壹倉通”能夠做到將國內倉和海外倉緊密結合,多做事,貨主少操心,企業只需在網上實時跟蹤。
4.2“互聯網+綠色紡織”策略
“互聯網+綠色紡織”策略用以適應環保大環境,是指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進一步促進節能減排、綠色消費。紡織企業可以運用互聯網創建以紡織環保網為主的運營平臺,業務包含環保媒體、“互聯網+”節能環保技術裝備、“互聯網+”綠色紡織印染原材料和工藝。從而生產綠色紡織品,全面攻堅紡織企業綠色貿易壁壘難題。利用紡織環保網在企業發展的各個環節以及相關環節都要推行綠色監督和調研戰略。
4.3“互聯網+校企合作”策略
“互聯網+校企合作”策略用以解決人才缺乏問題,是指企業以互聯網為橋梁與高等院校合作。首先,軟件開發公司可以與紡織企業共同研發與企業工作流程相似的軟件,在校學生通過上機操作了解企業運行流程,待熟練掌握后,學生可利用互聯網為企業從事工作;其次,可在操作的基礎上進行實踐,真正實現校企雙贏。“互聯網+校企合作”可以調整企業的人才引進結構,通過高校引入人才,同時,還要實施“人才興業”戰略,完善人才引進、培養和激勵機制,加強企業創新力度。
4.4“互聯網+私人定制”策略
“互聯網+私人定制”策略用以解決產品同質化問題,是指企業根據消費者需求提供定制服務。隨著消費觀念改變,大眾追求獨特,中小型紡織企業如果無法在大規模生產上取得優勢,則可以通過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服務尋找生機。消費者通過企業自主研發的網上售后平臺說明自身需求,企業根據自身現有設備、技術判斷能否滿足客戶需求,在雙方滿意情況下達成交易進行個性化定制,從大批量低價格生產轉向小批量高價生產。
參考文獻
[1]李耀華.外貿企業如何選擇“互聯網+”的經營模式[J].對外經貿實務,2015,(09):57-59
作者:張悅 柯艷芳 吳英 單位:武漢紡織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