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營商環境是服務業發展基礎設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月15日,全市服務業提質增效推進大會召開。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韋韜指出,服務業事關發展全局,事關民生福祉,地位舉足輕重。推進服務業提質增效,是實現穩中求進的必然選擇、加快產業轉型的內在要求、把握戰略機遇的重要抓手、保障改善民生的現實需要。2月18日媒體報道: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關于進一步創優營商環境的部署安排,太原市紀委監委開通熱線電話和電子郵箱,面向全社會征集損害我市營商環境問題。
兩條消息放在一起,更能理解其中的深意:服務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福祉,服務業的發展事關經濟社會持續穩定,事關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大局,務必提質增效開創新局面,而營商環境正是確保其落實落細的基礎和關鍵一環。
某種程度上說,營商環境也是服務業發展的基礎設施。企業投資之前,除了要考察一個地方的交通區位、資源稟賦和招商政策,更離不開對當地營商環境的深入了解,因為這才是保證企業能夠順利成長的核心要素,往往有“一票否決”的權重。此前,資本市場上流傳著“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戲謔,雖未必客觀,但顯然放大了東北營商環境中的缺點,讓部分企業的遭遇影響到整個地域的形象,也讓東北的轉型愈發艱難。
可見,發展服務業首先當灑掃庭除,既要以光鮮亮麗的面目示人,也要以熱情周到的服務感人。而且,不能有死角,也不能依賴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自律,讓個別短板影響到大局。試想:當錢來了、項目來了,機會和人才也會接踵而至,名氣打響后更能夠吸引各生產要素涌來,讓優質資源產生集聚效應。然而,如果不下大力氣優化營商環境,企業的綜合成本就降不下來,結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讓投資人寒心,白白浪費了乘勢而上的良機。
優化營商環境沒有沿海和內地之分,好的營商環境才會吸引和培育出高質量的服務業市場主體。沒有這個“1”,再多的“0”都是一場空。一方面,現代服務業發展程度,往往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綜合競爭力和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二者相輔相成;另一方面,由于服務業天然對營商環境更敏感和依賴,優質的營商環境又會如磁場一般吸引高質量的服務業項目落地。這一點,從中央到地方,都已凝聚起共識。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職能深刻轉變,就是在通過優化發展環境來激發市場活力。而服務業發展較好的地區,往往也是營商環境方面的“優等生”:江蘇著力打造“不見面審批”,浙江承諾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上海提出為企業服務,政府要當“店小二”……即使已經開創了良好局面,上海、浙江等地如今依然在強調“全國前列”“一流標桿”,向環境要潛力。同時,江西、安徽、重慶等地也把這一點放在了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譬如,江西就正在著力打造“江西辦事不用求人、江西辦事依法依規、江西辦事便捷高效、江西辦事暖心爽心”的營商環境品牌。
競爭無處不在,太原絕不能只跟過去的自己比,而要有對標一流的意識,盡快達到甚至超過發達地區的營商環境。首先要堅持問題導向,破除隱形壁壘,在簡化行政審批、降低企業負擔、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加強產權保護等方面出實招,打通影響企業發展的“堵點”和“痛點”。同時,也要加強法制監管、推行審批代辦、加大政策扶持,以項目管家制度等手段確保結果有預期、投資有回報,使企業有更多“獲得感”。總而言之,好的營商環境就如一池春水,有助于維護公平競爭、激發市場活力,讓企業經營可以心無旁騖,使創新潛力得以充分涌流。最后,除了埋頭苦干、迎頭趕上,也要有宣傳意識,打造差異化的標簽,形成有辨識度的品牌,進而以真實可感、朗朗上口的形象和宣傳語讓外界熟知。
如此,才能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引導企業主體形成良好發展預期,不負這難得的發展機遇。
作者:宋鵬偉 單位:太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