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服裝設計創新教學理念及實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其對服裝設計的要求也逐漸提高。我國的服裝設計教學從20世紀70年代起步,歷經多年發展已卓有成效。目前,全國各藝術類院校及綜合大學普遍開設了服裝設計專業。服裝設計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實踐課程,服裝設計專業課程體系教學應向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方向發展,滿足當代社會發展的需求,教師要積極創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思路。
關鍵詞:服裝設計課程體系創新教學理念
服裝設計是綜合性的藝術實踐過程,而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藝術的標準因個人喜好和所處時代背景難以界定優劣,而優秀的服裝設計作品可以通過市場的反應判定其價值。企業家苗鴻冰曾說過“市場是檢驗設計師的重要標準”,消費者的購買結果能夠較好地判定設計師的作品是否成功。因此,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對此展開思考。基于此,筆者對服裝設計專業教學課程體系設計的創新思路提出如下觀點。
一、轉變觀念,創新教學理念
以往的高校服裝設計專業教師多是從事美術教育的教師,在固有的觀念里,服裝設計專業是美術學的一個分支,服裝設計專業是建立在繪畫基礎上的藝術創作。考入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需要通過專業測試,通常為素描、色彩、速寫等科目。因此,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生往往具備一定的美術基礎。學生在入學后學習的專業課程通常為素描、色彩等美術基礎課程,這導致部分學生認為服裝設計專業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美術,服裝設計工作是單純的藝術創作。這樣,部分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只考慮服裝的藝術性、審美性,忽略了其功能性。高校開設素描與色彩課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塑形能力、增強其審美意識,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服務于下一階段服裝設計的藝術創作,并引導學生認識到服裝設計的過程與結果都是在藝術的啟發、推進下以人為本的工藝實踐過程。綜觀歷年服裝設計大賽的獲獎作品,單從服裝本身看,每件作品都具有較強的形式感。設計者往往注重從服裝的面料、廓形、結構處理方面進行創作。然而,服裝本身是依托于人的存在,其裝飾意義是為了體現人體的美。如果服裝設計雖然有藝術作為創作理念的支撐,但是缺乏實用性,那么其設計本身就失去了價值。可以說,服裝設計是在藝術基礎上進行的、結合工藝和結構的創作過程。因此,教師在服裝設計教學中要轉變理念,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理解服裝結構的基礎上進行設計。
二、加強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我國高校的服裝設計專業課程主要有服裝效果圖、服裝設計方法、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制作四類,很多高校將這些課程劃分為幾個階段,安排在不同學期,每門課程的課時量被設置為32課時或48課時。筆者依據多年的教學經驗發現,部分學生在每次課程臨近結束時才開始進入狀態,但是根據課程安排,其很快就要進入下一科目的學習,這導致專業課程教學缺少延續性。然而,由于每個學期教學周課時量的限制,服裝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又不得不如此安排。因此,高校可以通過加強專業課程之間的聯系,使教學與學習具有延續性。進入第四學年,服裝設計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每個學期都會安排服裝設計方法、服裝結構設計與服裝工藝課程。基于此,在開課之前,三門課程的教師可以制訂學期內教學成果演示計劃,有機結合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如,在結構設計課程中,教師選擇學生在分類設計課上完成的優秀設計作品,通過基礎結構理論知識,輔導學生進行結構設計,然后在工藝課程上讓學生將設計好的服裝版型制作成成衣作品,最后將三門課程一起進行教學成果觀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會面對很多實際問題,如:在設計過程中會考慮結構是否合理;在制版的過程中會考慮工藝處理方法;在成衣制作中會考慮面料是否能夠獲得預期設計效果;等等。這樣,不僅能夠避免學生的設計、創作只停留在紙面,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設計過程中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升實踐能力。
結語
服裝設計是一門以人為本的實用性學科,教師的教學理念應從藝術創作培養轉變為藝術理念指導下的服裝產品設計。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考慮市場的實際需要,在課程設置與教學安排方面結合市場需求動向,重視對學生實踐技能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朝暉.服裝設計專業課程創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紡織教育,2011(4).
[2]張振岳.關于我國高等院校服裝設計教學改革的思考.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版),2005(1).
[3]夏燕靖.對我國高校藝術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探討.南京藝術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7.
作者:崔金玲 單位:內蒙古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