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旗袍的審美元素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20世紀之初,正值中國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改良、文化改良,無時無刻不在沖擊著人們的審美心理,服飾改良便是其中的重要表征之一。歐洲思想的涌入更是為中國服飾創意革新帶來了歷史性機遇。至20世紀30年代,海派旗袍開創了中國旗袍文化的經典時代,并一直延續到20世紀40年代。這期間,雖然經歷了二戰給予中國的沉痛創傷,但或簡或繁或賤或貴的旗袍卻已深深根植在中國女性的生活與記憶中,成為時代服飾的重要代表。
新中國成立后,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空前高漲,革命、生產意識大大超過了人們的一般性審美需求,旗袍所代表的閑適美學漸漸失去了存在空間,取而代之的是簡樸單調的勞作式服裝。服飾裝扮儼然與人的階級品質緊密相聯,“十年”更是達到了極致。旗袍的解凍,始于改革開放以后。這實質是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再次喚醒與復蘇。21世紀以來,旗袍從傳統中汲取營養,切合時代審美需求,再次成為服裝世界中一朵艷麗奇葩。
旗袍是東方美學的形象代言。2012年7月,上海舉行了“繽紛海上花”海派旗袍項目系列展,其中專門展出了30多位海上名媛曾穿過的旗袍珍品,讓觀展者震驚不已。吳貽芳博士是中國第一屆女大學生,曾于1945年代表中國赴美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是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的第一位女性。這次展出的她的紫絳紅色的長袖樟絨旗袍就是她在出席聯合國成立大會期間穿過的。當年吳貽芳博士穿著旗袍走上聯合國成立大會講臺時,全場為之轟動,她的服裝立即成了媒體議論的熱門話題。106歲的嚴幼韻是聯合國原禮賓司官員、著名外交家顧維鈞博士的夫人。在數月前的生日派對上,她竟然在舞場上身著中國旗袍舞動一圈,讓中外人士對中國老人及其服飾風采贊嘆不已。旅居新加坡的著名實業家呂建明先生的夫人吳佩芬女士的旗袍更是讓服飾藝術界的一些專家看過之后覺得不可思議,那個時候的繡工怎么像是由計算機控制繡出來的一樣,那么均稱細膩。
服飾與人的精神世界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旗袍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元素的濃縮,也是近現代文明的剪影,承載了紡織、縫紉、裁剪、美學、禮儀、時尚、社交、中外交流等多方面的社會信息。有人說:旗袍是最考驗人的身段的,其實旗袍最考驗的是人的氣質。
旗袍以合身為準則,無論是“燕瘦”,還是“環肥”,只要剪裁得體,都能突出優美的效果。旗袍文化就像雪霽晴空下的曠野,不止替解放前106歲的嚴幼韻及社會名流、著名學者們講述著種種故事,在當代社會中依然能以其高雅的神韻融入到時尚女性的血液中,成為一種文化的血脈和氣息。而文化又不只關乎一個人的氣息,更關系到整個民族的生命力,可以跨國界、跨時空去傳遞中國魅力。(本文作者:張香云 單位:齊齊哈爾市戲曲劇院藝術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