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如意云紋在清代民間服飾中裝飾藝術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如意云紋在我國古代服飾結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服飾的創新與發展。因此,文章分析了如意云紋在清代民間服飾中的裝飾藝術,探究了如意云紋的起源與發展,同時,發現其特征為紋路對稱且相對而立、造型生動且重疊多變。另外,清代民間服飾中的如意云紋還有吉祥美好、驅邪避兇以及借物抒情的裝飾寓意,在邊緣裝飾、外襯、局部裝飾以及配件裝飾上具有獨立的創新風格,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飾裝飾形式。希望文章能為后續對如意云紋的研討與探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清代服飾;裝飾藝術;民間服飾
如意云紋本身十分符合中華民族的審美心理與審美習慣。清代服飾雖然樣式簡潔,但是裝飾與花紋非常精美,尤其是如意云紋的應用,更是出神入化,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清代服飾文化的充分交融、互補、衍生,逐漸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服飾藝術[1]。如意云紋對清代服飾的影響還體現在日常的應用中,通常情況下,如意云紋的表現形式比較豐富,但是從清代的服飾發展過程可知,不同的云紋具備不同的寓意,所以在日常的應用過程中,可以起到部分約束、規范作用[2-3]。
1如意云紋的起源與發展
如意云紋的出現與應用最初是在隋唐時期,人們將服飾上的紋路以及樣式設定為如意云紋,多為卷云紋、散云紋[4]。此時的如意云紋經過發展與創新已基本定形,被人們廣泛應用于服飾裝飾中,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5]。經過時間的沉淀與朝代的更迭,明清時期,如意云紋的發展已經較為成熟,不僅具有吉祥如意的深意,還是人們思想意識的一種體現[6],相關服飾裝飾也廣受當時人們的喜愛和歡迎。此時,如意云紋不僅被應用于服飾裝飾,在建筑、祭祀、禮儀上也均有涉及,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如意與云紋的結合實際上也是我國古人審美意識以及創新思維融合的一種外在體現。清代時期,人們在服飾上的發展與創新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獨特性。經過調研可知,清代服飾多為袍、褂,基本樣式如圖1所示。其實,清代服飾以馬褂為主,外褂也十分盛行。另外,清代對帽子、坎肩、裙子以及褲子的使用也十分靈活,這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如意云紋在清代服飾中的創新與發展,順應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2如意云紋的造型特征
2.1紋路對稱且相對而立
如意云紋作為一種對稱形式的服飾裝飾紋路,在實際應用編織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變化性和靈活性。如意云紋并不固定,其實是一類紋路的總稱,在宋代年間,如意云紋就已得到創新與應用,并處于不斷變化的狀態,最經典的樣式是對稱的雙向如意紋路,基本樣式如圖2所示。通過上述紋路可知,如意云紋不是固定的樣式紋路,而是可以根據實際要求進行創新與調整。不僅如此,考慮到日常使用的便捷性、實用性以及美觀性,在編織過程中,會將如意云紋調整至適當大小,形成更為完整且全面的紋路構造,而這種構造多為對稱狀態。對稱編織形式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且形成時間也較為久遠,所以,對稱編織技術可以使如意云紋更加具體、完整地表現出來。其他編織形式也給服飾帶來了更大的靈動性以及創新性,而對稱卷形便是采用了一條或圓滑流暢或停頓轉折的波形曲線加工連接而成,形成了經典樣式。
2.2造型生動且重疊多變
如意云紋的樣式還產生了形式上的變化,在此過程中出現了大量的變化紋路,并創新出較多的變化模式,主要體現在如意云紋的聯結上,多以兩個內旋勾卷或者外旋直卷形的線條進行多樣化編織,同時,利用線條本身的差異和特色進行多樣轉折處理,在服飾中呈現出重疊多變的生動形象。另外,還可以利用連體、組合或類似“雙勾處理”的同形層疊進行多樣化編織處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服飾內部編織的創新性,使如意云紋的內部紋路更具立體感,更利于形成重疊的特色,最終對樣式的創新與發展也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3清代民間服飾中如意云紋的裝飾寓意
3.1吉祥美好
自古以來,如意與云紋皆是稱心如意、吉祥美滿的象征,也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因此,如意云紋的出現與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是社會思維意識的一種表達。在清代民間的服飾體系中,更多的是以袍、褂或者褲裙為主,再配合部分衣著裝飾,形成獨具代表性的清代服飾。如意云紋的出現使這一特征更為顯著且更具主觀色彩。在如意云紋中,紋路分別指向4個方位,不僅代表八字的傳統術語,指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是一種美好的愿景,而向內、向心的排列順序同樣也寓意團聚美好、四方吉祥。通常情況下,如意云紋在清代服飾中的應用位置也存在一定差異。與其他朝代相比,清代的如意云紋更多地被裝飾在服飾的領口、袖口、裙邊處,這也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標準,而美好的寓意也會增加服飾的靈動性。
3.2驅邪避兇
發展到清朝時期,如意云紋也逐漸被應用于服飾的編織與裝飾中,具有驅邪避兇的寓意。另外,在服飾設計中,還會將如意云紋更改成含有宗教意義的花樣,并在花樣中融合清朝的風土人情、人文現狀以及社會風貌等,可以更好地表達人們的審美愛好、生活習性和宗教信仰,形成融合之勢,將驅邪避兇與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景相融合,形成更具特色的民間服飾。
3.3借物抒情
受到中國古代文化特征、思想意識的影響,對于自身的情感,人們往往會通過較為含蓄、雅致的方式表達出來,還會應用隱喻、借物言情的方式進行表達,這種模式在服飾發展過程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通過服飾不僅可以于明澤:如意云紋在清代民間服飾中的裝飾藝術了解到一個人的喜好和習慣,還可以了解著裝者的心理,可謂是人們內心思想的一種寄托。清朝后期,如意云紋更多地被應用于幼童的服飾上,不僅是文化的傳承,還表達了親人的美好祝愿。不僅如此,在實際運用過程中,借物抒情也具備特定的框架結構,外部流動的線條給予人們更強的安定感與希望,與金銀錠、方勝、犀角等八寶進行搭配,可以表達更多的情感與寓意,是最含蓄、浪漫的情感寄托。
4如意云紋在清代民間服飾中的裝飾形式
4.1邊緣裝飾
從古至今,服飾中的邊緣裝飾對服飾的特色以及靈動程度都會造成較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服飾區域,分別是衣領、裙邊、袖口、下擺等,這些區域均是重點裝飾區域,所以在設計過程中,會偏向花紋的邊緣化處理。由于清朝服飾多為寬大的衣袍,對領口以及袖口的處理相對較為困難,制作工藝也會較為煩瑣。例如衣領部位通常是最靠近人面部的一個位置,同時與衣袖、下擺連接在一起,對花紋的編織與處理也需十分嚴格。
4.2外襯裝飾
外襯指的是除邊緣裝飾外的其他內部裝飾。外襯處理通常被應用于布料中,在制衣之前,會在所用面料上繡制如意云紋,但是云紋的樣式并不固定,具有較強的多變性。同時,如意云紋的呈現形式也存在一定差異,例如暗花裝飾、局部明亮云紋裝飾、明暗交替裝飾等。不同的面料所呈現的效果也不同,在如意云紋的外襯面料上進行二次處理,可以打造更加生動、服帖的效果,更加符合清朝女子端莊優雅的儀態。不僅如此,外襯裝飾還使服飾的整體觀感更加立體,避免了頭重腳輕的問題,暗花襯托明亮色系,形成了更為鮮明的對比,賦予服飾獨特的文化氣息。
4.3配件裝飾
配件裝飾主要包括帽子、荷包、手帕等,不僅可以單獨使用,還可與飾有如意云紋的服飾進行搭配,也會起到較好的裝飾效果,如圖3所示。
5如意云紋在清代民間服飾中的裝飾作用
如意云紋雖然只是一種服飾的花紋與樣式,但是對清代服飾的發展與創新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在發展初期,如意云紋實際上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可以構建出具有獨立特征的服飾類型,經過擴展延伸,其應用領域更加廣泛,尤其在服飾中的應用,更加豐富多變,形成了更加多樣化的服飾發展體系。不僅如此,如意云紋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還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較大影響,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漸成為整個社會物化的重要標志。此外,靈巧多變、優美靈動的花樣也為后續服飾的創新奠定了基礎。
6結語
在歷史的長河中,如意云紋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至今仍被應用于部分服飾裝飾中,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如意云紋對清代服飾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大,不僅改變了服飾裝飾的固有模式,在花紋與樣式上也得到了更為充分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整個社會物化的重要標志,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具有多變、靈巧、姿態優美等特征,在推動清代服飾藝術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也為現代服裝設計提供了十分寶貴的參考與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黃莉,彭定為,習龍.云紋圖案在服飾中的應用演變和現代云紋的發展趨勢[J].輕紡工業與技術,2021(5):33-34.
[2]王憶雯,梁惠娥.眉勒的裝飾藝術及其身份標識作用—以如意紋眉勒為例[J].裝飾,2021(4):140-141.
[3]蔣蓉蓉,馬義.傳統織繡紋樣在當代服裝圖案設計中的應用—以祥云紋為例[J].西部皮革,2021(18):33-34.
[4]賈靜婷,陳海英,胡曉東.明代絲綢中的四合如意云紋淺析[J].紡織報告,2021(11):114-115.
[5]姚艷菁,王宏付.清代暖耳形制與紋樣藝術特征研究[J].絲綢,2020(5):102-108.
[6]鄢宜.中國傳統祥瑞文化對創意服裝設計的啟示研究—以云紋圖案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20(4):145-147.
作者:于明澤 單位:齊魯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