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腹腔鏡手術穿刺操作自制皮膚拉鉤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自制皮膚拉鉤在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操作中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200例腹腔鏡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對照組采用布巾鉗完成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孔穿刺操作,試驗組采用自制皮膚拉鉤。比較兩種方法對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孔穿刺操作完成時間及患者穿刺口周圍皮膚損傷發(fā)生率。結果試驗組從切皮到氣腹針穿刺成功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試驗組第一穿刺成功所需時間短于對照組,兩組操作用時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穿刺口周圍皮膚損傷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自制皮膚拉鉤進行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操作,具有方便操作、損傷小、操作時間短等優(yōu)點,值得在臨床推廣和普及。
【關鍵詞】自制皮膚拉鉤;腹腔鏡;操作用時;皮膚損傷
腹腔鏡手術因其微創(chuàng)、術后恢復快、并發(fā)癥少、療效確切等優(yōu)點,在臨床廣泛應用[1]。腹腔鏡手術中,建立第一穿刺孔操作方法有雙線縫合法、布巾鉗提腹壁法、布巾鉗及紗布墊提腹壁法等。我院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孔建立時采用自行研制的皮膚拉鉤輔助操作,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9月200例腹腔鏡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試驗組中男51例,女49例;年齡20~59歲。對照組中男52例,女48例;年齡21~59歲。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對照組使用布巾鉗完成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孔穿刺操作。布巾鉗手術使用方法:麻醉滿意患者腹壁完全松弛后于臍孔左右兩旁1cm處用布巾鉗鉗夾皮膚,盡量向上提起腹壁,助手腔鏡光源由上而下照亮臍孔,術者持尖刀刀刃向上,自臍孔底部向恥骨聯(lián)合方向縱行切開臍孔皮膚10mm,深0.5~1cm,直接切開臍孔達腹腔。取出套管穿刺器針芯,用布巾鉗向上提起腹壁,將套管鞘放進腹腔,連接充氣管,形成氣腹。
1.2.2試驗組使用自制皮膚拉鉤完成建立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孔穿刺操作。1.2.2.1皮膚拉鉤制作方法皮膚拉鉤的鉤體采用直徑為2.5mm的骨科克氏針一體彎折形成,鉤體包括V形桿、豎桿和彎鉤3個部分;V形桿為一個由上斜桿和下斜桿組成且開口朝右的V字形桿體,V形桿的下斜桿末端為開放端,V形桿的上斜桿末端向下彎折形成豎桿,V形桿的上斜桿和下斜桿與豎桿的中上部圍成一個下角帶有缺口的三角形;豎桿的底端向右彎折形成一個上翹的U形彎鉤,彎鉤的鉤尖方向向右上方傾斜,彎鉤的鉤尖與水平線的夾角為30°~60°;在V形桿全部桿體和豎桿上部桿體的外側還連續(xù)螺旋纏繞著一層緊密貼合的氣管插管金屬導芯,由此構成一個三角形的握把,所述氣管插管金屬導芯的直徑為4mm。所述V形桿的上斜桿和下斜桿的夾角為50°~60°,上斜桿與豎桿的夾角為60°~70°。所述鉤體的彎鉤鉤尖與水平線的最佳夾角為45°。鉤體的V形桿上斜桿的長度為80~90mm,下斜桿的長度為60~70mm,豎桿的長度為70~80mm。11.2.2.2操作方法(1)器械準備。成人腹腔鏡器械1套,腹腔鏡包1套,10mm腹腔鏡目鏡1套,一次性穿刺器1套,自制皮膚拉鉤2個。(2)皮膚拉鉤手術使用方法。用11#手術刀在臍部下緣弧形切開1cm的切口,由手術醫(yī)師和第一助手在患者的兩側分別將2個皮膚拉鉤鉤體的彎鉤置于患者腹部切口兩側的皮下組織,保持鉤體的豎桿向外傾斜,使彎鉤的鉤尖基本處于水平位置,如圖1所示,將彎鉤的鉤尖完全刺入切口內的皮下組織中,進而兩人用單手緊握著握把同時向側上方拉以向上提起腹壁,然后再由手術醫(yī)師用另一只手進行第一穿刺。
1.3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切皮到氣腹針穿刺成功、第一穿刺孔穿刺成功用時,以及皮膚損傷率。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PEMS3.2統(tǒng)計學軟件,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的比較進行秩和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穿刺用時比較(表1)
2.2兩組皮膚損傷率比較(表2)
3討論
隨著醫(yī)學科學的發(fā)展和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微創(chuàng)技術已成為當今外科臨床診治的重要進展,以腹腔鏡手術為代表的微創(chuàng)手術的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同時,如何降低腹腔鏡手術并發(fā)癥也日益受到廣大臨床醫(yī)師的重視[2]。進入腹腔的第一穿刺點即臍孔穿刺點是腹腔鏡手術醫(yī)師首要面臨的問題,因為第一穿刺失敗可導致嚴重的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3]。第一穿刺的成功與否會對手術醫(yī)師產生重大的心理壓力[1]。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皮膚拉鉤,由于彎鉤的鉤尖刺入的角度合適且完全作用于皮下組織,作用力穩(wěn)定,不會發(fā)生滑脫現象,可有效提高手術醫(yī)師第一穿刺的成功率,另外由于彎鉤刺入處位于切口內,不會損傷切口以外的其他皮膚組織,不會留下額外的瘢痕。皮膚拉鉤反向手柄的設計,便于手掌的卡握。結果顯示,自制皮膚拉鉤在輔助進行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操作時,用時較短,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減少皮膚損傷率。綜上所述,自制皮膚拉鉤具有方便操作、損傷小、穿刺成功率高,材料易得,制作簡單,消毒滅菌方便等優(yōu)點,可應用于腹腔鏡手術第一穿刺操作中。
參考文獻
[1]鄭麗萍,周燕.腹腔鏡手術治療婦產科手術后異位妊娠的臨床研究[J].浙江創(chuàng)傷外科,2016,21(4):689-690.
[2]崔建春,蔡軍,李立,等.腹腔鏡手術應用自制臍部拉鉤經臍部穿刺建立氣腹200例報告[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15,15(12):1111-1112.
[3]李驥宇,崔明,劉澤剛,等.直接穿刺法建立第一穿刺孔及氣腹在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中的應用[J/CD].中華疝和腹壁外科雜志(電子版),2019,13(1):36-38.
作者:周佩玲 黎麗杭 李若琳 馬庭芝 單位:廣西南寧市第二人民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