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綜合護理在肝癌肝切除患者中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05~2019-01收治的肝癌肝切除患者88例,采用摸球法分為甲組和乙組,各44例。甲組男性24例,女性20例,年齡40~76歲,平均58.3±1.7歲;乙組男性23例,女性21例,年齡40~77歲,平均58.5±1.6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甲組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聯合綜合護理,具體內容如下:術前1d,護理人員給予患者正確指導,使其禁水禁水為手術實施營造良好條件,術前2h給予患者口服5%葡萄糖。術中留置引流管,于術后24h拔除,治療過程中控制患者體溫,避免低體溫影響其生命體征,可采用保溫毯或溫水沖洗;手術操作應盡可能控制切口大小,并控制液體的靜脈輸液,將中心靜脈壓控制在4~5mmHg,病房溫度則控制在19℃~22℃,有效減少外在環境對患者生理造成的負擔;術后早期,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開展床上活動,并根據恢復情況制定運動干預計劃;拔除引流管后,護理人員鼓勵患者下床活動及適當走動,根據自身耐受程度逐漸延長活動時間;對于存在疼痛感患者,應對其疼痛感覺進行評估,可使用泵輔助氯諾昔康針進行鎮痛,以提高治療體驗及干預效果。乙組采用綜合護理,具體內容如下:護理人員綜合評估患者病情及治療措施,根據其認知水平實施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將疾病形成及治療重要性告知患者,并針對患者心理特點實施心理疏導,緩解其不安及恐懼等負性心理;穩定其心理狀態后,針對其實施飲食指導、用藥指導、生活護理等,使其以良好身心狀態接受治療。
1.3研究指標
出院前1d開展隨訪,觀察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疼痛評分及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標變化。采用數字法評分法評定疼痛感,0分為無痛,10分為劇痛,由護士發放給患者數字評分表或標尺,•讓患者標記,護理人員進行記錄和統計,分值越高疼痛感越強[3]。
1.4數據處理
研究數據采取SPSS21.0統計學軟件包處理。無序分類資料以百分比率(%)表示,采取2檢驗;數值變量資料以x±s表示,采取t檢驗;P<0.05為對比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甲組并發癥發生率2.27%(1/44),低于乙組的20.45%(9/44),其中甲組膽汁瘺1例,乙組出血3例、膽汁瘺3例、膈下感染3例,對比有統計學意義(X2=5.528,P=0.019)。
2.2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對比
甲組住院時間、排氣時間、下床時間均短于乙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疼痛評分對比
甲組疼痛評分(1.68±0.11)分,低于乙組的(2.26±0.14)分,對比有統計學意義(t=21.609,P=0.000)。
2.4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血清白蛋白等肝功能指標對比
甲組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均低于乙組,血清白蛋白高于乙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目前臨床針對肝癌患者多采用肝切除術治療,通過從腹部建立切口對肝組織及腫瘤情況進行觀察,針對壞死組織實施切除以達到治療效果。但是在治療中,患者受臨床癥狀影響存在嚴重負性心理,且手術屬于侵入性操作,術后患者肝臟功能減退外加并發癥發生風險,極易影響患者身心健康,故而有必要在治療中輔以護理干預,改善其身心健康,并確保治療效果[4]。快速康復外科護理及綜合護理均是近年來臨床廣泛采用的護理措施,其中快速康復外科護理主要應用于手術治療或骨科患者,通過盡早干預并給予有效指導使其肢體功能及生理功能盡快恢復;綜合護理則廣泛應用于各內外科疾病中,通過綜合評估其身心狀態,以其身心狀態為切入點,針對心理、心理及治療等多方面實施護理,促使干預效果進一步提升。本研究結果,甲組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聯合綜合護理干預,其并發癥及疼痛感均得到有效控制,發生率(2.27%),低于乙組的(20.45%),治療時間及患者肝功能各指標均處于良好范圍之內,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將快速康復外科聯合綜合護理應用于肝切除術治療中,可有效發揮兩種護理模式的優點,綜合評估患者身心狀態,并結合治療情況制定護理內容;治療后則結合其恢復情況制定康復護理干預,積極促進其生理功能恢復,從而協助臨床取得滿意效果。綜上所述,在肝癌肝切除患者中采用快速康復外科聯合綜合護理具有顯著效果,可減少并發癥發生及治療時間,改善其肝功能及疼痛感,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典鳳麗 王雪梅 夏俊杰 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胰外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