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高職業道德及法律教育的教學意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析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堂教學的意義和障礙,拓展資源,知行合一,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教學意義;知行合一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人才、造就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明確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故而,作為對社會事業接班人的培養者,職高學校不僅教給學生技術知識教育,還要重視和加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
一、教師高度認識教學的目標價值所在
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內容包括禮儀教育、榮辱教育、法制教育等。它不僅具有鮮明的知識性、條理性、思想性,而且按職高生的特點量身定做,深入淺出,操作性很強。此科目教育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職高生以后的職業觀、價值觀、人生觀。可是,迫于升學壓力,一段時期以來,很多老師只把它當作一門考試課,給學生的指導教育遠遠低于社會需求,紙上談兵理論的學習反過來又影響了學生學業的發展。目前,教師必須從思想高度提反思自己的職業道德觀。韓愈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所謂“道”,它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人生道理。眾所周知,現在社會存在多元利益、多元道德和多元價值取向,職高學生正處在“三觀”形成和穩定時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們的思想意識、道德修養和心理健康等雖有樹立,但是整體衡量,心智欠成熟,認識欠豐富。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對提高他們的文明素質和法律水平,幫助他們明是非、辨善惡,認識真、善、美具有極其重要的導向作用。
二、學生要厘清文明、道德與法律的意義及關系
對正置身于地球村大格局下的學生,最大的影響就是各種文化的撞擊交流與滲透。報紙雜志、影視文學、網絡游戲等文化產品鋪天蓋地,各類文化信息良莠不齊、精華糟粕并存,青少年如果缺少警惕力和辨別力很容易誤入歧途:貪圖享受、喜歡不勞而獲;沉溺于虛擬世界,蔑視生命;拉幫結派,個人主義膨脹等。這一點,孩子們大多有一定認識。但同時,學生又因為自身的局限性,認為這些學習與自己關系遙遠甚至陌生,或者對文明道德的理解粗淺。他們不懂得沒有文明的追求何談道德自律,沒有道德的束縛就很容易滑入犯罪的溝壑。開設職業道德與法律課,就是引導學生走出認識誤區,厘清文明、道德與法律的意義及關系,樹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具體說來,引導學生學習“習禮儀,講文明”,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人際關系;引導學生學習“知榮辱,有道德”,可以幫助學生加強自身道德修養;引導學生“弘揚法治精神”“自覺依法律律己”,學做合格公民,避免違法犯罪,目標明確,意義重大深遠。
三、拓展資源,知行合一,向終極目標努力
當我們認清教育使命,我們就知道知行脫節是目前教育的最大障礙。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從三方面入手。首先,要靈活處理教材。比如置換部分教材案例,這些案例有的時效性差,有的與學生生活距離遠,某些頭條知名財團經濟糾紛還不如鄰居張三李四的宅基地官司讓學生覺得震撼性強。其次,可引導學生參與社區活動。進入各家各戶,就農村養老、農民工問題進行深入調查,那么反饋回來的信息一定會豐富多彩,容量巨大,價值非凡。最后,還可以模仿“道德法庭”“知心姐姐”“今日說法”欄目進行實踐操作。比如,有一個學生上網,徹夜不歸,其他學生四處找尋,找到他還發現他盜用同學QQ賬號,花掉了人家諸多Q幣,這事情怎么辦?如果把這些事延伸到以后的職業選擇與職業道德,相關問題是什么?孩子們情緒熱烈,一定獲益匪淺。綜上所述,職業道德與法律是職高教育不可缺少的教育內容和精神食糧,教師高度重視并為之付出不懈的努力,把基本理論和現實問題結合,在比較中發現,在鑒別中學習。教育學生認清紛繁復雜現實生活中的經濟、法律、道德現象,正確定位“三觀”,成人成才,才是我們教育的真諦和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羅靜.淺談中職職業道德與法律教學課程的教學改革[J].職業教育,2013(1).
作者:連淑敏 單位:山西省長治市黎城高級職業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