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法律教育范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依法治國環(huán)境下,加強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關乎大學生的成長與未來發(fā)展,更關乎我國法制建設的進步與良性運轉。然而,通觀近年來我國高校法律教育現狀可以發(fā)現,時下我國高校在針對非法學專業(yè)學生開展的法律教育上存在教材編排失衡化、教材內容空洞化、師資配備單一化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文章從高校法律教育演進過程中審視,探究契合高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法律教育改革路向。
【關鍵詞】高校;法律教育;改革路向
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后備軍,是實現“中國夢”的新生代力量,不管將來他們要投身于哪種工作領域,遵紀守法都是其基本素養(yǎng)。我國《憲法》明確了要“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需要通過高校系統的教育來實現,但是,當前高校在大學生法律教育上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主要課程,且通常在一個學期完成,難以保證對法律基礎教學的實效性。因此,本文從高校法律教育演進歷程出發(fā),論述當前高校法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提升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的具體路徑。
一、高校法律教育的演進歷程
1986年,國家教育委員會發(fā)布《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法律基礎課”的通知》,“法律基礎課”正式走入高校之中,由此拉開法律教育帷幕。1995年,國家教委下發(fā)《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其中明確指出,學校法制教育是德育之重點內容。1998年,教育部下達關于將“法律基礎”納入本科課程體系之中的要求,與高校中“思想道德與修養(yǎng)”“世界經濟與政治”等德育教育并列。2005年,教育部正式將“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合并,成為各高校開展法律教育的基礎教材,即《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該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貫徹依法治國之根本,并將其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育”與“德育”相結合。高校法律教育是針對非法學專業(yè)學生開展的教育,要想針對性地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yǎng),應基于系統完善的法律教育課程。在高校實際教育中往往由思政教師擔任這一課程主講教師,這類教師在不斷學習或培訓中掌握基礎的法律知識,但真正在處理法律問題時,會不可避免地融入自身思想專業(yè)知識,將道德理念用于法律問題的辯駁之中,以“好、壞、對、錯”評判法律問題,這顯然與法理相背離,沒有顧及個體的差異性與法律的規(guī)范性,法律教育的實效性有待考究。
二、高校法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文化、信息、思想多元化的時代,大學生面對來自各方的思潮,其中難免存在拜金、攀比、個人私利、享樂等不良思想,因此,對大學生的教育不僅要從思想道德上予以引導,還要從法律規(guī)范上予以制約,“內化齊心,外束其身”。但是,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現象頻現,其根源在于高校法律教育不到位,實效性不強,法律教育猶存諸多問題。
1.教材編排失衡化
很多高校對于非法學專業(yè)學生開設的法律教育所使用教材為《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該課程在教育比重上存在明顯的失衡狀況,此問題從教材編排中尤可見。該教材中共有九章內容,但僅在第七章、第八章闡述有關法律意識與法律制度的相關內容,其他章節(jié)也只是對法律知識的稍作介紹。因此,縱觀整本教材,其中有關法律知識的內容占據全書不到三分之一的篇幅。此外,在課程安排上,按高校中每周為該課程安排3課時算,一學期約60課時,去掉考試復習、實踐探索、講座、主題活動等內容,法律教育不到15課時。可見,在教學中法律教育比重明顯偏低。
2.教材內容空洞化
在高校法律基礎教材中,針對法律問題的闡述多是法律術語與相關條文的綜合。例如,將《憲法》及有關地方法律法規(guī)轉述于教材之上,法律和法律條文的堆砌極易造成學生對法律學習的排斥甚至厭煩,而有些需重點闡釋的概念卻往往一筆帶過。法律法規(guī)介紹式的教學不僅未能將法律與大學生專業(yè)相關聯,更未與其實際生活相聯系,這種表面化教學無法達到法律教育的根本訴求。
3.師資配備單一化
由于“兩課”的廣泛開展,法律教育多由思政教師或政工干部擔任,而非法律專業(yè)教師。縱然思政教師具備扎實的思政教育功底和多年教學經驗,能通過自學和參與相關培訓增加自身法律知識儲備,但法律本就屬于客觀化、系統化內容,思政教育無法深入剖析法律概念與其本質,更難以用法理眼光看待事件的發(fā)展,教學效果不甚理想。清華大學劉海洋曾用硫酸傷熊,在案件之后,他說僅在大學一年級學習法律基礎,接觸到了民法與刑法,但并不清楚用化學試劑燒傷動物是否違法。這種對犯罪毫無意識的思想令人擔憂,從其背后也應看到當前法律教育的淺顯。因此,僅僅依靠思政教師難以有效提升法律教育實效。
三、高校法律教育改革路向
1.改革定位:法律通識教育
1986年,“法律基礎”課程的設置使高校法律教育以獨立化身份得以存在。在“依法治國”“德育治國”觀念的影響下,法律基礎開始與思政理論相結合,但在這種融合態(tài)勢下法律基礎教育出現了范圍不廣、深度不足、力度不夠等問題,導致大學生未從根本上掌握基礎法律要領,法律意識未能得到有效提升。應以通識教育定位高校法律教育,針對法學以外的學生開展針對性法律教育,使法律教育得以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在穩(wěn)固扎實大學生法律基礎的同時,拓展大學生認知面。此外,在高校法律通識教育理念下,可消除法律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有效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
2.教育內容:調整教材編排
法律教育是針對法學以外的學生開展的教學,因此,法律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法學教育模式與教育內容開展,不能盲目追求過寬范圍的知識體系,而忽略法律教育教材內容的針對性、實用性,以及課時的統籌協調性。應針對法學以外大學生特點及法律學習要求,在法律教材的編寫上,舍去專業(yè)性、枯燥化概念,融法律分析方法于其中,讓學生學會以法律視角看待問題,以法律方法詮釋生活。在教材內容編排上,可從西方法治理論、中國法治之路、中國憲法常識、訴訟法常識等領域進行。從西方法治理論的教育中,讓學生明確西方法治的發(fā)展背景,激發(fā)學生對法律學習的興趣;從中國法治之路的教育中,引領學生明確中國法治進程與法制問題,以法治視角看待中國社會中的各類問題;從憲法常識的教育中,對憲法條款及政治學、政黨制度、選舉法等有初步認知;從訴訟法常識的教育中,帶領學生掌握基本的訴訟程序。筆者認為,在法律教育上,應對不同專業(yè)學生的培養(yǎng)計劃配備相應的教學資源與優(yōu)質的師資力量。譬如,可將法律基礎單列為選修課,吸引學生學習法律。
3.教育保障:專業(yè)化師資
法律教育是一門集政治性、理論性、實踐性為一體的學科,法律體系寬泛而復雜,其中涉及的內容繁雜,未經專業(yè)法律教育的人難以以法律視角分析各種問題。因此,為提高法律教學實效性必須從師資力量著手,組建有深厚法律理論基礎及相關實踐經驗的教師作為大學生學習法律的領路人。首先,教師要不斷加強對自身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以深厚的知識基礎教育學生,以完善的法律素養(yǎng)引領學生。其次,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為學生創(chuàng)設法律情境,增強學生對法律問題的理解,教會學生靈活運用法律知識看待問題、處理問題。再者,教師應與時俱進學會更為多元的教學方法,如利用新媒體開展法律教學,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還可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交互性、信息共享等優(yōu)勢,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狀況,解決大學生遇到的問題,增強大學生運用法律常識看待、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結語
高校法律教育是提升大學生法律意識與法律素養(yǎng)的基本手段,高校開展法律教育過程中,應樹立現代化教育理念,準確定位高校法律教育發(fā)展方向,適時調整教材內容、教育課時,優(yōu)化法律教育師資力量,引導教師運用多樣化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不強行要求借助法律教育打造法律專才,而是以法律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與素養(yǎng),在通識教育理念下使大學生在面對各種事情時得以用法律的眼光看待問題,以法律的思維處理問題,幫助現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助力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作者:王慶昱
高校法律教育篇2
高校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場所,教育的質量會對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法律教育在高校的實施能夠為合格人才的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在當前,我國高校中普遍開展了法律課程,但是取得的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多數學生的法律意識依然十分淡薄。而教師在教學中也只是運用說教方式,課堂中的學習氛圍較為枯燥,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較差,法律教育的質量難以保證,因此提升高校在法制教學中的實效性十分必要。
一、法律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越來越重視素質教育,素質教育主要注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以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主要教學目標,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加強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對學生的長遠發(fā)展有重要意義。同時法律教育的實施也在一定程度上踐行了依法治國的基本理念,因此法律教育的實施在高校中的實施十分必要,而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改革的實施,使學生的學習內容得到豐富,促進其在學習中實效性的提升。在高校中,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是為了在今后的工作中更適應崗位的需要,為社會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的利益與財富。而法律的學習能夠為學生提供行為規(guī)范,使學生的日常行為更具合理性、方向性,在當前社會發(fā)展狀況下,法律已經滲透在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法律教育在高校的實施十分必要。
二、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的影響要素
(一)社會歷史原因的影響。在當前高校教學中,學生的法律意識較為薄弱,法律教育實效性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歷史原因的影響,而其主要體現在人們法律信仰的缺乏和文化發(fā)展的嚴重不足。公民文化是法律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文化的質量會對社會法制水平有重要影響,而公民文化主要是從主要是從思想環(huán)境與社會制度中產生,并且和民主政治文化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公民的法律信念是在長期的實踐和學習中形成,是對法律的一種崇拜感和信服感。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經歷的歷史較長,封建社會距今結束也僅僅是一百多年的時間,傳統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傳統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也對人們有重要影響,要想使這種現狀得到有效改變,就需要做好法律教育工作。在新中國成立之后,雖然共鳴的思想意識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扭轉,但是人們對權利的渴望仍然十分巨大,有著權大于法的思想。因此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應該幫助公民樹立正確的法律意識,增強其法律信仰,為高校法律教育的實施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幅員遼闊,社會環(huán)境也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高校在進行法律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有較好社會環(huán)境作為支持,在這種狀況下才能使教學質量得到保證,學生的學生法律意識的提升。就高校的法律教育來講,其實效性和道德環(huán)境之間有較大聯系,道德環(huán)境的好壞會對學生三觀的形成造成最直接的影響,而不好的道德環(huán)境,則嚴重影響法律教育的正常開展。隨著改革進程的逐漸推進,我國涌入了越來越多的外來思想,傳統的思想理念正遭受嚴重沖擊,在外來思想中,除了一部分優(yōu)秀思想之外,也存在著大量的腐朽思想,這嚴重阻礙了高校法律教育的有效開展。同時我國的法律環(huán)境中也有很多問題,其中主要表現在立法與執(zhí)法上,立法與執(zhí)法在一定程度上和社會發(fā)展存在脫節(jié),腐敗現象嚴重,人們的合法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證,人們對我國的法制化建設逐漸失去了信心,影響了法制建設的整體進程,同時因為高校法制教育的實施帶來了不良影響,學生在學習法律時的積極性不高。
(三)教育定位的影響。法律教育在高校中的實施,對于學生未來的思想行為、發(fā)展質量有重要影響。在市場經濟體制的沖擊下,高校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了一定偏差,教育定位有失精準,對于教育的整體發(fā)展產生了不良影響。在多數高校的教育教學中,主要是以市場的實際需求為中心,對于德育教育不夠重視,在專業(yè)教育中對于法律教育不夠重視,而是將就業(yè)作為高校發(fā)展的重要指標,這種狀況的出現不利于學生在學習中樹立正確的三觀。同時高校在教育過程中,教育理念政治化嚴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不高,高校的領導對于法律課程的開展也不夠重視,法律教育需要建立在思想教育之上,這種狀況的出現導致了學生法律意識嚴重不足,因此高校在發(fā)展過程中應該做好對教育的定位,實現教育理念的轉變,注重法律教育的實施,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
(四)法律教育內容缺乏科學性。在當前的高校法律教育中,在內容上仍然存在較多問題,以致學生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法律教育的水平也難以得到提升。而這些問題具體表現在:首先,教師在教學中主要以說教為主,在進行法律教育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實現,但是在實際講授過程中,教師一般是運用說教的方式,缺少實踐活動,學生在學習中經常會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對于學習的內容無法產生親切感,在實際工作中也缺乏廣泛的運用。在教材中出現的內容也不是在現實生活中出現的情況,而是具體的理論知識。同時高校這門課程設計的時間一般是一學期,學生在短時間內難以進行有效學習,對法律學習內容的興趣也不大。其次,在學習中,教師不能在教學中做好法律學習內容與課時之間的調整。教材中的內容十分豐富,教學的時間卻有限,因此在教學中的質量就難以得到有效提升,教師在實際授課的過程中速度較快,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難以達到全面。
(五)教學方法缺乏科學性。在進行法律教學時,高校教師多數會運用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對理論知識的講授,課堂中的學習氛圍較為難以得到活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高,而學生在實際學習中經常會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這種狀況的出現不利于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同時教師在教學中和學生的交流與互動也較少,只是自顧自地講授,缺乏對學生的科學引導,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三、提升高校在法律教育中有效性的主要策略
(一)考慮社會現實情況。在教育界,對于法律教育的定位一直沒有統一的說法和標準,而高校在實際教育中應該將教學內容與社會的實際發(fā)展緊密結合在一起,法律教育應該以國情為基礎,職業(yè)化、精英化的教育目標并不能和我國高校中的法律教育相適應。在實際法律教育中,應該將學術作為基礎,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使得學生在學習中形成一定的法律信仰,加強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并且逐漸提升在法律學習中的實踐能力。
(二)構建良好社會環(huán)境。高校法律教育中實效性的提升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作為保證,使學生認識到形成法律意識的重要性,首先,需要實現法律體系的不斷完善,使法制社會的實現有足夠的保障。其次,需要加強執(zhí)法力度,維護法律的權威,盡量減少違法行為的出現,使公民的合法權益得到保證。最后,要加強對法制內容的宣傳,促進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當遇到不合理、不合法的問題時,能夠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使我國的法制社會不斷得到發(fā)展。
(三)注重法律信仰教育。在高校中,對學生進行法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促進學生法律素養(yǎng)的形成,當學生在學習完法律知識并且形成一定認知之后,就會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指導,實現知行統一,而在此過程中需要運用受眾意識的影響,而受眾意識中包含了學生的法律信仰。法律教育的實施對學生法律信仰的形成有重要影響,雖然學生在形成法律信仰過程中會受到不同因素的作用,但是教育的實施不僅是對文化的講授和傳承,其主要作用在于教育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由于高校教育中的主要受眾群體是學生,讓學生形成法律信仰的重要條件便是對學生實行法律教育,法律是權利與義務的合成體,當學生意識到權利時,才能有對法律的需求,在遇到問題時尋求法律的幫助,以防事態(tài)的惡化。同時在法律教育中也需要注重對學生法律情感的培養(yǎng)。由于高校學生社會經驗不足,思想觀念還不夠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響。所以,應該加強對學生法律信仰的培養(yǎng),使學生學會有效抵制外界不良事物的誘惑。
(四)優(yōu)化課堂內容。在高校的法律教學中,一般設置的課時不多,但是教學內容卻較為豐富,同時法律教育多數在思想教育中體現,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涉及了憲法、民法、勞動法、行政法、刑法、經濟法等,由于內容較為繁雜,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難度,對于內容的學習較為膚淺,深入了解存在一定困難,法律教育中的實效性難以得到充分提升。因此教師在進行法律教學過程中就需要對內容進行合理選擇,教學內容不應該僅限于教材中,而是應該盡量選擇和學生實際生活貼近的內容,加強學生的法律認識,使學生受到不公正待遇時能夠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同時教師也需要對學生的專業(yè)進行細致分析,針對學生在進入社會中,在職業(yè)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進行講授,使學生在今后工作中能避免違法行為的出現,并且使學生了解到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在行使權力的同時,了解如何履行義務。
(五)拓寬法律教育的途徑。高校在實施法律教育的過程中,為了使法律教育內容深入學生心中,可以拓寬法律教育的途徑。首先,舉辦法律文化活動。在開展法律活動的過程中,開展法律講座、法律研討、模擬法庭以及法律競賽等。其次,開展社會實踐。在學習法律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范圍可以不僅局限在校園中,可以走出校園進行調查,掌握公民對法律知識的訴求和實際掌握法律的情況,促進學生自身法律素養(yǎng)與使命感的提升。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也可以選擇到機關單位進行參觀,了解法律的實際實施情況,加深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加強對法律知識的鞏固,逐漸實現法律素養(yǎng)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法院中進行旁聽,感受到法律的嚴謹性、強制性與有效性,運用正確的方式對法律進行評價。最后,積極開展法律咨詢服務活動。實際上大學生對法律有不同的需求,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行調查,從學習、實習、日常生活以及就業(yè)方面展開法律服務和咨詢。
四、結語
總之,高校法律教育的實施對學生的整體發(fā)展有重要影響,針對在教學中出現的實效性不高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問題產生的原因實施有效的解決策略,促進法律教育中有效性的提升,使學生在學習中逐漸建立正確的思想認識,提升法律素養(yǎng),在遇到問題時,合理運用法律解決,為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劉邵波 單位:湘潭廣播電視大學
高校法律教育篇3
引言
我國是一個法治國家,但普通群眾法治意識淡薄也是較為普遍的問題,所以高校法律教育近幾年可謂是廣受關注,可是就法律教育實效性來分析的話,很多高校所關注的都是教學內容設計,忽視了學生教學體驗,再加上法律教育實踐期間傳統教學模式為主要教學方式,這促使學生法律意識學習情況并不理想,再加上法律教育內容大多是長篇的理論,這也大大降低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在這種情況下,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自然十分淡薄,學生在今后就業(yè)與工作過程中很容易因此而出現問題,處在這種環(huán)境下,要想提升法律教育效果自然需要把握好其實效性影響因素,而本文也是就此展開了如下探討:
一、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的影響要素
(一)社會歷史因素
現如今我國大學生法律意識都十分淡薄,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影響因素之一就包含了社會歷史因素,其主要是以公民文化發(fā)育不足、法律信仰缺失等情況為主。公民文化水平可謂是法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支撐,公民文化素質與水平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法律建設書批改。公民文化通常是指經濟社會制度、思想文化環(huán)境等多項內容中衍生出來的一種文化形態(tài)。法律信仰則是與社會主體與法律接觸,并且在經過一段時間學習之后逐漸產生的一種情感信念,或者是說對于法律而形成的一種崇拜以及信服感。我國封建歷史時期本就十分的長,結束封建社會的時間也相對較短,尚德遠刑這一傳統理念更是深入人心,傳統中國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tài)形成了較為明顯的臣民文化意識,這種環(huán)境下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自然會受到影響。
(二)社會環(huán)境的不良影響
在高校法律教育實踐期間,假設社會道德環(huán)境并不理想的話,會直接對大學生三觀形成造成影響,這明顯不利于法律教育工作的實施,特別是處在新形勢下,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也變得越發(fā)的頻繁,其他國家文化思想與價值觀也開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當代大學生,這對于我國高校法律教育教學而言也會造成不良影響。除此之外,縱觀我國整個社會法律環(huán)境的話,也有一些問題,像是立法不夠完善、執(zhí)法存在問題、司法腐敗情況依然存在等等,群眾合法權益無法得以保障,這種情況下群眾對于我國法制建設工作自然也就失去了信心,高校法律教育工作處在這一社會環(huán)境下自然無法保障其實效性。
(三)高校教育定位
高校自身法律教育定位會直接對學生思想與行為造成影響。受整個市場經濟環(huán)境因素所影響,高等教育工作在開展的時候存在著一些問題,高等教育價值觀也有出現一定的問題,具體表現為教育定位不夠準確,不利于我國高校整體教育實效性提升。很多高校在開展教育工作的時候,都存在著重視智育輕視德育的教學現狀,法律教育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在高校中的實施效果自然也就無法保障;另外,學校在發(fā)展的時候也將學生就業(yè)率作為教育質量高低評價唯一標準,可是對于法律教育卻不夠重視,畢竟就業(yè)率才是高校賴以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處在這種定位下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也會受到影響。
(四)高校法律教育內容
高校法律教育內容同樣也是開展法律教育工作會對實效性造成影響的重要因素之一,就現如今高校法律教育內容來分析的話,其明顯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也直接影響了課程實施效果。首先,教師在法律教育教學實踐期間,整個教學說教色彩十分濃厚,縱觀我國法律教育內容,大多數都是包含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之中,可是這一課程內容理論性還是為主,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經常意識采用灌輸式理論式講解,而單純的理論講解對于學生而言是很難產生學習興趣的,甚至還會因此而感覺法律的枯燥,不利于學生法律意識形成、法律知識把握。其次,該課程教材之中的知識并不是現實生活中的法律現象,而屬于一種理論化的知識,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自然也就流于表面,不利于聯系實際生活應用于分析。最后,因為課時安排較少,而法律教育內容又十分的多且繁雜,這種情況下教師很難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教學實效性自然也會受到影響。
(五)教學方法
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影響要素之一本就包含了教學方法這一點,傳統教學方法提倡的是教師講解、學生被動接受,整個課堂氛圍十分沉悶,學生思維、學習積極性都無法有效活躍。例如,很多教師在高校法律教育期間,是以理論灌輸為主,學生學起來十分的枯燥乏味,課堂上的互動交流機會也少之又少,大多是教師的獨角戲,這種情況下學生法律意識自然無法有效形成。
二、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提升策略
在上述分析中我們了解到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影響要是多方面的,而要想有效應對這些因素造成的實效性不足,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構建良好社會環(huán)境
要想真正提升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為高校學生打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是首要任務,畢竟上述分析中有提到社會環(huán)境對于教育實效會造成直接影響,所以在開展高校法律教育工作之前,強化社會環(huán)境建設尤其重要。在這一過程中,首先,相關部門需要立足于我國國情與實際來完善相關法律體系,為法治社會發(fā)展提供重要法律依據;其次,還需要不斷強化會法人員執(zhí)法意識,真正有效維護我國法律權威,盡量降低違法事件的發(fā)生,而且還能有效維護公民合法權益;最后,相關部門還需要做好法律相關知識的廱與教育,不斷提高群眾對于法律的認識,讓其在遇到問題時學會使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這樣就能進一步促進我國法律社會環(huán)境得以優(yōu)化,而高校法律教育實效也能因此而得到提升。
(二)優(yōu)化法律教育課程內容
在上述分析中我們有提到法律教育內容也是法律教育實效性影響要素之一,我國高校法律教育工作雖然課時較短,可是教學內容卻較多,而且大多數法律教育知識點都是依附于思想教育體系之中。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為例,其涉及的教學內容十分的多且繁雜,像是憲法、行政法、勞動法、民法、經濟法等等,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存在較高難度,學生對于法律知識的掌握也是流于表面,無法深化學生理解和認知,這種情況下法律教育實效性無法有效提升。為了改進這一問題,高校法律教育工作在開展的時候,可以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來為學生講解,還需要將法律教育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來講解,這能進一步強化學生對于法律課程內容的認識,還能有效指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這樣就能有效提升法律教育實效性。
(三)教學方式改進與優(yōu)化
教學方法是否合理是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提升與否的關鍵,所以及時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高校教育方法十分重要:
1.案例教學法。教師在開展法律教育工作的時候,案例教學法可以作為有效創(chuàng)新方法,相較于其他方式其能夠有效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讓整個法律課堂知識因此而變得越發(fā)的生動,同時還能進一步去強化學生對于抽象法律知識的認知。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立足于案例來透視社會現象,學生也可以在案例分析與討論中與教師形成良好的互動與思考,有效為學生法律意識形成打好基礎。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述經濟法相關內容的時候,即可在教學課堂上充分利用顯示生活中的經濟法違法案例來為學生講解,這樣學生就能在案例討論中形成有效認知。
2.情境教學法。有效的情境同樣也是課程教學得以優(yōu)化的關鍵,教師在高校法律教育教學實踐期間,要想有效提升課程實效性,情境教學法同樣也可以是有效優(yōu)化教學的重要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圍繞著法律要點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具體的情境,以情境體驗的方式來深化學生認知、降低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理解難度。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而言,情境教學課堂上學生不再是被動接受者,成了問題情境的分析、法律知識的探究者,從而真正提高法律教育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法律知識講解完之后為學生創(chuàng)設相應的教學情境,要求學生結合自身所學知識來分析其中涉及的法律以及要如何解決,這樣就能有效深化學生理解,真正提升高校法律教育實效性。
3.實踐教學法。教師在開展法律教育工作的時候要想提升其實效性,教師在法律教育期間不能只是關注理論知識教育,還需要關注法律實踐,利用實踐教學法來進一步提高學生法律應用能力。例如,教師可以在法律教育教學實踐期間采用模擬法庭的形式來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這樣學生就能在被告、原告、律師、審判員等角色扮演中熟悉法律并且應用法律,從而真正有效提高學生法律知識認可度為學生法律知識掌握提供良好環(huán)境,最大程度優(yōu)化高校法律教育教學。為此,一定要準確認識到實踐教學法的價值,在課程實踐期間充分利用實踐教學法來鼓勵學生發(fā)展與進步,真正提升課程實效性。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法律教育作為新時代重要內容,其會直接對大學生今后工作以及生活造成影響,教師在對高校學生展開教育的時候,一定要準確認識到法律教育價值,科學使用恰當的教學方式來把握學生存在的問題,然后及時調整教育教學方案,讓學生法律學習興趣得以有效提升,這樣學生才能在今后就業(yè)與工作中遵紀守法,充分行業(yè)與社會中發(fā)揮出自身價值,同時有效提高學生法律水平及意識。
參考文獻:
[1]曲寧.高校創(chuàng)業(yè)法律教育課程改革探索[J].法制博覽,2021(10):181-182.
[2]肖翠婷.法律教學中的案例教學法融合模式研究[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1,34(1):146-147.
[3]楊素禎.大學生網絡犯罪中高校法律教育缺失之思考[J].高教學刊,2018(21):45-47.
作者:楊琦 單位:朝陽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