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法律教育路徑初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案例診斷法的內涵分析
“診斷”,原為醫學術語,是指根據患者的癥狀來識別所患何病,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診,二是斷。所謂“診”,即分析;“斷”,即判斷。用來認識疾病的診斷最廣泛,是治療、預后、預防的前提。本文所述“案例診斷”,是指根據具體的個案事實,結合相關法律規定,對于案件可能的結果作出的一種分析和判斷。案例診斷法來源于法律專業教育中的“法律診所”、診所式法律教育或臨床法律教育(Clinicallegaleducation)。診所式法律教育是指法科學生在法律專家(法官、檢察官、律師等)的指導下,對于需要法律幫助的當事人,通過對其“望”“聞”“問”“切”等途徑,了解案件情況,分析、判斷法律關系,進而確定采取何種方法來實現權利救濟的法律教育方法。“法律診所”已在美國等西方法治發達國家法律院校廣泛采用。在課堂上,需要法律幫助的當事人現場咨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分析,并提出法律解決方案,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我國法律診所起步較晚。部分政法院校也在逐步探索法律診所教育,如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等院校。本文所述“案例診斷法”,類似于“法律診所”的教育教學法,但又有所不同。“法律診所”適用于針對法科生的法律專業教育,適用范圍較窄;“案例診斷法”適用于對所有大學生進行法律教育。“案例診斷法”又不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只針對具體案件提出分析意見,并不進行法律判斷和決策,也即本文開頭所述只“診”不“斷”。本文所述“案例診斷法”,是指學生在法律專家的指導下,根據具體的個案事實,結合相關的法律規定,對于案件進行法律分析和判斷,并采取法律手段減少、制止損失的發生或擴大,以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一種法律教育方法。
二、當前高校法律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一)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院校對法律教育普遍不重視,法律教育理念認識不到位
依法治國,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們黨從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到十八大、一直重申、強調“依法治國”,說明法律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現代化中的重要性。青年大學生作為未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承擔著非常重要的歷史使命;而法治素養在大學生整體素質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為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長期以來實際上是缺位的。雖然我們提出了“依法治國”的目標和戰略,但沒有切實可行的步驟和措施。從實際情況來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高校更重視德育工作,而往往忽略法律教育。在不少學生和教師的觀念里,法律教育是一項專業性學科,而不是一個普及的教育科目,這種教育理念認識上的不夠直接導致不少高校開設有德育教研室而沒有法律教研室,可見高校法律教育實踐起來還是困難重重。
(二)法律教育沒有單獨設置專門的課程,而是滲透在思想政治課中,教育內容不成體系,充斥著艱澀的理論,不能適應社會需求,不能結合普通高校學生實際
當前普通高等學校的法律教育,課堂教學仍然是根據、教育部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滲透進行法律教育,并沒有設置專門的法律教育課程。該方案很好地將德育和法律教育進行結合,最新修訂的2018年版教材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以前的文風,更加貼近社會和學生實際,但仍偏重于理論邏輯的完整性和嚴謹性,注重法學理論的闡述,忽略了普通大學生的接受程度,這種風格適合于少數科研型高校或法律類高校師生,不適合廣大普通教學型高校和高等職業院校學生,導致教材內容本身可讀性、趣味性不強,教師和學生參與度不夠。同時,由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是將以前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兩門課程進行合并的,合并后將“法律基礎”部分放在教材最后,同時相應減少法律教育的課時,淡化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這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不能解決當代大學生面臨的現實問題。
(三)高校法律教育教學方式單一,不能適應新時代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需求
目前,在我國政法類院校,因有專門的法律專業,有模擬法庭等硬件設施的配備,部分院校根據課程具體安排采用模擬法庭的方式來進行法律教育教學;另有少數院校采用“法律診所”方式開展法律教育,這種方式僅在中國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西南政法大學等比較好的政法院校開展,并未在法科院校全面展開。對于大部分非法律類普通高等院校,法律教育課程僅僅屬于普法性質的公共選修課程,并不屬于必須開設的必修課,因此對于這些高校學生,法律教育教學方式大多采用課堂講授、“滿堂灌”的“填鴨式”方法進行,學生參與度、獲得感不強,課堂教學方式單一、乏味,課堂效果不佳,這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于大學生法律素養的需求。
(四)高校法律教育教學師資隊伍參差不齊
如前所述,由于認識上的差距、理念上的不足,加之教育部門和高等院校對于法律教育不夠重視,導致高校法律教育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主要表現為:法律教師數量嚴重不足、教育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筆者了解到,除政法類院校外,其他普通高校法律教師配備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的情況。更有甚者,部分院校法律教育課程由其他學科或專業教師代替進行的現象。這嚴重影響了法律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三、新時代我國高校法律教育的路徑選擇
構建新時代我國高校法律教育模式,完善法律教育制度體系,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新時代優秀人才,是國家長治久安,構建法治社會的基礎。
(一)中國高校法律教育目標和方法的重構
針對以上我國高校法律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們應重新審視我國高校法律教育體系,重構高校法律教育方法和目標。1.應堅持分類、分層次的原則,構建法律教育體系。在重構法律教育體系過程中,應根據不同的院校性質和高校的辦學層次來分類、分層次施教。如根據是否屬于法律專業,區分政法類(法律類)和非法律類(普通高校);根據生源質量和學生層次實際情況,區分普通高校和高等職業類院校。2.“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習、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法律教育教學方法,根據學校、教師、學生實際情況,采用“法律診所”、模擬法庭等教學方法,融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通過教學項目或活動能真正理解法律的精神。哈佛大學法學院郎代爾認為:“有效掌握法律原理的最快最好的途徑之一是學習那些包含這些原理的案例”。3.通過學習,樹立憲法和法律意識,確立憲法法律至上的理念。黨的十八大、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深刻論述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要性和具體舉措,黨的進一步強調建設法治國家的重要性,而法律(法治)教育在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國家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高校法律教育教學課堂作為法治教育的主陣地,更應承擔起全社會法治教育先鋒的旗幟。
(二)基于案例診斷法重構高校法律教育的路徑重構
如前所述,在重構法律教育體系和目標時,應堅持分類、分層次的原則。筆者將在下文分別予以闡述:1.對于政法類法律專業學生,如中國政法大學、西南政法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等專門設置法律專業的高等院校,宜采用“法律診所”式教學法或直接設置相關課程,將法律的實踐性搬上課堂;也可成立法律服務機構,將課堂搬進機構。原則上在有律師執業資格的教師指導之下,將法學專業學生置于“法律診所”中,為處于生活困境而又迫切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詢,“診斷”其法律問題,開出“處方”。以此促進學生對法律理論的深入理解。其優點在于培養法學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道德意識,特別是律師職業技能,以實現法學理論與法律實踐的統一。“法律診所”課程通常以真實案件為對象和“教材”,由課堂教學和案件兩部分組成。課堂教學圍繞學生承辦的案件,采取提問、討論、模擬、反饋等方式,在互動交流中,讓學生自己獲得事實和法律上的認識和判斷,一改“滿堂灌”的傳統作法。課堂外,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為弱勢群體提供實實在在的法律幫助,自主完成案件的任務,對案件的全過程負責,學生感受到壓力也更有動力,法律知識和實務經驗得到極大的豐富,能力有明顯提高,法律診所課程因此受到學生的認同和歡迎。2.對于大多數沒有設置法律類專業的普通高校,宜采用案例診斷式教學法,結合模擬法庭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宣講和案例討論活動,寓學習于活動中。針對不同的專業,制定法治素養培養目標,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應改變當前硬性考試的方式,將過程考核和結果考核相結合,采用進入司法機構和法律服務機構實習實踐、辦理案件、旁聽案例、參加法律社團、參加案例分析研討活動、參與社會糾紛處理、與法學院學生互動交流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到實際案例中,切身體驗法律的價值和意義,真正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張文顯.法學基本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
[2]耿兆輝,易崇艷.中國高校法治教育的問題與路徑選擇[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6).
作者:衛江波 單位:運城職業技術學院